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夙偉
江西上饒四歲女孩雯雯從沒上過幼兒園,一年中有六七個月都在吃野菜、睡帳篷,每天步行十多公里,被稱為“中國最小背包客”。她從一歲三個月起,便跟著父母徒步旅行。家長說“今后她會遇到更多挑戰,有些東西是老師和課本教不了的”。
無論是從運動醫學還是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教育方式都不被專家認可。然而,不能否認,于目前“溫室教育”的普遍現狀而言,“四歲背包客”卻是一面難得的鏡子。
無疑,現在的孩子,基本上在溫室中長大,從小就吃不得一點苦。上海曾舉辦過一次中學生“吃苦夏令營”,當一所中學的學生得知此次夏令營是專為“吃苦”而去時,竟集體宣布“罷營”,最終校長不得不發出“誰不去將被取消三好學生”的最后通牒。而為期兩天的夏令營生活里是一片怨天尤人的叫苦聲,以至結束時那頂印有“吃苦夏令營”字樣的草帽被孩子們帶著惡氣扔得一頂不剩。
顯然,于嬌生慣養長大的孩子,并不只是體魄的強健問題,其中折射出的是諸多品質的缺位,譬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斗志、節儉的生活觀念、艱苦樸素的作風、自力更生的精神、對父母的感恩意識等等,而這勢必影響他們的全面發展,除了“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甚至有可能造成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
實際上,“吃苦”本來就是防止機能退化的一種必需。在北美的阿拉加斯加半島有一種珍稀動物美洲鹿,為了保護鹿群繁衍增生,人們趕走狼群,讓鹿群過上了沒有天敵的安逸日子。卻不料鹿群因此體質每況愈下,大量死亡。于是人們不得不又請回了狼群,使鹿群重新開始疲于奔命的憂患生涯,并因此恢復了生機。多情反被多情誤。動物如此,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而“四歲背包客”這樣的訓練,也并非沒有科學依據,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如果按照科學的計劃,對孩子進行循序漸進的體能訓練,比如適當地“凍一凍”,對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其實很有好處,國外就有很多針對孩子的“抗凍”訓練。
當然,“虎爸虎媽”對雯雯的教育方式,并沒有多少復制的必要和可行性,再好的教育方式也應因人而異,但是,作為溫室教育的一面鏡子,“中國最小背包客”卻有著許多可以反思和借鑒的地方。
【原載2016年6月17日《包頭日報·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