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妮
(安徽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論安徽省太和清音的傳承與保護
王依妮
(安徽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太和清音起源于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民間曲藝“清音”,主要流行于安徽阜陽、太和、潁上、亳州等地。隨著時間的流逝,太和清音和眾多“非遺”一樣,也在時間的洗滌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尷尬的境地,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清音隨著社會的動蕩盛衰興替、跌宕不安,清音傳人相繼離世。筆者不愿意看到老一輩藝術家留下的寶貴財富就此消失,因此來到安徽省太和縣清音傳承基地對太和清音的生存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希望能為家鄉的戲曲藝術傳承盡一份綿薄之力。
太和清音;清音傳承基地;戲曲藝術傳承
據已故清音老藝人張俊明先生所撰的《清音小史》記載,元末明初,潁州汝河南(即今阜陽市泉河南岸)有一位玄禪法師,學識淵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箏為長,出家后更是終日研習音樂,并創出一種音律作為曲歌,與眾徒彈唱,其曲調委婉纏綿,清雅悠揚。于是這清雅高尚的音韻,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于民間,便成為今日的“清音”。
清音的唱腔難學難唱,所以發展緩慢。直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才由阜陽發展到太和。清音在太和民間得以迅速發展,出現了“清音會”這樣的自發組織,其會友多為文人雅士,他們唱清音完全是為了自娛自樂。清音的演唱形式很簡單,在堂上或庭院里擺上桌子,演唱者坐在四周,每人各拿一樂器,邊唱邊伴奏。清音的基本唱腔是“四句腔”,行腔舒緩柔和,節奏強,曲詞上下起伏較大。演唱內容有諸如《天官賜福》《全家福》等表示吉利或喜慶的戲詞,還有《賞雪》《昭君和番》等文明小戲。后來,清音漸漸從庭院演唱的半封閉狀態中解脫了出來,各種節日和廟會也可以聽到清音的演唱。太和清音雖唱腔優美,曲調清麗,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陶冶和升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也難逃被淘汰的厄運。
在2015年9月份,筆者曾來到太和縣,對清音傳承基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希望能為太和清音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清音。
2006年,太和清音被評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11月22日,太和縣人民政府下發了《太和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建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和清音”傳承基地的通知》,批準太和縣第二職業高級中學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和清音”傳承基地。自此,太和清音走進了課堂,二職高內幾百名年輕的學生即將成為清音弟子,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洪奎和戲曲音樂家高虎為他們授課。太和清音的發展現狀應該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成功申請非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后繼有人,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筆者經過兩個多月的走訪,結合調查問卷,以理性的態度看待,發現太和清音的未來發展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一、青黃不接。現如今清音演唱的藝人越來越少,能擔負起傳承清音重任的更是少之又少,雖有太和縣二職高的眾多學生作為清音授課的對象,但是清音難學難唱,對嗓音的要求甚高,二職高的學生們畢竟不是聲樂專業的學生,接受能力有限,無法真正掌握清音的唱腔,即便有一些資質較好的學生可以掌握清音,但是未來愿意從事清音工作的卻寥寥無幾。二、經費問題。經費緊張,劇目無法排演,設備無法更新,必備樂器不能配齊,太和清音雖有省級項目資金的專項補貼,但配套的資金難以到位,保護和傳承工作開展起來很不順利。2009年,在太和清音第一次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時候,由于原來的電子錄像、曲目等按照要求必須更新,急需一筆資金,當地分管的領導雖一再表示錢不是問題,但結果資金還是得不到解決,一些工作只能擱置。三、劇目乏新。太和清音歷經歲月的積淀,劇目豐富,有許多經典的傳統曲目,如《雪梅教子》中的唱段《自知雪梅命不強》等,但由于種種原因,一有演出只能表演傳統劇,根本談不上創編新戲。雖然太和清音進校園以來也創作過不少新的樂曲,比如張洪奎老師創作的《清音一曲贊盛世》等曲目,但是作為一個地方劇種,想要發展壯大,僅靠這些創新曲目還遠遠不夠。
太和清音的傳承問題依舊迫在眉睫。首先,太和清音的傳承方式是口口相傳、耳濡目染,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樣,在傳承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差錯。因此,需要采用正規的記譜法,曲譜的說明方式更加直觀,便于清音的廣泛傳播。其次,在太和清音的教學上,應該多培養一些音樂教師,在各大院校選拔優秀的音樂畢業生,壯大師資力量。清音的傳承任重道遠,所以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共同肩負起傳承清音的重任。最后,政府應多鼓勵創作一些優秀的作品,太和清音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而且創新作品很少,因此,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總之,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太和清音的傳承,加大對它的保護力度,這是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1]中國戲曲集成編委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 [M].中國ISBN中心,1995.841.
[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安徽卷)》[M].中國ISBN中心,1993.309.
[3]趙勝蓉.發展清音演唱藝術的斷想[J].四川戲劇,2007(02).
[4]程敏.安徽太和清音生存現狀調查及發展斷想[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J608.2
A
1007-0125(2016)07-0033-01
王依妮(1991-),女,漢族,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