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芬
論行政事業單位如何加強會計監督
田芬
新形勢下的行政事業如何加強會計監督、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健康發展就是一大課題。針對當前存在的重視程度不夠、執行力度較低、監督體系不全、社會公信力不高等問題,急需從改變思想認知、推動有效執行、健全監督體系、加強信息公開等層面加以完善,最終實現行政事業單位高質、高效服務廣大群眾。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問題;對策
(一)有利于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
做好會計監督,是保障行政事業單位規范運作、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過加強會計監督,行政事業單位在人員管理、服務開展等方面就有了相應引導和約束,對于單位的管理來說是重要的內部控制手段,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會計監督就清晰地界定了單位的業務內容、服務范圍,管理人員可以運用會計監督這一工具有效指導業務開展。另外一方面,通過會計監督,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就不會陷入“人治”的困境,把會計監督制度化就使得單位的業務開展、績效評估、質量考評有據可依,有利于單位實現科學管理。
(二)有利于促進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
通過會計監督,能夠規避行政事業單位資源浪費的現象,進而拘謹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行政事業單位不同于公司企業,它主要經費來源與國家財政撥款(只有部分單位有自己的經費來源),所以如果缺少必要的監督,就有可能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正是通過會計監督,能夠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的“投入”是合理的、“產出”是有效的,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減少浪費,進而促進社會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讓有限的公共資源能夠服務到更多有需要的群體,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一)行政事業單位對會計監督缺少足夠的重視
行政事業單位對會計監督不夠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夠重視服務的效益。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它的主要業務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服務,更關注的是單位的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所以目前在很多行政事業單位中存在這樣的一種思想認知:只要做好服務,就不需要去考慮成本投入。正是因為單位不去考慮“投入——產出”之間的關聯,所以很多單位存在成本投入大、產出小等問題。二是不夠重視會計監督的執行。部分行政事業單位認為服務的開展只有不超出預算就可以了,在財務申請、報銷、審計等手續上更是沒有嚴格開展,特別是部分領導在經費使用上“隨心所欲”,在會計監督上,也只是走走形式,沒有充分意識到會計監督對于單位管理規范、服務質量提升的重要性。
(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的執行力度較弱
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都建立了自己的會計監督制度,但是卻存在“建而不用”、“用而無效”的現象,即在會計監督的執行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地推動。首先,會計監督缺少獨立性,大部分的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部門直接對單位領導負責,所謂的“會計監督”形同虛設,正是因為會計監督沒有獨立于單位的權利體系,所以會計監督的執行舉步維艱,以某系統基層行政事業單位為例,單位領導通過承建水利、交通等工程,將工程結余款項轉入“小金庫”,甚至采取“兩本賬”簽訂合同賺取差額,累積私設“小金庫”100多萬,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正是單位的會計監督被領導直接忽略了。其次,會計監督的執行缺少專業人士,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監督人員只是兼職、非專業人士;最后,會計監督重結果而輕過程,只是簡單地對財務數字進行審核而沒有結合單位業務實際、開展過程進行監督。
(三)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體系不夠健全
在目前的行政事業單位中,在會計管理方面都有操作化的流程,但是對于會計監督的制度建設卻不夠健全。一是會計監督的目標、主體、客體不夠清晰,對于為什么要開展會計監督,只是流于口號,沒有結合自身單位業務,在監督主體的選擇上也沒有嚴格《會計法》選擇具有相關資質的人員,對于監督的客體只是局限于工作人員。二是監督的標準缺少科學依據,對什么進行監督、監督的指標包括哪些、指標的測量標準是什么都沒有一個明確、科學的依據,這就容易導致單位的會計監督不能夠有效監督,也沒辦法有效發揮作用。三是監督的形式過于單一,一般來說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只是在年末進行、事后進行,監督的方式也多采取內部會計審計,這樣的監督形式顯然過于監督,也往往導致會計監督的深度和廣度比較欠缺。
(四)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公信力較低
隨著社會公民意識的不斷提升,社會大眾會更加關注公共資源的使用情況,希望得到清晰的信息,這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在會計監督方面的社會公信力相對較低:第一,沒有及時的信息公開。因為沒有及時公布財務信息,行政事業單位的經費來源、使用情況對于社會大眾來說充滿“神秘感”,所以人們往往對單位的會計情況總是充滿質疑。第二,監督方式社會認可度低。目前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多是有單位內部會計工作人員或者上級部門會計工作人員組織開展,這種監督方式更容易被人認為具有包庇性、可操作性,所以社會對于會計監督結果的認可度相對較低。第三,服務效益存在爭議,行政事業單位在會計方面對社會的交代更多只是停留在“量”的層面,但是缺少對“投入——產出”效益方面“質”的交代,導致社會大眾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質量表示質疑。
(一)與時俱進,改變會計監督的思想認知
要在行政事業單位中加強會計監督,首先要解決的是思想認知的問題。首先,要樹立良好的“成效觀”,要讓行政事業單位(特別是領導層)意識到評價一個單位服務的好壞是多標準的,不僅需要從服務的品質加以衡量,更要從服務的成本控制、經濟效益進行監督。所以要對行政事業單位的領導加強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效觀”,引導到位內部各部門、各成員去思考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做最好的服務。其次,要培養健康的“審計觀”,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離不開財務的嚴格審計,所以要規避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存在會計問題就要把單位審計放到重要的位置。除了管理層要有清晰的會計監督意識,更要把審計的概念傳輸給所有的員工,因為只有意識上提升了才能在日常工作當中加以應用。最后,要建立嚴肅的“法制觀”,為了更好地推行會計監督,就要改革傳統的不良作風,改變“人治”的狀況,這就要求單位領導必須放開權利,從自己做起,嚴格按照財務制度開展工作并接受會計部門的監督。
(二)權責并行,推動會計監督的有效執行
會計監督要發揮作用,最終還是要落地實施,而要落地實施就要從實施人員、實施過程建立相應的保障,最關鍵體現在權利的賦予與責任的要求兩方面。一是要組建會計監督的組織團隊,這是會計監督執行的基本條件。要做好會計監督,就要聘用專業的、具有相關資質的財務審計人員,嚴把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另外還要注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和能力提升培訓,培養一批較高素質、了解業務的會計監督隊伍。二是要保持會計監督的獨立性,這就要求行政事業單位要保證會計監督部門“關系上的脫離”,即會計監督不再從屬于某個部門或者某個領導,它應該具有監督單位任何部門、任何成員的權利,同時它又具有自我約束、客觀監督的職責。應該說,權力的賦予是為了保證會計監督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減少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不對等的關系;而責任的要求是為了保證會計監督合法、合理開展,避免權力的濫用,只有做到監督者也有被監督的責任,那么才能形成一個健康循環的系統。三是會計監督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會計監督執行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看最后的數據,更要看整個實施過程是否合理,要把會計監督落到服務的每一個時段、每一個部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常態化監督。
(三)建章立制,完善會計監督的管理體系
會計監督制度的執行,離不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第一,要明確監督的目標、主體和客體,只有從制度上對這些方面進行清晰的界定,才能保證開機監督有效執行。值得一提的是,監督的執行要和單位自身的業務相結合,確保會計監督工作的執行有指導性和針對性,部分單位對監督的目標只是停留在形式,對于工作開展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監督的客體也不能局限于會計行為,還包括單位整體、工作人員。第二,要明確會計監督的標準,在會計監督實施過程中既要符合《會計法》的相關要求、標準,又要根據自身單位實際進行指標的細化與操作化,包括單位組織架構、服務內容、經費構成等。監督標準的制定,不是為了正常開展會計監督工作,更重要的是通過單位制度化規定讓所有部門、所有員工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操作,從根源上進行預防,這個也是會計監督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要多種監督形式相結合,簡單來說,會計監督的多元結合可以從“橫向”、“縱向”進行延伸,在“橫向”層面可以采取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多個角度進行監督;在“縱向”層面,可以貫穿單位服務的整個過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當然,會計監督形式的選擇,還需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自身的業務大小、成本預算相結合,采取適合的監督方式。
(四)信息公開,提高會計監督的社會公信
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監督的社會公信力,就是提高單位在社會大眾中的認可度,主要是需要做好三方面的信息公開。一是要做好財務信息的公開,要破除當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的“神秘面紗”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財務信息公開透明化,接受社會大眾的廣泛監督。某行政事業單位充分運用公示欄、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渠道把單位的月度、季度、年度經費使用明細進行公示,并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和建議,所以獲得社會大眾的一致好評,也極大地提高了該單位的社會形象。二是要對會計監督方式進行公開,會計監督工作在開展的同時還要做好相關信息公開,讓社會大眾清晰了解會計監督的相關標準和執行過程,這相比只是簡單地告知審計結果更能讓社會大眾信服,因為如果會計監督的方式不科學、不合理,那么結果自然也就沒有說服力。三是要做好服務成效的信息公開,社會公信力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服務的品質以及服務的效益型,除了必要的財務信息公開,還需要做好服務產出、服務成效相關交代,這也是行政事業單位自我價值的重要體現。
[1]張玉梅.試論行政事業單位如何強化會計監督[J].財經界(學術版),2016(15).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