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理想的生命世界宜居環境不會持續太久
2016年10月是發現系外行星“51 佩嘉西 b”21周年。“51 佩嘉西 b”是被發現環繞一顆類太陽恒星的第一顆行星。它是一顆像木星一樣的巨行星。它之所以被發現,是由于它的引力造成了它的母恒星的微微“搖晃”。從那以后,科學家發現了環繞銀河系恒星的數千顆系外行星。其中許多都很像木星和土星,因此看來它們也有多顆衛星。
通過行星凌日,科學家或許能探察到這些衛星。在凌日期間,一顆行星正面經過母恒星,遮擋母恒星的部分星光。通過測量母恒星亮度的下降,就能判斷行星的大小。利用這種手段,從2009~2013年,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超過1000顆系外行星。這些行星周圍如果存在衛星,則會引起恒星亮度的額外降低(盡管降低程度很小)。因此,通過超靈敏的測量,應該能探察到這些衛星的存在。目前,科學家已搜索到至少一顆系外衛星的疑似信號。下一代太空任務,例如歐空局的“喬普斯”(2017年)、美國宇航局的“特斯”(2018年)和歐洲空間局的“柏拉圖”(2024年),將有機會以這種方式探測系外衛星。
如果能發現大量系外衛星,它們中有許多環繞的都將是巨行星,并且它們與母恒星的距離都比木星和土星與自己的母恒星——太陽的距離近得多。這意味著它們能得到更多熱量,因此這些衛星上的海洋將不會位于地下。恒星光芒將融化衛星表面冰,把衛星轉化為生命興旺的水世界。但這樣的宜居環境不會持續太久:衛星的弱小引力,將無法阻止自己的大氣層被強烈的恒星星光剝蝕。系外衛星將更像是巨型彗星,有長長的氣體尾巴延伸到太空。最終,系外行星將變成一個小小的巖渣。這樣的生命世界顯然并非理想,但聊勝于無——畢竟系外衛星還是會有一段宜居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