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朝陽 孫 燕 李建英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 鄭州 450000
?
羥考酮與地佐辛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鎮痛效果比較
賀朝陽孫燕李建英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鄭州450000
【摘要】目的 比較羥考酮與地佐辛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的鎮痛效果。方法76例擇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8例,觀察組給予羥考酮1 mg/kg復合托烷司瓊0.1 mg/kg加生理鹽水稀100 mL;對照組給予地佐辛0.6 mg/kg復合托烷司瓊0.1 mg/k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行靜脈自控鎮痛(PICA)治療。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Ramsay鎮靜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和鎮靜情況,同時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術后4 h、12 h、24 h、48 h觀察組鎮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鎮靜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CIA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結論羥考酮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術后PCIA,鎮靜鎮痛效果好,患者滿意度高。
【關鍵詞】羥考酮;地佐辛;腹腔鏡;術后鎮痛
術后疼痛多為較強急性疼痛,不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還影響術后康復。阿片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術后自控鎮痛藥物,但其惡心、嘔吐、嗜睡等不良反應使其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羥考酮是從生物堿蒂巴因中提取的半合成阿片類藥物,作為強效鎮痛藥在臨床上應用已有80多年歷史。鹽酸羥考酮注射液是新近上市的羥考酮制劑,靜脈給藥時,其鎮痛效能是嗎啡的1~1.5倍。本文擬評價鹽酸羥考酮與地佐辛注射液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術后鎮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擇期行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患者76例,ASA分級Ⅰ~Ⅱ級,年齡30~60歲,體質量50~70 kg,術前無嚴重心、肺、肝、腎疾病,無鎮痛或鎮靜藥長期使用史,無酗酒吸煙史,無上呼吸道感染。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鹽酸羥考酮組(觀察組)和地佐辛(對照組),每組3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入手術室開放靜脈通路,監測心電圖(ECG)、血壓(BP)、血氧飽和度(SpO2)、心率(HR)和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采用麻醉意識水平檢測儀(BIS)監測麻醉深度。麻醉誘導:靜脈注射阿托品0.5 mg,咪達唑侖2 mg,舒芬太尼0.3 μ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 mg/kg,丙泊酚2 mg/kg,可視喉鏡插入氣管導管機械通氣,潮氣量7~8 mL/kg,呼吸頻率10~14 次/min,PETCO2維持在30~45 mm Hg(1 mmHg=0.133 kPa)。麻醉維持:靶控輸注丙泊酚使BIS值維持在40~60,間斷靜脈注射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05 mg/kg、泵注瑞芬太尼0.15~0.2 μg/(kg·min)。手術結束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清醒時拔出氣管導管,連接并開啟鎮痛泵,觀察組:羥考酮1 mg/kg+托烷司瓊0.1 mg/kg加生理鹽水稀100 mL。對照組:地佐辛0.6 mg/kg+托烷司瓊0.1 mg/k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PCIA設置為持續輸注2 mL/h,單次追加劑量為1 mL,鎖定時間15 min,均不使用負荷劑量。
1.3觀察指標分別于術后4 h、12 h、24 h、48 h隨訪,統計患者鎮靜、鎮痛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48 h內PCIA 按壓次數并觀察PICA使用期間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手術后第3天評價患者對鎮痛效果滿意度(優或良均可認為滿意,一般及差可認為不滿意評價)。鎮痛采用VAS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3分為良好,3~4分為基本滿意,≥5分差。鎮靜采用Ramsay評分:1分為煩躁;2分為合作;3分為嗜睡;4分為睡眠狀態,但可以喚醒;5分為睡眠狀態,對強刺激有反應,反應遲鈍;6分為不能喚醒。2~4分為鎮靜滿意;5~6分為鎮靜過度[1]。觀察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2結果
2.12組術后48 h內VAS評分和Ramsay評分比較2組患者一般情況(年齡、體重指數、麻醉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PICA期間2組患者MAP、HR、RR平穩在正常范圍內波動,SpO2均穩定在95%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時點VAS評分更低,鎮靜情況更好及PCIA按壓次數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48 h內VAS評分和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發生惡心9例(23.7%),頭暈癥2例,對照組惡心1例(3.1%),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均無皮膚瘙癢、呼吸抑制。由于患者放置導尿管,所以無法觀察尿潴留情況。觀察組鎮痛滿意度為90.3.%,明顯高于對照組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與開腹手術比較,腹腔鏡手術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如切口小,胃腸功能恢復快,降低術后的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等。但腹腔鏡手術術后并非完全無痛,年齡>35歲患者中,86.4%發生切口疼痛,由于手術體位、二氧化碳氣腹等原因有相當多的患者訴肩部和季肋部疼痛。隨著醫學的發展,舒適化醫療已深入人心,因此有必要對婦科腹腔鏡手術進行良好的術后鎮痛。鹽酸羥考酮是半合成的強阿片類鎮痛藥物,是純阿片類μ和κ受體激動劑,起效迅速,靜脈給藥起效時間為2~3 min,半衰期3.5 h,作用時間約4 h。臨床上使用阿片類μ受體激動藥物鎮痛時,無法對內臟痛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時往往會加大鎮痛藥物劑量,進而引起不良反應增加,由于羥考酮對κ受體的激動作用,因而認為對內臟痛較單純μ受體激動劑有更好的鎮痛效果[1]。地佐辛是一種阿片受體激動拮抗藥,主要激動κ受體并拮抗μ受體,半衰期為2.2~2.8 h,能夠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其主要通過激動大腦、腦干和脊髓中κ受體產生中樞性鎮痛作用和輕度鎮靜,同時作用于μ受體,抑制術后惡心、嘔吐發生[2]。由于地佐辛在有效鎮痛同時減少患者產生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且不產生依賴性,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優點。本研究結果顯示,羥考酮作為μ和κ受體激動劑和地佐辛具有同樣好的鎮痛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后4 h、12 h、24 hVAS評分觀察組比對照組低,患者PCIA按壓次數少,這可能是由于羥考酮μ、κ受體雙重激動作用,會產生良好鎮痛效果。地佐辛對μ受體有一定拮抗作用,對鎮痛和呼吸一致作用均有封頂[3]。而羥考酮對μ、受體激動作用,觀察者鎮靜程度比對照組好。但是在我們研究中觀察組中有9名患者出現惡心,這可能和μ、κ受體強激動作用有關,地佐辛對μ受體拮抗也減少了術后惡心發生率。綜合考慮鎮痛作用和術后不良反應,羥考酮對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患者鎮靜鎮痛效果優于地佐辛,患者滿意程度更高,更適合應用于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后鎮痛。
4參考文獻
[1]段世明,戴體俊,徐美英.麻醉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7-219.
[2]陳寧,楊程,余建波.鎮痛藥物使用手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6.
[3]謝國柱,錢濤,姜琳.地佐辛用于婦科術后鎮痛臨床觀察[J].海南醫學,2011,22(21):48-50.
(收稿2016-01-06)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3-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