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基
摘 要:道路橋梁是確保公共交通正常運行的重要交通設施,其路面性能對車輛行駛的舒適性有直接作用,但是路面受環境、雨水、車輛荷載等多重作用的影響,造成路面水毀病害,降低車輛行駛的舒適度。本文主要針對道路橋梁水毀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做簡要闡述。
關鍵詞:道路橋梁工程;水毀病害;治理措施
1 道路橋梁路面損壞的原因分析
根據對道路橋梁發生水毀病害的路段調研后,發現路面發生損壞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局部道路橋梁建設等級低,設計標準低。在早期修建的普通道路橋梁,其設計等級較低,后期修建的道路橋梁工程,由于其功能要求和服務范圍的限制,導致道路橋梁設計等級也相對較低。然而低等級道路橋梁,其路基相對高度、路基壓實質量、路基結構形式等基本要求相對較低,從而使得路基抵抗水毀的能力相對較低,在道路橋梁長期遭受雨水浸泡、車輛荷載長期作用下,使得路基容易發生水毀現象。
第二,雨水過多。由于發生水毀路面地區夏季雨水較多,經常出現暴雨現象,加之路面排水設施不完善,導致路面水滲入到基層,使得路基土或者基層常常處于濕潤狀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路基的強度和水穩定性,在車輛重復荷載作用下,導致部分路面發生裂縫、錯臺、板塊下沉、破碎等病害。
第三,路面剛度問題。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剛度比較大,其路面變形能力相對較小,對荷載和變形較為敏感。路面在重載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癡線早期破壞,縮短路面的使用時間,嚴重者會引起水泥混凝土路面局部發生極限破壞。加之道路橋梁工程路面破損養護不及時,資金較為短缺,無法對路面進行預防性養護,從而加劇了路面水毀現象。
第四,車輛荷載作用。由于發生水毀病害的路段修建時間較長,且交通流量較大,尤其是近幾年車輛超載現象與日俱增,導致路面在長時間超負荷運行狀態下,以及疲勞荷載、自然因素作用下,路面承載性能嚴重下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車輛的安全、舒適、快速等行駛,從而影響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2 道路橋梁工程防治水毀病害的基本原則
針對道路橋梁水毀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預防和治理兩方面,其發生的時間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在治理水毀問題目的是基本一致,因此兩者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預防為主,防止結合
對道路橋梁水毀病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道路橋梁交通保持正常運營,因此,在對道路橋梁水毀的處治原則中應依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有效地確保道路橋梁工程水毀病害防患于未然,不要 在道路橋梁發生水毀現象以后,才采取措施進行治理。例如,對道路橋梁建設過程中,需要設置抗洪措施的部位,未設計抗洪設施,在道路橋梁接養后,需要及時進行水毀預防,新建道路橋梁抗洪措施,避免道路橋梁水毀破壞出現。
(2)修建排水設施
研究發現,道路橋梁出現水毀的主要原因是水,因此,在治理道路橋梁水毀時,需要重視道路橋梁路面排水設施的設計施工,或者對改建道路新建有效地排水設施,以確保路面正常排水。避免雨水滲入到路基,降低路基的穩定性。
3 道路橋梁水毀病害的防治措施
3.1 舊路面病害處治
(1)銑刨舊路面
在對水泥路面進行瀝青罩面前,需要對舊路面進行銑刨處理,其處理深度控制在0.5~1cm范圍內。在銑刨完舊路面后,需要及時清理路面上的雜物、泥土,若條件允許,可采取高壓水沖洗路面,然后晾曬至路面干燥后,檢查路面的清潔和干燥情況,待一切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瀝青混凝土罩面施工,從而有效地確保了瀝青罩面與舊水泥路面粘接在一起,共同承擔路面車輛荷載。
(2)接縫及裂縫處治
針對路橋工程中的縱橫接縫、縱橫裂縫,在路面水毀病害處理中,采用瀝青混凝土復合路面,有效地預防反射裂縫。
路面處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工序,首先對路面進行清掃處理,可以采用吹風機清掃舊路面的砂石顆粒;然后對裂縫兩側進行銑刨5cm,形成深度7~8mm,寬10cm的矩形凹槽;最后再用吹風機對凹槽內進行吹掃。
接縫、裂縫處治施工。首先子啊凹槽內壁上均勻涂刷剛性聚合物,并養護1h;然后再均勻涂刷柔性聚合物,其涂刷厚度控制在1~2mm,并在涂刷層上均勻粘貼無紡布;再對無紡布上淋布聚合物;待淋布聚合物半小時后,在其上均勻灑布花剛細砂,并采用小型壓實設備對細砂進行壓實,養護1~2h后,用吹風機將表面的未粘貼牢固的浮砂吹掃干凈即可。
3.2 板角修補
針對角隅斷裂病害較輕的路段,可采用裂縫修補的方式;而針對角隅裂縫較為嚴重的部位,可采取更換的方式;針對中等角隅裂縫需要進行下述治理措施:
首先,需要確定切割范圍,沿板角斷裂裂縫以外10~30cm標出切割線,并以梯形為主形成修補板塊。待切割機切縫處理后,需要用液壓鎬鑿除破損部分的面層,同時在鑿除處理時,需要避免切斷原有鋼筋,且鑿縫應垂直;針對原有道路中已有缺陷的傳力桿,需要及時更換,且為了新老混凝土之間傳力性能,需要在新老混凝土之間增設間距為30cm的傳力桿。然后清理基槽,并在切割面上灑水泥凈漿,增強新老混凝土的粘接性能。
3.3 完善路面排水設施
為了有效地預防道路橋梁發生水毀現象,需要完善道路橋梁路面的排水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由于主干道兩側已設置完善的排水設施,在舊路改造時,路面加高5cm,為了確保新路面排水順暢,需要對雨污水檢查井、雨水口、通信井等部位相應的增高5cm。
第二,針對局部排水不暢的部位,需要重新修正排水設置,確保排水系統正常通暢,減少路面積水,避免路面積水滲入到路基中,從而有效地確保了道路橋梁水毀現象。
3.4 路基不均勻沉降
在道路橋梁工程水毀病害中,導致路基呈軟土性狀,其路基會發生不均勻沉降現象,可以采取強夯法和碎石樁法相互結合的施工技術,增強對道路橋梁工程地基的處理質量。在強夯法加固施工中,需要先深后淺的加固方式,待改造加固完成軟土地基后,再用大型推土機對強夯區域進行填平處理。在道路橋梁工程軟土地基強夯加固施工完成后,需要采取有效地檢測方式對軟土地基進行加固質量檢測,若檢測得到上層的土質密實度不大于下層的土質,則表明強夯加固方法不滿足要求。為了確保強夯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需要適當增加強夯的深度,根據筆者多年施工經驗表明,強夯加固深度與加固效果存在一定關系。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道路橋梁工程水毀病害防治施工中,需要依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在道路橋梁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采取預防措施,確保道路橋梁發生水毀病害。待水毀病害發生后,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避免水毀病害逐漸嚴重,影響道路橋梁交通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 趙利花. 淺談山區公路水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科技與創新. 2014(04)
[2] 靳海艷. 淺談公路水毀防治[J]. 市政技術. 2014(S1)
[3] 馬文輝. 淺談高原地區公路水毀及其防治措施[J]. 科技風. 2013(08)
[4] 賀中統,王志妮. 淺析公路水毀的成因及防治[J]. 華東公路.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