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一詞中的詞句,是寫自己病后,筋疲力盡,連上樓的力氣也沒有了。其實,辛棄疾并不知道,他出現這些癥狀,可能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在作怪。
心力衰竭,也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臟因疾病、過勞、排血功能減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代謝的需要。臨床以慢性心力衰竭多見。慢性心力衰竭又叫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臟失去了代償能力以后,心室舒張期末的容量超過一定限度,心室的排血阻力增加,心臟收縮無力,產生將靜脈回流心臟的血液不能充分排出,心輸出量減少,動脈系統內血液供應不足,靜脈系統內瘀血,發生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據心力衰竭的程度分為四級三度。
一級(功能代償期):雖有心臟病但體力勞動不受限制。
二級(心力衰竭一度):體力勞動輕度受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從事的勞動可引起癥狀。
三級(心力衰竭二度):體力勞動明顯受限,稍事活動即可出現癥狀。
四級(心力衰竭三度):病人不能從事任何體力勞動,即使在休息時亦可出現癥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為:
上腹部脹滿:是右心衰竭較早的癥狀。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及上腹部脹痛,此多由于肝、脾及胃腸道充血所引起。肝臟充血、腫大并有壓痛,急性右心衰竭肝臟急性淤血腫大者,上腹脹痛急劇,可被誤診為急腹癥。長期慢性肝淤血缺氧,可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最終發展為心源性肝硬化,肝功能呈現不正常或出現黃疸。若有三尖瓣關閉不全并存,觸診肝臟可感到有擴張性搏動。
頸靜脈怒張:是右心衰竭的一個較明顯征象。其出現常較皮下水腫或肝腫大為早,同時可見舌下、手臂等淺表靜脈異常充盈,壓迫充血腫大的肝臟時,頸靜脈怒張更加明顯,此稱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

水腫:在右心衰竭早期,由于體內先有鈉、水潴留,故在水腫出現前先有體重的增加,體液潴留達五公斤以上時才出現水腫。心力衰竭性水腫多先見于下肢,臥床病人常見有腰、背及骶部等低垂部位水腫明顯,呈凹陷性水腫,重癥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腫多于傍晚出現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減輕或消失,常伴有夜間尿量的增加。此因夜間休息時的回心血量較白天活動時為少,心臟尚能泵出靜脈回流的血量,心室收縮末期殘留血量明顯減少,靜脈和毛細血管壓力的增高均有所減輕,因而水腫減輕或消退。少數病人可有胸水和腹水。胸水可同時見于左、右兩側胸腔,但以右側較多,其原因不甚明了,由于壁層胸膜靜脈回流至腔靜脈,臟層胸膜靜脈回流至肺靜脈,因而胸水多見于全心衰竭者。腹水大多發生于晚期,多由于心源性肝硬化所引起。
紫紺: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紺,最早見于指端、口唇和耳廓,較左心衰竭者為明顯。其原因除血液中血紅蛋白在肺部氧合不全外,常因血流緩慢,組織從毛細血管中攝取較多的氧而使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增加有關(周圍型紫紺)。嚴重貧血者紫紺可不明顯。
神經系統癥狀:可有神經過敏、失眠、嗜睡等癥狀。重者可發生精神錯亂,此可能由于心腦缺血、缺氧或電解質紊亂等原因引起。
心臟體征:主要為原有心臟病表現,由于右心衰竭常繼發于左心衰竭,因而左、右心均可能擴大。右心室擴大引起三尖瓣關閉不全時,在三尖瓣聽診可聽到吹風性收縮期雜音。由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癥狀和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可因右心衰竭的出現而減輕。
研究發現,一二級心功能不全者大步快走,或可有效改善心功能。
人在安靜狀態下的正常心率為60~100次/分鐘,運動時,一個人的最大心率大約是220減去年齡。爬樓梯、快步行走、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方式都能有效地鍛煉心功能。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爬樓梯運動量較大,而且對于膝關節損傷或者有慢性病者并不適合。而大步快走則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們。行走時把手擺起來,然后大步走,全身的肌肉都緊張起來,不但能有效鍛煉心肺功能,還有助于增強身體的協調能力和肌肉力量。若覺運動量大,可以采取快走、慢跑相交替的方法,這樣更容易堅持。中老年人每周1次快走,距離為1200米,10分鐘內走完,這樣既可鍛煉耐力,又可強心健體,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