郝怡然先生:
前一封信,我們談的是調和七情防百病。今天著重補充防癌治癌暢情懷。您的好朋友不幸患癌,這封信也可請他看看,互相交流,擺談擺談。
癌癥,是危害健康的嚴重疾病,也是威脅生命的一大殺手,我國衛生部公布的2005年城市居民的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就是惡性腫瘤。對于癌癥,理應提高警惕,注重預防,力爭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有的人一說起癌癥,就心情緊張,一旦患癌,更是“談癌色變”,恐懼慌亂。
其實,癌癥哪有這么可怕呢?既可以預防,也可以治愈,還可以帶癌生存,活得有滋有味。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如能早期診治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癥的治愈率正在不斷提高,療效的提高,首先歸功于早發現、早治療。
癌癥之來,逐漸演變,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而且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總會出現一些蛛絲馬跡,只要我們留心,就可以盡早發現。
許多癌癥都會出現一些癥狀,就好像給人發出了信號,提出了警告,告誡人們要及時就醫,明確診斷,盡早治療。
早在197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癌癥的八大警告信號。1985年,我國腫瘤辦公室又提出我國常見腫瘤的十大警告信號。
早期的乳腺癌,肉眼看不見,用手可能摸得著。許多乳腺癌病人,就是在睡覺、洗澡時用手捫乳而發現的。如果觀察到乳頭滲液、滲血,更要高度警惕乳腺癌的可能。
長在內部臟腑的癌癥,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總有癥狀表現出來。正如中醫所說:“有諸內,必形諸外。”
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以胃癌最為常見。病人常常上腹飽脹,進食減少,吃東西無味,以往潰瘍病有規律的疼痛變得沒有規律,而且疼痛持續的時間長,通過進食和用藥也不緩解,人的體重明顯下降,這時就應想到是否患了胃癌。
結腸的下段是直腸,如果發生癌變,病人就會出現明顯的下墜感,大便變細,排便不暢,大便帶血但不疼痛,也可能出現像痢疾一樣的膿血便,這時就應想到是否得了直腸癌,應趕快到醫院看外科,醫生帶上指套,伸進肛門觸摸就可初步判斷是否得了直腸癌。
患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病人,如果出現右側胸肋部持續的脹痛、銳痛,牽涉到右肩痛,腹部發脹,進食減少,消瘦乏力,甚至出現眼睛和全身皮膚發黃,就要想到是否患了肝癌。
泌尿系統的惡性腫瘤以膀胱癌最為常見,突出的表現就是血尿,也有少數病人會在尿中排出爛肉樣的組織,但并不出現排尿疼痛,只有在合并細菌感染的時候才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的癥狀。所以,只要出現不痛的全血尿,就要想到有患膀胱癌的可能。
癌癥的出現,有的看得見,有的摸得著,有的感受得到,都應該引起重視,提高警惕,盡早到醫院去檢查,如果排除了惡性腫瘤,也就可以放心;如果確診為癌癥,就盡早治療,效果更好。千萬記住一句話:“癌癥有信號,警惕貴在早。”
對于癌癥,未病先防最重要,既要避邪,也要扶正。防癌之道,也就是養生之道,務必從生活細節做起,切實做到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怡然先生,我要特別強調一點,防癌之道,舒暢情懷最重要。這是因為:“心情不好,癌癥來找。”中醫學強調“心主神明”,十分重視“七情致病”,心情不好、情緒不良是誘發癌癥的重要原因。
我國古代醫家早就觀察到,憂思惱怒,情緒失調,是引起癌癥的重要原因。例如乳腺癌,古稱乳巖,它的形成,就與長期憂愁焦慮、情緒不暢密切相關。古代醫學家分析說:“乳巖由于憂思郁結,所愿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阻塞,結果成核。”
近百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生也注意到,癌癥病人在發病之前,往往有極度傷心的事情發生,造成精神創傷。有位癌癥專家調查了250名癌癥病人,發現在發病之前,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的,竟有156人之多。另一位學者研究了405名癌癥患者,發現其中72%的人有過情緒危機。有位醫生對100名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人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因生離死別引起的憂郁、焦慮是發病前的常見表現。還有人分析研究癌瘤的文獻后指出,憂郁、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悲哀,往往是癌癥的前兆。
現代都市人癌癥發病率的增高,特別是癌癥的年輕化趨勢,就與心理壓力過重、情緒不良密切相關。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擔心的事情越來越多。升學、就業、晉級、加薪等激烈競爭,導致精神緊張;戀愛受挫、婚姻失敗、交通事故、司法糾紛等種種不良刺激,使人情緒壓抑,心境難平,焦慮煩躁,抑郁寡歡,甚至悲觀失望。這樣一來,也就給癌癥的侵入大開方便之門。
為什么心理壓力過重、憂郁焦慮和精神創傷會增加癌瘤發生的機會呢?中醫學認為,憂思惱怒這些不良情緒,會使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久而久之,“經絡阻塞,結果成核。”
現代研究也表明,長期的過度緊張、焦慮憂傷和精神創傷,都會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削弱免疫機能,甚至抑制機體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因而使人增加患癌的機會。
要想預防癌癥,就應經常保持良好的情緒,培養豁朗的胸懷,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一再證明:怡情放懷,不易患癌。
一旦身患癌癥,同樣貴在扶正抗癌。
扶助人體正氣,調動抗病潛力,最為重要的就是信心足,心情好。中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心情的好壞對于疾病的惡化與康復,舉足輕重,至關重要,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醫生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后告訴世人:精神是生命的支柱,怕就怕在精神上被摧垮。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更是如此,一旦精神垮了,誰也救不了你。他認為,在美國死于癌癥的病人中,75%都是被嚇死的,其余的才是真正病死的。所以,要想“帶癌生存”,要想癌癥康復,首先就要有信心,信心就是力量。
癌癥病人重新飛上藍天之類的成功典型,屢見報端,在我們身邊抗癌成功的事例,同樣屢見不鮮。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開展“默想治療”幫助癌癥康復收效良好,就是信心激發巨大抗癌潛力的生動體現。這種默想治療由心理醫生設計,讓患者默默想象,暗示患者體內的防御軍團奮起殺敵,白細胞正在圍殲癌細胞,癌細胞正在萎縮,正在死亡。經過默想治療,激發了抗癌潛力,奇跡果然出現,現實中的癌腫包塊也逐漸縮小,終于完全消退。
抗癌要有信心,抗癌還要有個好心情。得了癌癥,焦慮擔心,這很自然。問題在于焦慮擔心有什么用呢?許多癌癥患者面對現實,既來之,則安之,生老病死,在所難免,既然患癌,頂多不過一死,如果人不怕死,又有啥可怕的呢?何況怕也沒用,不如活一天就算一天,活一天就高興一天。這樣一想,便豁然開朗,愁眉得舒展,笑口也常開,心情一好,睡得安穩,吃得香甜。這樣一來,人體的抗癌潛能也就充分調動起來,癌細胞也就很難在體內橫沖直撞,一位抗癌明星說得好:“癌癥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自從德國醫生報告首例癌癥患者未經治療而自行痊愈以來,迄今見諸醫學文獻報告的癌癥自愈者已超過1000例,這些幸運兒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信心很足,心情特好。美國癌癥協會對176例癌癥自然消退的病人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發現其中大多數人性格開朗,喜歡運動。初步研究表明,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是癌癥自然消退的主要原因。
怡然先生,請您轉達我對您那位癌癥朋友的問候,請他一定要冷靜對待,積極治療,合理營養,適量運動。特別要調整好心態,信心要足,心情要好,盡量做到“談癌色不變,笑對度人生”,不幸也就可能轉化為幸運,我衷心祝他好運!
電話鈴聲響了,只好放下筆頭,下次再談。
順祝
晚安
馬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