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鄭智維
實際上,我國乳品加工業的技術已達到國際一流,我國政府對乳品質量的監管為“全球最嚴”,國內很多大企業的原料奶標準也已遠遠高于國家標準。
“三聚氰胺”事件的“負能量”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
距“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已經8年,乳品加工企業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整頓,政府監管一直處于高壓狀態。但消費者依然在用腳投票,幾年來,洋奶粉在中國市場上占優勢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化解信任危機,重拾消費者信任已經成為中國乳業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難題。
彌漫的不信任
孩子出生一年多來,張蕾最煩心的事情是怎么給他買奶粉。因為乳腺疾病,她不能哺乳,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吃奶粉。“國產的肯定不行,去買進口的。”還在醫院的時候,同病房的媽媽們就這樣告訴她。張蕾和丈夫都是普通公司職員,本想省事點買個國產奶粉,這么一來就猶豫了。
在一個朋友的熱心推薦下,張蕾選擇了一家在淘寶上做代購的,買了一款荷蘭產的奶粉。但她后來聽說代購很多是賣假奶粉,便不敢再用這個辦法了。不少母嬰店里也有進口奶粉,但價錢高出很多,張蕾覺得很不劃算。
讓人從國外帶回來,在她看來是最靠譜的。“現在朋友出國都不愛跟我說了,知道會有麻煩。”張蕾無奈地笑著。讓她尷尬的是,一次朋友從英國回來朝她大吐苦水,在那里一次買奶粉買多了,超市不賣。
張蕾現在基本靠海淘了,上國外的購物網站買,通過轉運公司送到國內。“有時候收到的奶粉已經被快遞摔得開了包,不敢給寶寶吃,也不方便退貨。”
“如果國產奶粉好,誰愿意舍近求遠呢?”張蕾說。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她周圍很多朋友都在為奶粉的事情折騰。
易觀智庫做的一份消費者調查顯示,進口嬰幼兒奶粉較國產嬰幼兒奶粉更受青睞,青睞進口與原裝進口奶粉的用戶比例總計達64.2%。
國產奶粉到底好不好?在很多育兒論壇上都有這樣的提問。很多人不是不想選國產奶粉,而是怕。大頭娃娃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造成了很多消費者的心理陰影。
“乳品工業前期的一些事情,曾經傷了消費者的心,尤其是涉及到孩子,涉及到與生命相關的事情,寧可選擇相信不好的消息,購買國外的奶粉。”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向《民生周刊》記者分析。
當年的“禍根”
“出現一件事的時候,過去撐死三年大家就沒有記憶了。在新媒體時代,可能三天,甚至一天就沒了,被新的信息覆蓋了。只有三聚氰胺,給所有人帶來的影響這么深,這是前所未有的。”在第八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君樂寶乳業執行總裁仲巖感嘆。
事實上,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在這個信息紛繁的時代,三聚氰胺為什么會被記那么久?
“因為,從大頭娃娃到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產生疊加效應,加上前期的輿論環境不是很好,放大了負面消息,缺乏科學性、準確性,沒有把全部真實的情況告訴老百姓,所以產生了持續的信任危機。”孟素荷指出。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處理得不好,為現在的信任危機埋下禍根。
他是較早介入這個事件的專家之一,事件被曝光是在2008年9月份,在當年四五月份的時候,王丁棉就開始做三聚氰胺的相關調查,當時重點鎖定三鹿奶粉。當他在一些乳業會議上提到這個問題時,曾被批評為“開大會談小問題”。
“當時事件很嚴重,政府處理危機事件從穩定的角度考慮比較多,科學性比較少,直到現在,還拿不出一份三聚氰胺致病的病理學報告,這就留下禍根。”王丁棉說。
他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由于當時事件的結果沒有客觀公布,消費者一直懷疑,留在心里的陰影便久久無法掃開。
三聚氰胺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到2010年、2011年,多地再現三聚氰胺超標奶粉,2008年未銷毀的問題奶粉“借尸還魂”,再次在市場上流通,監管部門開展了全國規模的整治工作。
剛剛平靜的事件再次掀起波瀾,如同傷口未愈合便被揭開,難免會留下疤痕。“一般的食品安全事件三五年便會過去,這樣一鬧,我當時就感覺,三聚氰胺事件沒有十年八年是過去的。”王丁棉說。
他還注意到,后來有的奶企又曝出一些問題,但暴露以后都沒有用科學的態度去處理,大多是壓下去。“消費者的心理是,你壓得越緊,他就越覺得有問題。”
如何解題
在失去消費者的信任之后,國內奶企一步步失去市場。多年來,雖然一直在努力調整,但依然難以走出三聚氰胺的陰影。
事實上,不少國外品牌奶粉也曾發生過一些安全問題。比如,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被查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2002年,美國惠氏學兒樂配方奶粉亞硝酸鹽超標;2006年,美贊臣嬰幼兒配方奶粉檢測出金屬顆粒。這些事件最終多以召回、銷毀收場,雖然這些品牌信譽也一度受損,但恰當的處理方式還是讓他們恢復了市場。
“三聚氰胺是行業內的一根刺,很多人不想撥動。”王丁棉說。他認為,要走出這個陰影,首先要拿出勇氣面對這個問題。此外,務實的態度,科學的精神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不只是三聚氰胺,對乳品行業的其他問題,都應該這樣。
“信任危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是能靠一味地宣傳解決的。”王丁棉說。在他看來,過度宣傳,尤其是虛假宣傳,往往適得其反。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公布的數據都要經得起還原,發布信息也要經得起質疑。
相對于宣傳,交流是信任的基石已經成為很多專家的共識,與消費者進行雙向溝通、交流的效果比單向的宣貫好得多。
“信任危機,就像一個人犯錯誤,當時一時犯下了,要重新恢復信任要走很長的路,要做更多事情。”孟素荷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她強調,“不要埋怨消費者的信任危機,而是應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讓人看到希望,讓人看到你是可以信任的。”
這需要乳企的耐心,能最后贏得消費者的企業,都是能堅持做好自己事情,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
孟素荷曾在多個場合肯定中國乳品企業的努力,“國內有些奶企的產品在國外也賣得很好。”
但她也指出一個重要問題,盡管我國乳品加工業的水平已達到國際一流,盡管我國政府對乳品質量的監管為“全球最嚴”,但是,“我國的原料奶標準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實際上國內很多大企業的原料奶標準已遠遠高于國家標準,蛋白質含量都到了3.0,農業部農墾企業也修訂了新標準,所以,修訂原料奶標準的時機和條件都已經成熟,應從政策層面上,盡早地修訂原料奶標準,這也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手段。”孟素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