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河北啟動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檢查執法垂直管理改革,成立了環保執法總隊和環保法庭,建立了責任體系及問責制度,并實現了縣級空氣監測站點全覆蓋。
河北是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的主賓省。看得出來,河北上下十分重視這次展現自我的機會,不僅搭建了總面積1008平方米的主賓館,制作了《生態京津冀,河北在行動》的主題宣傳片,“協同發展、生態燕趙”的展板更是隨處可見。但最引人關注的是,省長張慶偉此次親率300多人的代表團趕赴貴陽參會。
“作為受邀主賓省參加2016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這對河北來說既是一次學習取經的好機會,也是一次宣傳推介的好機會。”7月9日,河北主賓省論壇上,張慶偉道出了“百人團”到訪貴州的初衷,“我們一共來了300多位各方面的人士,一定把貴州的好經驗、好做法學到手,特別是在論壇以外,我們要多學、多看、多聽。”
治污
學習取經的態度值得稱道,但外界對于河北生態環境最深刻的印象恐怕仍是揮之不去的霧霾問題。最近的數據來自于6月份,7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較差的后10個城市中,河北有6座城市上榜。
“2013年前后,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河北作為環繞京津的腹地,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橫下一條心拿出硬舉措,向大氣污染宣戰。”張慶偉。
他表示,治理環境污染是河北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把污染治理好。
3年來,河北狠抓減煤、治氣、降塵等工作,煤炭消費由3.18億噸降至2015年的2.9億噸,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升級改造,淘汰黃標車、老舊車147萬輛,拆除燃煤鍋爐2.1萬臺,取締失信黏土磚瓦窯2780座,關停治理露天礦山505個,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
今年1到5月,河北空氣較好質量天數同比增長22天,PM2.5濃度同比下降2.5%。
“我們將啟動新一輪大氣污染防治三年攻堅計劃,全面實施道路車輛、污染等四大項專項行動,推動大氣質量持續改善,同時將加大水、土壤污染治理力度,著力解決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張慶偉說。
1月,中央環保督查組對河北開展了督查試點,借鑒中央督查模式,河北隨后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省級環保督查。
此外,在環境監管體制方面,河北啟動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檢查執法垂直管理改革,成立了環保執法總隊和環保法庭,建立了責任體系及問責制度,并實現了縣級空氣監測站點全覆蓋。
調結構
河北工業增加值在全國排名第6六,重化工業特征明顯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造成河北環境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
因此,去產能、調結構成為河北破解環境難題的主要著力點,“產業結構調整是河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張慶偉說。
2013年9月,環保部與河北省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在此基礎上,河北推出了產能6643工程,即到2017年河北完成6000萬噸鋼鐵、6100萬噸水泥、4000萬噸標煤、3600萬重量箱玻璃產能削減任務目標。
通過分解目標責任,開展環保行動,到2015年河北累計壓減煉鐵產能3391萬噸、煉鋼產能4106萬噸;水泥和平板玻璃提前兩年完成省定產能壓減目標。河北鋼鐵去產能總量相當于兩個鞍鋼的產能。
張慶偉表示:“我們將緊盯6643目標,發揮國有企業帶頭作用,強化環保能耗、水耗、質量、技術、安全等6個方面標準倒逼,通過實施優化布局調整退出一批、依法破產關閉退出一比、調整戰略轉型發展退出一批、兼并重組置換一批、國際產能轉移一批等措施,強化推動產能有序推出。”
對于河北的鋼鐵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錢易則認為,河北鋼鐵在去產能的同時,應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技術。“河北的鋼鐵工業不可能全部去掉,鋼鐵工業在循環經濟、生態工業方面是非常有前途的。”
錢易說,中國鋼鐵行業在循環經濟領域進步很大,2000年,中國平均生產一噸鋼用水量是26立方米,2014年一噸只要3.5立方米,用水效率大大提高。“據我所知,唐山鋼鐵公司生產一噸鋼只用1.8立方米的水,而且不用地下水,用的都是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這是非常好的樣板。”
除了淘汰過剩產能,河北也將目光瞄準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正在大力推動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加快發展,推進商貿物流、健康養老、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重點行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張慶偉介紹,2015年河北省產業結構呈現“三個高于”的可喜變化,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于工業,超過50%;高新技術產業增幅高于傳統產業;裝備制造業高于鋼鐵行業,有望成為河北第一大支柱產業。
機遇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海濱皆有之,很少有像河北這樣的省份。用自然生態的觀點來看,河北的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十分豐富,自然稟賦也十分豐富。”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章新勝說。
章新勝認為,除自然賦予的發展優勢外,河北還要抓住京津冀一體化以及北京聯手張家口舉辦冬奧會這兩大歷史性機遇,“不能簡單接受北京、天津的產業轉移,河北要找出自身的比較優勢,如何在協同發展中錯位發展,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子。”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布局中,河北將自身定位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為此,河北全域劃分為“一核四區”的生態格局。一核即京津保中心區生態過渡帶,四區分別是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生態涵養區、低平原生態修復區、海岸海域生態防護區。
“‘十三五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關鍵時期,我們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張慶偉表示。
他介紹,河北下一步的主要目標是:兩個確保、兩個下降、兩個提升。
兩個確保即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5%,污染嚴重城市力爭退出全國空氣質量后十名;確保化解過剩產能取得絕對性進展,再壓減煉鋼產能4913萬噸。
兩個下降則是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煤炭消費比重大幅下降,能源消費結構明顯改善,電力、天然氣和太陽能、風能優質能源占比50%。
兩個提升是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全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75%以上,地下水超采區基本實現采補平衡;綠化水平穩步提升,新增造林面積21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