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霞/文
論我國農村教育福利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耿慶霞/文

教育福利是指國家以無償或低價的方式為社會成員提供教育服務,目的是保證每個公民的受教育權,提高全社會的綜合素質,公平性和福利性是教育福利最鮮明的特征。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家庭可支配收入較少,教育福利為許多貧寒學子敞開了希望的大門。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村與城市的教育福利資源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農村教育福利發展始終滯后于城市,福利投資水平較低,這些問題時刻制約著農村教育福利的發展。
(一)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九年義務教育是指在小學和初中期間實行免費教育,學校不得以任何原因和借口征收學費和雜費。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極大地擴大了教育制度的覆蓋面,具有鮮明的福利性。九年義務教育作為我國基本的教育制度,真正地保障了適齡兒童的教育權益,在減少失學兒童、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兩免一補”政策
自2001年起,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我國實行免除學生的學雜費和書本費,提供生活補助的“兩免一補”政策。此政策所產生的費用由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以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并且預計到2017年我國將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兩免一補”。
(三)獎助體系的建立
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國也出臺各種政策以促進農村學子能夠順利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各高校都建立了完備的獎學金和助學金體系來為學生提供生活補助。針對一些負擔不起學費的學生,高校還開通“綠色通道”,即為學生提供助學貸款,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四)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福利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長久以來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像城市學生一樣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一直是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為此,政府通過在各地興辦農民工子弟學校等措施解決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同時,對于各種面向民工子女的民辦學校,政府也給予各種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持。
(一)教育福利財政投資不足
教育福利不僅關系到每個社會成員的綜合素質,更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對青少年的智力啟迪和素質提升具有決定性作用。與教育福利的戰略性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教育福利事業的財政投資一直處于不足狀態。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4年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為22576.01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4.87%,比上年降低了0.4個百分點。財政投資的不足不僅會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完成學業,還會加劇許多學校亂收費的現象,從而不利于教育福利的良性發展。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城鄉之間不僅在財政投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以及辦學環境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距。以校舍建設為例,城市的人均活動室面積為2.48平方米,而農村為1.71平方米。城市教育資源無論在質還是量上都遠遠超過農村,并且這種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有悖于教育福利的公平性。城市的老師多數擁有高學歷和高素質,而農村老師則相對學歷較低,并且近年來農村教師招聘越來越困難,多數畢業生都不愿意到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工作。長此以往,必將加劇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
(三)留守兒童的狀況堪憂
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已經成為農村最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得到廣泛關注。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多由爺爺奶奶撫養或寄宿在學校。老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并且自身還有各種健康問題,無法給留守兒童更多實質性的幫助和照料。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悉心照料,不僅受教育權無法得到保障,還存在各種心理和安全問題。留守兒童傷人、留守兒童離家出走、留守兒童死亡等標題時常占據著新聞版面,這時刻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問題已不容忽視。
(四)教育福利管理存在漏洞
農村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由于農村多地處偏遠,教育經費存在監察不到位、挪用盜用現象,造成大量教育資源的浪費,農村學生的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其次,一些教育補貼也沒有發放到真正需要的學生手中,少量學校存在騙取補貼、瞞報虛報的現象。除此之外,我國的獎助學金體系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以大學生貧困補助為例,其評選方式多為同學間投票而不是根據家庭情況進行考評,這就導致貧困補助的甄選變成“拼人緣”而不是以家庭經濟狀況為標準。
(一)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
教育福利的發展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支持,只有充足的資金才能保證教育的公平性和福利性。因此,在我國未來的財政預算中應加大對教育福利的資金投入,給教育事業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農村教育福利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興盛,但農村教育又常處于弱勢地位,農村教育經費常常入不敷出。對此,要均衡農村和城市的教育經費比例,給農村教育以更多的資金支持。尤其是要加大對九年義務教育的投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基礎性教育。
(二)優化農村教育資源
首先,應改善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改善辦學條件。針對校舍老舊、設施落后的現象,國家財政應定期撥款用以提高學校的教學環境。同時,國家應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水平,鼓勵更多的畢業生投入到農村教育中,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特崗教師和“三支一扶”等措施既可以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又可以解決農村對人才的需求。2014年我國組織2.7萬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工作,未來這一數字還應不斷擴大。
(三)關注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農村教育發展最大的阻礙,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學校方面,應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在文化教育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留守兒童的身體和心理變化。家長方面,應盡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同時,家長與學校應建立有效的聯系機制,隨時互相溝通。政府方面,應為留守兒童提供額外的生活補貼,改善其生活環境,保證每個留守兒童都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四)發動民間力量
我國目前發展教育福利的主體是國家,教育福利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財政支持,民間力量在教育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這意味著民間力量對教育的貢獻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充分調動整個社會的力量,鼓勵更多的慈善人士參與到農村教育中,不僅可以解決農村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還能提高農村的教學質量。為此,國家應加大對教育慈善的支持力度和宣傳力度,對各種慈善組織提供政策扶持,對具有突出貢獻的教育慈善人士給予表彰和獎勵。
(五)不斷完善法律體系
教育立法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基本前提,如果教育教育立法不健全,教育治理現代化和教育治理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盡管我國目前已出臺了《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家庭教育法》等法律,但這依然改變不了我國教育法制落后的局面。因此,不斷完善教育法體系將是未來法律建設的重點。同時,未成年往往在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權益易受到侵害,因此應不斷完善《未成年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切實維護未成年的權利。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