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個星球挖一個洞,可能會解決有關(guān)地球氣候變化方面的問題。
公元1300~1870年,地球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嚴寒時期,被稱為“小冰河時代”。地球凍結(jié)歸咎于太陽活動較弱,但還有其他“同犯”,如火山。
“如果是因為太陽活動的原因,那么,我們或許能在整個太陽系找到相關(guān)證據(jù)”,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拉爾夫·洛倫茨說道。為此,他建議在火星上鉆一個孔,看看它周圍也否有冰河時代的證據(jù)。溫度變化通過冰和土壤向下傳播,因此鉆孔中所鉆到的物質(zhì)將保留著過去有關(guān)氣候變化的線索。例如,格陵蘭冰帽約60米深的深度,保留了小冰河嚴寒時期完整的信息。
2018年,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著陸器將攜帶鉆頭鉆入火星土壤達5米深取樣。這個深度足以找到小冰河時期的證據(jù)。如果想要找到更為完整的線索,“洞察號”著陸器需要鉆探到火星土壤40米的深度,這個操作可謂艱巨。但也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在某些導熱性能很差的土壤中,如火山灰中,任何嚴寒的證據(jù)會較為緩慢地向下傳播,因此證據(jù)有可能在較淺的地層被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