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軼麗
摘 要: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的中心地帶,是全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其范圍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原經濟區的現狀,其次分析中原經濟的問題,最后提出對中原經濟建設的對策。針對中原地區的現狀及問題,只有從全局思考,合理布局做好宏觀規劃,深度分析區域歷史現實條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解決中原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綜合實力,繁榮中原經濟區。
關鍵詞:中原;經濟;建設;中原經濟區
1 緒論
(一)課題背景和目的
中原經濟區地處中國中心地帶,全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其范圍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二)國內外研究狀況
建設經濟區的具體形態有很多種,對于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有很多可以嘗試和借鑒的形態。如:關稅同盟,在關稅同盟內部,成員之間不僅相互減免關稅,消除貿易壁壘,而且實行統一的對外關稅政策。自由貿易區,在自由貿易區內成員之間相互減免關稅,盡最大可能消除貿易壁壘,使各成員獲得比較利益。共同市場,實現各成員之間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并力圖實現各成員在若干重要經濟領域協調并制定共同的經濟政策。
(三)課題研究方法及內容
為解決中原經濟建設存在問題提出實施建議。通過新穎的論點和想法來提出自己論文的創新點,再運用四年所學習的知識來補充和加工。
2 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現狀
(一)中原地區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較低,三大產業發展不平衡中原經濟區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工業基礎特別是能源原材料工業、食品工業、裝備制造業基礎比較雄厚。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經濟水平、民生水平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二)中原地區“三農”問題成為老生常談話題1、中原地區“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2、中原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具有明顯的外生化特征,過多地依賴政策的支撐,而這種支撐往往以農村地區的犧牲為代價,政府對農民的反哺工作又嚴重滯后,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3、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鄉鎮企業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國際現代化農業對我國小農經濟的擠壓,造成農民增收困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艱難。雖然中原糧棉肉蛋等農副產品產量在全國均占重要地位,但是其中大部分仍是采用分散的小規模家庭作業生產的,成本高、效率低,農業體系極其脆弱。(三)、農業勞動力加速向外轉移一直以來農業是中原的支柱產業,中原的糧棉基地是全國重要農業基地,以河南為例,河南省的常住人口是9405萬,但有1200萬還外出打工,超過6個月的都統計在外地,所以如何解決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四)、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有待協調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起來,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廣泛動員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增強才,科技, 文化,信息,教育等軟國力。
3 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抓住中原經濟根本問題,制定合理戰略方針。第一,農業效益低,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一個根本支撐點,低效率產業的長期存在將會極大地拖累整個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后腿”。因此,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鄉統籌推進,保持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第二,勞動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真對這一問題,應大力發展義務教育事業,加強各地區成人職業教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高等教育發展,力實施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實行一系列鼓勵、減免學費等優惠措施,從而促進人力資源素質及技能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配置人力資源。第三,區位優勢還未能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文化優勢和潛力有待挖掘和發揮。經濟轉型意味著中國經濟要逐步進入中高水平階段。轉為中高速增長,首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結構的需要,轉入中高速增長,也是中國經濟軟著陸的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深化以政府轉型和財政轉型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政府轉型,在這個轉變中,財政的轉型很重要,即財政要從經濟建設性財政向公共服務性財政轉型。
(二)中原各市定位不明確,布局成單位小規模分散型有待提升。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但是,由于各省、市獨立的區域化經營使形成中小規模分散型經濟,規模效益低,同種產業分散經營且分布無序致使中原地區市場競爭激烈,成本較高,經濟效益有待提升四、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對策。
(三)整體考慮,建立全局觀念進行合理的戰略布局
中原經濟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特點,就是承東啟西,貫通南北,就在樞紐地位、物流設施等方面。所以處理好農業和其他產業的關系是解決中原經濟區建設矛盾的關鍵,這對中原經濟區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針對中原地區農業發展,人多地少是制約中原地區“三化”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是經濟社會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點。所以,要破解人、地矛盾,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推進“三化”協調發展。具體來講,建設新型社區,集中農門入住新型社區,節約耕地面積,集中耕地范圍,同時有利于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產質量和數量。引導向工業集聚區的就業。除此之外,既要保糧食,又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這就要求挖掘現有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為此,一方面要通過土地置換、土地整治、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來提高用地效率,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創新土地資源配置機制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4 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對策
(一)明確各市定位,有的放矢,形成規模經濟區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三化”協調推進、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糧食核心區建設是基礎,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長遠利益,務必要拿出得力措施,確保糧食穩定增產。在特色產業集群上多投入,在民營經濟和民營資本上尋求新的突破。
(二)合理規劃新型城鎮化建設
針對中原地區的特點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堅持抓基層、打基礎、項目推動發展的理念,用項目搭建載體、抓好落實。二是堅持規劃引領發展的理念,科學編制“三化”協調發展空間布局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三是堅持以交通為先導的城鎮開發理念,依據城鎮綜合交通規劃和承載的交通、人口流量編制產業、人口和公共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四是堅持“運營城市”的理念,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社會化運作的多元化城市經營模式。五是堅持做環境平臺、促產業集聚發展的理念。六是堅持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服務群眾的理念,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七是強化開放創新雙驅動的理念,解放思想、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
5 結論
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納入國家戰略規劃。這對于河南來講無疑將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審視分析河南省情,人口問題,文化發展,教育科技等都對中原經濟區建設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對中原經濟區建設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力。因此,解決好三化發展的同時問題已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前提。
綜上所述,中原經濟區建設要整體考慮,建立全局觀念進行合理的戰略布局。深度分析各市歷史現實條件呢找準優勢有的放矢。從政府到企業逐步開展創新改革。
參考文獻
[1]張景華;;城市化驅動經濟增長的機制與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07年05期
[2]熊??;基尼系數估算方法的比較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3年01期
[3]章國榮,盛來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化及對策[J];調研世界;2003年08期
[4]胡鞍鋼,熊義志;我國知識發展的地區差距分析:特點、成因及對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