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CNKI(2010-2015)中我國文獻學來源核心期刊發文為數據來源,運用Citespace繪制并分析了關鍵詞共現圖譜、作者圖譜和機構圖譜。通過知識圖譜的繪制,清晰的呈現我國文獻學最近六年來的核心研究學者和科研機構,并預測未來幾年內文獻學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文獻學;知識圖譜;CNKI;共現分析
隨著文獻計量學熱度的攀升,諸多學者開始關注文獻計量,尤其是知識圖譜工具在文獻計量中的應用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陳超美的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利用知識圖譜對研究對象進行可視化分析與評價,推動了知識圖譜在文獻計量學領域的發展[1]。本文以CNKI(2010-2015)中文獻學核心期刊的發文及參考文獻為基礎,通過關鍵詞共現圖譜、作者圖譜和機構圖譜分析了2010-2015年間我國文獻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指出我國文獻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預測其研究趨勢。
1 文獻學來源期刊關鍵詞共現圖譜及分析
圖1將六年來的學科研究熱點和重點直觀的呈現在一張網絡圖譜中,從關鍵詞的中心度大小可以看出我國文獻學的知識結構、研究熱點。圖譜以一年為一個切片,對參數和標簽進行調整后的圖譜如圖1。
上圖是按照關鍵詞出現頻次來控制節點標簽的大小,節點的大小與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成正比,關鍵詞的中心度的大小與關鍵詞的出現頻次有一定的相關性,對圖1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的數據,見表1。
由表1可知,文獻學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進行文獻學的研究。從圖1、圖2和表1歸納出文獻學2010-2015年的基本發展概況和發展趨勢:
(1)對文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逐步發展起來。我國文獻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鄭鶴聲和鄭鶴春合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劃定了文獻學的基本內容;80年代,張舜徽的《中國文獻學》和王欣夫的《文獻學講義》則主要研究的是中國古典文獻學;90年代 ,王余光的《中國文獻學理論研究百年概述》,柯平的《關于文獻學體系的來源--文獻學理論研究之一》等,這一時期文獻學學者吸收西方文獻學基礎理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逐步完善了中國文獻學基礎理論;21世紀有代表性的是項楚和羅鷲的《中國古典文獻學》。文獻學學者對文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雖然逐漸放緩,但是并沒有停止,文獻學的基礎理論仍然在緩慢的向前發展。[2]
(2)對文獻學家的思想、主張或貢獻的評述是研究的熱點。從圖2來看,文獻學家在Time Zone視圖中的節點很大,并且輻射整個視圖,就是說在2010-2015年間文獻學家的期刊論文的發表量很大,主要討論著名文獻學家的文獻學思想、主張、貢獻、歷史地位以及對后世文獻學發展的影響。[3]
(3)對古籍的整理研究是文獻學的熱門研究領域。圖1和表1可看出古籍整理與研究的節點很大,是中心度為0.13的重要關鍵詞。古籍整理與研究包括古籍保護、古籍辨偽,古籍資源數字化、古籍版本文化、古籍修復與人才培養等。[4]其中古籍數字化在古籍整理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籍數字化相關的應用技術有數字化輸入技術、OCR光學識別技術等,這些技術各有優缺點,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古籍數字化的發展。
(4)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是未來的文獻學發展方向。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者較多的借鑒和吸收西方國家文獻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文獻計量方法,豐富了我國文獻學的內容。文獻計量在我國文獻學發展迅猛,可視化技術和知識圖譜工具的發展讓文獻計量研究方法在文獻學領域所占比重更是大大增加了。[5]文獻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呈現出跨學科性,借助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文獻學,如在把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歸納為哲學方法、系統論、控制論的方法、數量方法、歷史法等。
(5)文獻學分支學科的研究。傳統意義上,文獻學的分支學科有目錄學,版本學,校讎學等。圖2可知,文獻學的分支學科目錄學在文獻學領域內也是占了比較重要的地位的,2010-2015目錄學的目錄學理論和目錄學史發展迅速。在目錄學理論方面,傅榮賢指出《七略》之前所謂的“目錄”主要指一書的目錄,且一書目錄常常只有“目”而無“錄”,學界應當加強對早期文獻一書目錄學的研究[6];曹金發在《輯錄體目錄史論》中點明了輯錄體目錄產生的思想根源;目錄學史方面,全根先提出了近代目錄學應當分為孕育、萌芽、構建、衰退三個時期,并總結了各個時期的特點。
(6)文獻學學科的交叉性和跨學科性逐步增強。第一,圖書館學、情報學、圖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教育學等學科都和文獻學有交叉,文獻學研究融合新的學科內容并逐步成為推動文獻學學科發展的有機組成,這應成為未來文獻學的發展方向。第二,文獻學研究與社會史、文化史的結合。文獻的產生、聚散,文獻學的發展是與社會發展、歷史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聯的[7],因此,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古典文獻學以及歷史學這幾個學科之間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2 文獻學來源期刊機構共現圖譜及分析
由圖3可以看出,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和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以及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的有關文獻學的研究是最多的,其中北京大學以王余光教授為代表,側重于對文獻學整體發展的把握,并從文獻學的各方面來論述文獻學的進展,主要代表作品有“文獻學研究進展”系列;武漢大學以馬費成和邱均平教授為代表,側重于對某本書或者某個文獻學領域的人物的文獻學價值分析以及文獻計量分析,主要代表作品有《Google Scholar和CCD的引文統計分析功能比較--從期刊被引頻次角度分析》、《基于期刊作者耦合的學科知識聚合研究》以及《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多樣性研究》等,兩者側重點各有不同。隨著各個學科的發展,跨學科性和學科之間的交叉性成為各學科最普遍的特征,學科與學科之間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島,交叉性越來越強。[8]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另一個一學科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學科中去。例如文獻計量學本來是數學與統計學領域的研究方法,而今也被用于其他學科的研究。
3 我國文獻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3.1 文獻學基礎理論發展薄弱,未形成完整學科體系
我國文獻學理論研究在數量上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主要著重于研究古典文獻學、文獻學發展、史學研究和文獻學學科體系和分支學科的研究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文獻學理論雖說有所發展,但與西方文獻學相比,未形成完善的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還有很大的不足。近代以來,西方文獻學的新概念、理論和方法層出不窮,帶有強烈的近代科學方法論烙印。[9]尤其是分析目錄學和新目錄學家門在版本鑒定好校勘中進行了許多深層次的理性探索,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5]。除此之外,西方文獻學還形成了完善的學科體系,即列舉文獻學、版本文獻學、歷史文獻學和描述文獻學。我國文獻學研究者應積極與西方文獻學界交流,吸取西方文獻學建設中的經驗教訓,積極構建我國文獻學理論基礎和學科體系。
3.2 中西方文獻學研究各自為政,交流較少
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對西方文獻學一直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中西方交流的缺乏直接導致了文獻學發展的停滯不前,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任何學科想要發展都必須打破自我封閉式的研究,開闊視野,從“他者”的角度審視自身的特點,從而更準確地認識本學科的本質。直到今天,只有極少數文獻學的研究者對西方文獻學的零星的介紹,沒有更為系統的研究。為推動中國文獻學的發展,我國文獻學研究者需打破屏障壁壘,積極了解國外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提出有價值的新課題和研究方向,豐富我國文獻學研究的內涵。[10]
參考文獻
[1]郭育艷.20世紀西方文獻學基礎理論研究述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3(9):42-46.
[2]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II: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401-421.
[3]劉則淵,王賢文,陳超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及其在科技情報中的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10):14-34.
[4]嚴昕,白云,林美娟.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國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學科知識圖譜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5):105-111.
[5]王余光,劉刈青.2013年我國文獻學研究進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4,(4):1-8.
[6]魏曉峰.基于知識圖譜的國內古籍整理與保護研究進展計量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10):46-50
[7]傅榮賢.出土簡帛中的篇題木牘及其相關目錄學問題[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1):106-110.
[8]王余光.2012年我國文獻學研究進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5):1-17.
[9]周少川.新世紀古文獻學研究的交叉與綜合[J].文獻,2010(3):22-29.
[10]何朝暉.西方文獻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及其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3):37-43.
作者簡介
劉雨亭(1986-),女,河南信陽,碩士研究生,初級,研究方向:圖書館咨詢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