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敬
【摘 要】高行健的戲劇探索迫于上世紀80年代的戲劇危機而起,進行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方位探索。關于高行健戲劇作品中所體現的“先鋒性”,學術界曾有過相關爭論。他大膽采用了全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了傳統的表演、表現方式,且從故事布局創新到人物形象塑造均充分借鑒西方現代戲劇藝術的成果,使得處于危機中的戲劇舞臺有了一份新的活力。
【關鍵詞】小劇場戲劇;高行健;先鋒性;實驗戲劇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44-01
隨著1982年林兆華導演的《絕對信號》登上舞臺,開始了先鋒戲劇的探索之路。這樣一種先鋒戲劇的探索之路,實則屬于“小劇場運動精神”的涵蓋范圍,涌現出了一大批帶有先鋒性的戲劇作品。高行健“先鋒”三部曲中《車站》尤為值得關注。
一、《車站》:因疏離主流話語而遭遇孤獨
《車站》的演出歷程是曲折艱難的,可見作為新生事物的探索戲劇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茁壯成長。《車站》被比喻成中國版的《等待戈多》,可見這無疑是一部帶有“先鋒性”的嘗試之作。然而,一經上演,迅速引起爭議。整個戲劇界,對于這部與西方荒誕劇類似的戲劇難以接受和認可,最終由于部分戲劇者過度將其與社會現狀、時代政治聯系在一起,該戲演了十三場就被禁演。雖然沒有獲得戲劇界的承認,但依然具有探索性。
(一)主題的先鋒性。就故事內容而言,《車站》與《絕對信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本子,它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傳統戲劇中所謂的“高潮”,整部作品講述了一群人在等待公車的故事。不斷等車,來了又追趕不上,強迫停車也不管用。十年復十年,等的人白了頭,乘客們憤憤不平,卻依然等待。整個戲中,呈現了各自不同來路的人的心態,唯獨除了一位“沉默的人”在一開始等車時便不上車,而獨自走向城里。簡言之,作品主要呈現了一群人在等車中的情緒變化。
故事內容在觀眾觀看后會產生一定的模糊性,弄不明白作者到底是在批判人類的愚笨還是批評我國公共交通秩序,又或者歌頌個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對于一個慣性接受主題戲劇的觀眾而言,這樣一個戲劇內容抽象哲理化、故事情節差的探索戲劇,似乎不理解,一時間也不能接受。
(二)小劇場形式的繼續探索。《車站》依舊演出在小劇場,在整個演出中更加模糊了表演區與觀賞區的界限,擴大了觀眾的情感張力,進而推動了小劇場戲劇實驗的進程。
觀眾的坐席布置成四通八達的路口,場內掛著象征時間的物件:日、月、星、辰,古今中外的時鐘、銅壺、滴漏等。觀眾席背后,設置高低不平的斜梯通道,是“沉默的人”的表演區域。這種空間關系,帶動了觀眾的參與意識,這種超前的探索戲劇,對于當今舞臺也有一定借鑒意義。
(三)多聲部的戲劇實驗,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車站》中,高行健做了更為大膽的試驗:第一,戲劇表演時兩個以上的人物同時各自說各自的心思,類似重唱;第二,兩組對話和一個自言自語的獨白平行進行,構成對比形式的復調;第三,在人物的語言好幾聲部進行的同時,用音樂來進行對比。如劇中“沉默的人”便是一個用音樂形象塑造出來的人物,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臺詞,只有行動,默默向前走。這樣獨特的藝術形象通過全劇的不同音樂進行呈現,使得劇中的形式與內容達到統一。
《車站》遭到禁演,林兆華曾感到惋惜,表示:“至今還有重排《車站》的愿望。”《車站》雖有不足,但不得不說其對演出形式的探索是“先鋒性”的。
二、孤獨的游子:就戲劇接受而言
作為80年代重要的戲劇家,高行健離開中國之前一共創作了九部戲劇和《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的戲劇理論。他用這些理論指導自己的戲劇實驗,是當時劇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佼佼者。然而,就戲劇接受來說,他是一個孤獨者。無論是觀眾,還是戲劇界,對于他的戲劇都有著漫長的接受過程。
高行健戲劇探索的超前性與觀眾接受的滯后性產生的接受落差與不平衡,使得他的戲劇之路在中國并不平坦。立足于先鋒實驗,卻沒有處理好“小眾”探索與“大眾”接受間的關系。他實踐了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戲劇形態,但是有一些戲劇過于超前不能達到雅俗共賞,不符合群眾的“期待視野”和“審美慣性”。
無論是先鋒本身的局限,還是觀眾市場的退潮,或是其他原因,它的退席和隱退,都讓中國內地戲劇少了一種色彩,這樣一個戲劇現象不得不讓人深刻反思。我們應該肯定的價值在于“沒有前衛性的探索,就不會有發展與進步”,這種創新探索的精神給人以自信、信心、希望。用實踐與理論為中國戲劇作出了探索之路,綜合東西方戲劇,試圖找到融合的道路,以中國傳統戲曲尤其是京劇為本,在戲劇技巧上不斷創新,其“先鋒”價值,值得被肯定和研習。
參考文獻:
[1]吳衛民.戲劇本質新論[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吳戈.當代中國的“先鋒戲劇”[J].戲劇藝術,1996(4).
[3]吳戈.當代中國“先鋒戲劇”的意義[J].民族藝術研究,1997(10).
[4]吳戈.論當代中國的先鋒戲劇[J].戲劇文學,1996(11).
[5]林兆華.墾荒[J].戲劇,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