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靜 中山市規劃設計院規劃所 廣東中山 528403
歷史建筑勘測與評定的基本方法
——以《中山市歷史建筑勘測與評定》為例
文/焦靜 中山市規劃設計院規劃所 廣東中山 528403
歷史建筑的勘測評定是對《中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細化。之前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力度不足使一些重要的歷史建筑被拆毀,嚴重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歷史建筑;評定標準;建檔
1. 背景和意義(1)背景
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風貌,中山作為中國嶺南邊陲的農業聚落向近代城市演變的典型代表,其歷史文化遺產反映出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不可復制性。
201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將中山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標志著中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建立歷史建筑檔案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管理工作展開的基礎。因此,歷史建筑勘測評定是名城保護和管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也是歷史建筑保護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的必然要求。
(2)意義
歷史建筑的勘測評定是對《中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細化,在沒有申報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前,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主要依照《城市紫線管理辦法》,但保護力度不足使一些重要的歷史建筑被拆毀,嚴重破壞了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有的歷史建筑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隨意改變歷史建筑的結構、使用性質,或者擅自對歷史建筑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等,造成歷史建筑不同程度的損毀。
多數歷史建筑居住環境差、歷史建筑底數不清,歷史建筑的種類、數量、年代、工藝、材料等基本信息沒有建立檔案,導致在保護管理中缺乏科學的安排,影響了歷史建筑的掛牌保護和宣傳展示工作的開展。部分歷史建筑年久失修,維修責任不明確,為保存其完整性帶來了困難。有的地方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承擔對歷史建筑修繕的補貼,加之按照傳統工藝和形式進行修繕成本較高,一些極有科學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筑坍毀,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本次調查與評定工作對中山市域范圍內歷史建筑做出首次普查與評定,對納入歷史建筑名單的建筑建立檔案,對城區內保存狀況較好的,評定等級較高的歷史建筑納入第一批歷史建筑測繪名單,建立完整詳細的歷史建筑檔案庫,為中山市歷史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摸清家底,為中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為中山市突出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創新和諧發展劃定底線,具有重大的現實和發展意義。
2. 項目任務
(1)普查:對全市域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進行普查,收集和整理建筑的基礎資料。調研是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基礎,為歷史建筑的保護指明范圍和重點。
(2)評定:對建筑的歷史價值進行評估,評定歷史建筑。評估結果報市名城委審核并報市政府批準公布。
(3)測繪:掌握市區重點歷史建筑的詳細的數據和資料,形成成果包括建筑平、剖、立面圖、細部與室內裝飾、現狀和損壞程度評估、必要時附上修復建議等。
(4)保護與再利用研究:對現狀良好的歷史建筑提出修繕改造意見以及適應其建筑形式的再利用建議,以文本形式提交對重點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意見和可能的開發利用意見。
(5)歷史建筑建檔
1. 工作基礎
(1)《中山市歷史建筑名單》:2010年5月中山市政府公布的《中山市歷史建筑名單》,名單共有歷史建筑473處。
1)基于“封閉應力”假說,考慮采動及瓦斯的耦合作用,建立了含應力包裹體煤體受力模型,利用有效應力原理及彈性力學基本理論,推導了含應力包裹體瓦斯煤體的應力分布規律。
(2)2012年公布的《中山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里收錄有558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75處。
2.工作方法
(1)本次調查的歷史建筑的內容主要以《中山市歷史建筑名單》為主,再核對2012年公布的《中山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剔除掉名單中的不可移動文物,最后的名單為此次工作開展核查的主要底稿。
(2)在調查過程中,新發現的具備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建筑也添加到此次的調查統計表中。
主要工作方法:對現存歷史建筑進行普查,對1840年至1960年期間建造的建筑進行多種表格登記和外立面和室內外特色細部拍照;在國家有關文件的指引下,參照國內和國外經驗,制定評定標準;然后進行分類、評估、篩選和定級,最后按行政區劃做冊。
3.評定標準
目前來說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和評估均有比較細化的評定標準,但是歷史建筑并無評定標準來考核,因此我們結合香港、上海、杭州等地的主要做法,摸索出適合中山本地歷史建筑現狀的一套評定標準。
中山市歷史建筑按以下4條標準來評定:
(2) 建筑物的社會文化價值
(3) 建筑物的藝術價值
(4) 建筑物的科學價值
4.價值評級
同樣對于歷史建筑的評級也并無明確的統一標準,結合中山市歷史建筑的具體情況,提出歷史建筑評定等級標準。


2010年5月中山市政府公布的《中山市歷史建筑名單》,名單共有歷史建筑473處,本次普查發現有134處歷史建筑已納入不可移動文物名單,還有21棟歷史建筑已經拆除,故從歷史建筑名單中剔除出這部分建筑;本次普查新增歷史建筑71處,現共有歷史建筑389處。
從389處歷史建筑的空間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南朗鎮和火炬開發區,其中又以典型傳統民居居多,火炬開發區的歷史建筑多以碉樓形式存在,城區多為民國風格的騎樓,南朗多為嶺南傳統風格民居,建筑質量雖不突出,但建筑連片存在,規模性較好,形成嶺南傳統的空間格局。
[1]周彤.歷史建筑的有機保護[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王琪.城市歷史保護的若干理論與方法——英國的經驗[D].浙江大學2003.
[3]吳建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戰略》[A].北京古都風貌與時代氣息研討會論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