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然
鄭煤集團總醫院內科 新密 452370
?
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水平與預后關系
張然
鄭煤集團總醫院內科新密452370
【摘要】目的分析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水平與預后的關系。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02—2015-03收治發病時間在24 h內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按腦卒中OCSP分型將其分為部分前循環梗死、后循環梗死、完全前循環梗死與腔隙性梗死。同時按腦血管狹窄程度分為無狹窄、輕中度狹窄、重度狹窄與閉塞組。統計所有患者入院2周及半年內血壓均值,分別于入院時、入院2周及6個月后采取神經缺損功能評分、卒中量表評分、改良Rankin評分及Bathel指數評分評估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水平與預后關系。結果急性期收縮壓在120~150 mmHg時,患者6個月后mRS評分與Ba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其他2組(P<0.05);入院時、入院14 d、6個月后,≤145 mmHg組mRS評分分別為(3.06±1.33)分、(2.41±1.34)分、(1.41±0.98)分,>145 mmHg組評分分別為(3.08±1.26)分、(2.92±1.42)分、(2.67±1.28)分,2組6個月后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部分前循環梗死患者遠期預后與急性期血壓水平呈U型聯系,腦血管重度狹窄或閉塞患者,其前3 d收縮壓均值低于145 mmHg患者,預后優于收縮壓超過145 mmHg患者。
【關鍵詞】腦梗死;血壓;預后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證實,高血壓是腦梗死患者重要危險因素。其有研究觀點表示,對高血壓患者給予有效的降壓治療,控制其血壓水平,可降低腦卒中發生率[1]。但當前臨床上部分研究者對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水平與預后之間的聯系尚且存在一定的爭議[2]。基于此,為明確腦梗死急性期血壓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我院對100例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標準符合中華神經學通過的腦梗死標準[3],經MRI或CT掃描證實為腦梗死。均于發病2 d內入院。
1.2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02—2015-03收治發病時間在24 h內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男68例,女32例;年齡36~82歲,平均(63.3±10.5)歲;按OCSP分型:完全前循環梗死7例,部分前循環梗死49例,后循環梗死7例,腔隙性梗死37例;血管狹窄程度:無狹窄23例,輕中度41例,重度或閉塞者36例。所有患者均給予電話隨訪,均完成為期6個月隨訪調查,無1例失訪。無1例死亡,9例出現心腦血管疾病,7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1例腔隙性梗死,1例心絞痛,余91例未見并發癥。
1.3方法回顧性分析所有納入研究患者臨床資料。統計患者入院14 d內血壓,以清晨08:00時測定為準。記錄患者入院3 d、14 d內血壓及動脈壓均值。統計電話隨訪得到患者發病6個月內血壓均值。
1.4評估方法分別于入院時與入院2周后,采取卒中量表[4](NIHSS)、改良Rankin量表[5](m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6](Bathel指數)評估患者神經功能。并以顱腦CT血管造影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確定患者血管狹窄程度,以DSA結果為準。并參照NASCET法作血管狹窄程度分級。配置2名神經內科醫師與2名放射科醫生對檢查結果進行討論與分析,按患者腦血管狹窄程度分為3組,即無狹窄、輕中度狹窄與重度狹窄或閉塞組。以入院2周評分評估患者近期預后,以隨訪6個月評分為患者遠期預后評估標準。

2結果
2.1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變化
2.1.1發病時血壓特征:所有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73例,無高血壓史27例;發病時血壓升高(舒張壓≥90 mmHg或舒張壓≥140 mmHg)者77例,其中既往高血壓史53例(68.83%)。
2.1.2血壓變化特點:患者入院24 h內收縮壓均值為(152±23)mmHg,2 d收縮壓均值為(147±18)mmHg,2周后收縮壓均值為(140±17)mmHg,發病2周,患者血壓整體呈下降趨勢,住院期間,65例患者在入院3 d內未給予降壓干預,52例在入院2周內均未給予降壓干預。
2.2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水平對患者近遠期預后的影響
2.2.1部分前循環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與預后關系:本組部分前循環梗死49例,均完成6個月隨訪調查。按急性期收縮壓均值將其分為3組,提示,在患者6個月預后與腦梗死患者急性期收縮壓呈U型聯系,當急性期收縮壓在120~150 mmHg時,患者6個月后mRS評分與Ba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其他2組(P<0.05),見表1。

表1 部分前循環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與預后關系±s,分)
2.2.2腦血管狹窄程度與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關系:重度狹窄或閉塞組前3 d動脈壓均值為(110±11)mmHg,與其他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腦血管狹窄程度與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關系±s,mmHg)
2.2.3重度狹窄或閉塞組前3 d收縮壓與近遠期預后關系:以145 mmHg為界限,將重度狹窄或閉塞組分為≤145 mmHg組與>145 mmHg組,入院時、入院14 d、6個月后≤145 mmHg組mRS評分分別為(3.06±1.33)分、(2.41±1.34)分、(1.41±0.98)分,>145 mmHg組評分分別為(3.08±1.26)分、(2.92±1.42)分、(2.67±1.28)分,2組6個月后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腦梗死急性期預后好患者血壓顯著低于預后差的患者。
3討論
近年來,較多臨床研究指出,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存在一定規律,且與患者預后存在一定的聯系[7]。有學者表示,腦梗死后大部分患者血壓呈反應性升高表現,隨后逐漸降低并穩定[8]。臨床上對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規律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尚未確立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本研究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壓變化情況作動態監測,并對不同類型的腦梗死患者作分組研究。結果顯示,在腦梗死急性期首日77例患者有血壓升高表現,且急性期患者血壓有其自主下調表現,以前3 d血壓下降幅度更為明顯[9]。本組研究中65例患者在住院3 d內均未給予降壓藥物干預,證實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壓下降與自主下降調節機制有密切聯系,與早期研究報道一致[10]。
但本次研究尚未證實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與患者預后之間的明確相關性。可能與腦梗死預后影響因素復雜相關,同時與樣本研究量較少有關。本次研究將部分前循環梗死患者與腦血管重度狹窄患者作獨立分析,結果顯示,部分前循環梗死患者其遠期預后與患者急性期血壓變化呈U型聯系,當患者急性期血壓在120~150 mmHg,其預后水平優于其他血壓水平。同時本組結果顯示,合并腦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的腦梗死患者,其急性期血壓水平顯著高于未合并血管狹窄患者。研究提出腦梗死血壓水平與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是患者顱腦動脈狹窄的相關危險因素[11-12]。此外,本組研究同時證實,收縮壓均值低于145 mmHg的腦梗死患者,其6個月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優于收縮壓均值超過145 mmHg患者,提示血壓適當增高對改善患者預后水平有一定的價值。
本組分層研究得出,急性期患者最適宜血壓水平稍低于目前臨床研究得出的血壓水平。可能與本組納入研究患者數量少,狹窄血管分布復雜有關。同時本組尚未對冠心病、吸煙飲酒史、高脂血癥、冠心病及糖尿病等因素作限定,因而影響因素可能較多,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張倩,孫寅軼,史楠,等.老年腦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壓與預后的關系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13,20(5):636-637.
[2]王大力,花楠,彭延波,等.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變化規律及降壓治療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12(6):749-751.
[3]王大力,林楠,彭延波,等.腦梗死急性期降壓治療與3個月預后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0):1 018-1 020.
[4]李又佳,黃燕.腦梗死急性期降壓治療對近期預后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6):469-471.
[5]呂征.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變化及與預后的相關性[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31(2):187-188.
[6]黃河,劉泰,胡躍強,等.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調控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0):1 212-1 213.
[7]馬青峰,賈建平,武劍,等.急性期腦梗死發病90天臨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6):642-644.
[8]張聚斕,王懷敏,李貴才,等.急性腦梗死預后與高血壓危險分層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50-51.
[9]蔡奕秋,周少瓏,周輝,等.老年急性期腦梗死血壓變異性的影響因素及其與預后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2(8):2 056-2 057.
[10]劉詩英,張昆南,俞慧強,等.在不同氣溫條件下高血壓病患者發生腦梗死的急性期血壓與近期預后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22):4 040-4 043.
[11]王長英,脫厚珍,屠小令,等.腦梗死急性期血壓對近期及遠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卒中雜志,2011,6(2):124-128.
[12]韋旋.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變化規律、干預及預后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7):3 152-3 154.
(收稿2015-06-08)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3-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