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豪
湖北省榮軍醫院神經內科 武漢 430079
?
卒中單元治療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劉元豪
湖北省榮軍醫院神經內科武漢430079
【摘要】目的 探討卒中單元治療在提高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4-12—2015-03收治的80例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卒中單元模式下進行康復治療,比較2組康復效果、住院時間及治療滿意度。結果治療后觀察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療效、住院時間、治療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卒中單元治療能夠提高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神經缺損,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卒中單元治療;腦梗死;肢體運動;康復效果
卒中單元是一種醫療管理模式,宗旨為卒中患者提供系統的藥物治療、肢體康復、心理康復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是目前治療急性腦卒中最為有效的方法[1]。為探討卒中單元治療在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現將卒中單元治療與常規治療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12—2014-05收治的腦梗死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80例。納入標準:(1)均經頭顱CT及MRI確診;(2)均符合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2],首次發病的患者;(3)小學以上文化,檢查合作者;(4)NIHSS>14分,GCS>8分;(5)均簽署知情同意書;(6)年齡<75歲;(7)均為初次腦梗死患者,肢體癱瘓Ⅰ~Ⅲ級。排除標準:(1)心源性及不明原因腦梗死患者、腦出血;(2)合并惡性腫瘤者;(3)顱壓過高、深昏迷、嚴重精神障礙、血壓過高者;(4)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5)嚴重感染、皮膚病史;(6)嚴重失語、重度癡呆;(7)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疾病;(8)治療依從性差。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45~75歲,平均(58.5±18.3)歲;發病時間1~72 h,平均(41.5±9.3)h。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急性期均臥床休息,改善循環、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控制血糖、降血壓等對癥治療,同時給予抗栓和調脂治療。病情穩定48~72 h后進行健康宣教,視患者的情況指導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卒中單元模式下進行康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2.1成立卒中單元管理小組:科室成立卒中單元管理小組,小組成員有臨床醫師、康復治療師以及相關護理人員等,推選小組組長由其負責管理。制定卒中單元的綜合治療內容,包括藥物治療、康復訓練、按摩治療、心理治療等[2]。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前,客觀評估患者結合患者的病情及一般資料,包括卒中嚴重程度、性格特點、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結合患者的個體差異情況開展卒中護理。
1.2.2卒中單元開展的內容:a康復訓練:由專門的康復治療師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和指導:①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采用合適的體位,減少仰臥位。保持各關節處于功能位,患側上肢墊一枕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開始康復訓練,向其解釋好早期康復介入的目的、意義、方法及預期效果。幫助患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進行被動或主動訓練,包括癱瘓肢體各個肌肉和關節的鍛煉、定時體位變換和肢體擺放、雙手交叉上舉訓練和橋式運動、健患側翻身練習、腕關節背伸及踝關節背伸的牽張練習[3],訓練原則循序漸進、先大關節后小關節、由簡單到復雜,活動范圍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圍內,避免過分勞累。②坐位期進行作為平衡練習,維持有效坐位,增加幫助患者恢復肌力的練習,注意引導正確的運動模式。對恢復較好有能力的患者可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訓練(進餐、上廁所、刷牙、穿衣等)。③下床后,開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樓梯等。之后視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日常生活訓練和語言訓練。訓練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復雜,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鍛煉時間選擇在06:00~07:00、14:00~16:00、19:00~21:00[4],以減少血壓等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b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注重對患者的心理治療,加強病友之間的溝通,互相分享康復上的進步和治療經驗,緩解心理壓力。請治療效果佳的患者進行經驗介紹,幫助患者建立起康復的信心,提高康復的積極性。講解主觀能動性在卒中康復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治療中,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管理能力。同時康復治療師鼓勵患者的家屬多關心患者,也參與到患者的康復治療中來,建立支持型的家庭氛圍,有利于患者的康復。c理療:患者病情穩定后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實施穴位按摩護理,按摩的時間均選擇在造成09:00及下午15:00,2次/d,20 min/次,穴位按摩時,用力要均勻柔和,以患者的耐受程度為限,避免損傷患者的皮膚:①上肢:按揉的穴位有天府、曲澤、手三里、內關、外關以及合谷等[5]。按揉3~5 min。②下肢:首選取雙膝眼穴、昆侖穴、足三里,用食指和拇指進行按壓,然后依次取伏兔、血海、梁丘和陽陵泉進行揉按,除了對以上穴位進行按摩以外,輔以上肢肌肉按摩,然后采用滾法按摩下肢肌肉。
1.3觀察指標(1)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MA運動功能評定,正常為100分,分數越高,肢體功能恢復越理想。根據評估分值分為Ⅰ~Ⅳ級,Ⅰ級<50分為的肢體功能最差,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Ⅱ級50~84分為肢體功能存在較為明顯的功能障礙;Ⅲ級即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Ⅳ級96~99分為僅僅存在輕微的功能障礙或幾乎不存在。比較治療前后治療后的肢體運動功能。(2)神經功能: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價,評分0~35分,該量表共包括11項內容,評分越高,表明病情越嚴重。比較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情況。(3)療效:依據《各類腦血管診斷要點》(1995年)判定標準[6],分為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和無效4個等級。總有效=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4)住院時間。(5)治療滿意度:對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服務滿意度的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對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醫療操作、醫護關系及治療效果,分為很滿意度、滿意、一般和不滿意。前兩項計入滿意度。

2結果
2.12組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比較2組治療前的運動功能和神經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比較 [n(%)]
2.22組療效、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總療效、住院時間、治療滿意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療效、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n(%)]
3討論
腦梗死是由多種因素阻礙腦組織的血液供給,發生缺氧、缺血的軟化壞死,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進一步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癥狀。腦梗死好發于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多數國家的三大致死疾病,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我國腦梗死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雖然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腦梗死的病死率顯著下降,但總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臨床上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效果,存活的腦梗死患者大多合并肢體運動功能障礙[7]。
卒中單元是為急性腦梗死患者提供有組織、有計劃、有管理的治療模式,通過為腦卒中患者提供藥物治療、肢體康復、語言訓練、心理康復等多種綜合治療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8]。卒中單元不是一種治療方法,而是一種采用多元化醫療模式與多學科醫療合作的特殊醫療類型,需要許多人員的參與。卒中單元既可以是固定的腦卒中病房,也可以是流動的醫、技、護等多學科合作的團隊,核心工作人員包括臨床醫師、物理治療師、專業護士等。研究顯示,卒中單元管理模式能夠為腦梗死患者提供標準化的診斷和治療,一方面能夠通過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的康復;另一方面還可積極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9]。同時還能通過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改善患者患病后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卒中單元治療的觀察組的肢體功能和神經功能恢復好,療效高,住院時間短,滿意度高。姚東陂等[10]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卒中單元治療能夠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卒中單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模式,其不像傳統的理念僅患者強調神經功能的恢復和影像學的改善,而是把改善患者的預后及滿意度為臨床目標。卒中單元之所以改善了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筆者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1)標準化的診斷和治療: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過程中,由專門的醫師進行評價,由專人負責,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治療方案,處理病情及時到位。(2)早期康復訓練:腦梗死早期神經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尚未完全壞死,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訓練,能夠幫助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恢復功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卒中單元強調患者早期活動,在腦梗死功能恢復的黃金時間段利用各種方式刺激運動通路上的各個神經元,調節其興奮性,以獲得正常的運動輸出,恢復神經功能和肢體運動能力[11]。(3)心理支持:腦梗死發病后患者從正常人突然轉變為病人,肢體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負擔較重。心理治療可有效預防和解除腦梗死后的心理疾病,提高治療的信心,改善了滿意度,也有利于幫助患者盡快回歸社會。
綜上所述,卒中單元治療能夠提高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神經缺損,縮短住院時間。
4參考文獻
[1]王淑敏,蘭海燕,劉建群,等.卒中單元模式下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4):2 672-2 673.
[2]楊金蘭.卒中單元聯合脈血康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1):82-83.
[3]羅利俊,陳國華,笱玉蘭,等.卒中單元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照料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4,9(1):24-27.
[4]柴同明,劉玲玉,呂志華,等.早期康復對住院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2,34(3):367-368.
[5]林紅霞,廖輝雄,王文靖,等.現代康復訓練結合中醫按摩治療腦卒中偏癱痙攣狀態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3,33(4):414-415.
[6]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3.
[7]林桂杏.穴位按摩護理技術在中風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內科,2013,8(2):224-225.
[8]姚東陂,張錦麗,陳計輝,等.卒中單元模式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9):912-914.
[9]姚東陂,張錦麗.卒中單元聯合長春西汀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23):3 545-3 546.
[10]龍媛熙.卒中單元模式下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6):1 427-1 429.
[11]黃銀娟,鄧秋蘭,潘素蘭,等.社區卒中單元模式對社區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22-24.
(收稿2015-07-01)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3-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