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溪慧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36)
國產電影的奇觀化現象探析
李溪慧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國產電影的奇觀化現象是在視覺文化轉向、消費文化崛起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電影創作與審美取向的變化。奇觀化現象受到外來電影文本的啟發而生成,它的審美接受心理動因是實現滿足欲望觀看的影像本位的凸顯。
電影;奇觀化;欲望;窺視
周憲在2005年發表的《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一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奇觀電影”的概念。電影奇觀化現象的指意范疇側重于視覺文化語境下電影創作與消費取向的變化。從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大片《英雄》開始,我國電影的大片時代已走過了十余個年頭,如今發展迅猛、異常火爆的電影市場更是呈現出一部部銀幕影像奇觀,成為當下電影創作的一種主要取向。
看電影是大眾文化生活的構成部分,在滿足欲望的觀看的驅使下,電影文本呈現出奇觀化的特征。弗洛伊德在解釋藝術品的產生時,把欲望的滿足作為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時人格內部的驅動力,認為藝術家以白日夢的形式完成力比多的釋放,使本我與超我的矛盾得以緩解,用“想象的替代物”達到欲望的滿足。
穆爾維把精神分析引入女性主義電影研究,指出在父權制文化制度中男性觀眾的三種觀看或窺視的模式,即認同式、窺淫癖和戀物癖。認同式觀看指觀眾與銀幕上的男性主人公認同,具備行為的主動能力、控制事態的能力和色情觀看的主動性;窺淫癖指男性觀眾對女性屏幕形象的窺視,包含一種控制性的凝視;戀物癖包含對拜物客體的替換,以建構自身客體之美。在復雜的心理與文化背景上觀看的意味絕不是看與被看的單純反射性行為,而是包含著欲望激發與欲望實現的潛在心理動因。當然穆爾維的理論可以被推廣到所有帶有欲望的觀看之中,觀看的媒介不限于電影,窺視的對象也不限于女性,這種遵循著欲望的激發、誘導與滿足的模式的觀看進一步體現了在消費社會商業利益的前提下,媒介對于大眾欲求的迎合。
(一)視覺元素的極力鋪展。從《英雄》開始,國產大片在真實抑或是架空的歷史背景上制造出眾多的電影奇觀,電影場面的壯觀、畫面的精致、色調的精心選擇是電影影像成為奇觀的重要視覺因素。唯畫面至上一度成為大片導演奉為圭臬的創作準則。其后的國產大片不僅注重畫面構圖、色彩影調等方面的電影視覺因素的極力鋪展,還在表現奇觀化影像的特效制作上下足了功夫。隨著魔幻題材電影興起,如《畫皮》系列、《西游降魔篇》《捉妖記》等吸納了古代傳說和神話元素,借用虛擬影像技術制作出大量的場景奇觀和動作奇觀來表現神性、人性與魔性的沖突或交戰。如今在虛擬影像技術的推動下,電影利用虛擬影像技術創作出極具震撼力的影像,這成為吸引觀眾觀看的重要元素。
(二)發掘影像與特定文化意蘊的關聯。作為一種能動的藝術創作,電影中的視覺影像不僅僅是對生活的描摹和再現,它吸引關注的原因常常是由于其與特定文化意蘊建立了關聯。《天下無賊》中帶著面具打劫的兩個劫匪,他們奇特的形式設計和行為舉止方式作為引人矚目的視覺影像勾勒了主流意識形態對部分非主流社會階層的集體想象,把他們作為權力視線下無意識的他者的一種形象建構,觀眾觀看電影在此實現了與創作者的認同和對非主流階層的窺視。如果說這里的視覺影像還只是王朔式的調侃、后現代主義的解構和批判行為的話,《讓子彈飛》中土匪的面罩則更多體現出了在傳統與現代糾葛下的文化錯位與假想,是落后、傳統、愚昧與革命、創新、文明的文化意象的復雜交融。
(三)對女性/男性形象作為欲望的窺視對象的形構。這種欲望的觀看在從古代到現代、從言情到武打等一系列影片中都有所體現,換句話說幾乎所有商業影片的觀影活動都離不開這種欲望的觀看。這就是穆爾維所說的“窺淫癖”,她認為好萊塢主流電影的視覺快感突出體現的方面之一就是窺淫癖的視覺欲望得到滿足。當下國產電影受到西方商業電影的影響頗大,有意凸顯電影中的女性/男性形象作為觀眾窺視的對象的特質。以電影《老炮兒》為例,這樣一部非偶像題材電影特別吸納了當下所謂“小鮮肉”的偶像男明星,這種創作模式和策略來源于對當下偶像號召力的確認,更是在視覺文化語境中滿足受眾窺視欲望的創作表達。
奇觀化的表現還在不斷變化演進之中,奇觀化現象是當下電影創作的一種主流取向,奇觀帶來的畫面效果、畫面背后的文化意蘊以及滿足窺視的觀看體驗,疊加交錯成電影創作的常用策略,構筑了電影的整體文化形態,深刻地影響著時代精神,值得我們審慎地對待。
[1]張雯,何玉英.新世紀奇觀電影的文化因素與轉向[J].電影評介,2015,(21):92-94.
[2]韓琛,馬春花.電影與戀物:勞拉·穆爾維的影像理論[J].文藝研究,2013,(4):102-110.
[3]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李溪慧,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講師,文藝學博士生,研究方向:視覺文化語境下的影像研究。
J902
A
1007-0125(2016)07-0099-01
本文為遼寧大學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中國影視劇批評的發展變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DQN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