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魏萌萌
摘 要:博物館與自然及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然而,隨著全球性自然及環境的急劇變化,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處在危機之中,積極對人類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地球、普及生態和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已迫在眉睫。博物館作為環境保護、標本收藏和參與教育的機構,無疑將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博物館;環境教育
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博物館在人類文明歷史的長河中,同時伴隨著環境的演化而不斷發展。因此,它與環境直接存在著及其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聯系。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環境就是指自然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然環境;其實,環境的范疇是很廣的,有自然環境,還有社會環境。
在社會環境中,文化環境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博物館又是文化環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百科全書》第十五版在“博物館的職能”條目中指出:博物館的首要任務是反映人類與自然及文化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
1 博物館對自然及文化環境的保護與改善作用
博物館在萌芽時期,對保護與改善自然及文化環境所起的作用很小,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后,隨著封建主義社會的垮臺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博物館一改過去只為貴族富豪及學術研究服務而變成為一般公眾服務,公眾也逐漸將博物館視為自然及文化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在自然及文化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從此得到了公眾的認可與重視。
文化環境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其中一項重要的組成因素是公眾的知識水平。博物館在提高公眾的知識水平進而改善自然及文化環境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博物館是一種教育機構,是人們進行“終生教育”的場所,通過舉辦展覽向人們傳播知識,讓觀眾在參觀游覽中受到教育,從而提高公眾的知識水平。
2 自然及文化環境對博物館的制約作用
博物館對自然及文化環境起著保護與改善的作用,同時自然及文化環境對博物館又起著制約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方式對博物館的制約作用
生活方式對自然及文化環境的影響是較大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區,其文化環境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博物館不了解,不考慮這種影響,不僅不會起到保護、改善自然及文化環境的作用,還會起到破壞作用,并遭到自然及文化環境的摒棄。如某一地區,公眾的生活方式崇尚古樸典雅,那么該地區的博物館必須符合這種生活,建筑物不要搞得太現代化,以免破壞了整個地區建筑的格局。不然的話,自然及文化環境是不會接納博物館為其組成部分的,博物館也無法發揮保護與改善自然及文化環境的作用。因此,博物館必須了解所在地區公眾的生活方式,在尊重、符合該地區生活方式的基礎上開展博物館的業務工作。
2、知識水平對博物館的制約作用
自然及文化環境一項重要的組成因素是地區公眾的知識水平。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地區與地區之間公眾的知識水平是不一樣的。博物館應根據所在社會公眾的知識水平情況設計出相應的展覽。我國的博物館之所以不被地區重視,與博物館不了解公眾的知識水平有很大的關系。調查統計表明,我國人均受教育為五年,目前,尚有兩億多的文盲、半文盲,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占我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幾。面對這樣一個實際情況,博物館工作者尤其是博物館的決策者應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將博物館建成為什么人服務的博物館。公眾的知識水平對博物館起著巨大的制約作用,博物館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引導公眾向更高層次發展。
3、年齡結構對博物館的制約作用
年齡結構對自然及文化環境所起的作用也是較大的,如果一個地區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較大,該地區的自然及文化環境就會多體現老年人的文化需要;如果另一地區中青年人占的比例較大,該地區的自然及文化環境就會多體現青年人的文化需要。當前,許多地區正面臨著老齡化問題,老年人由于孤獨與寂寞而變得喜好回憶往事,但這些地區中的博物館卻不能及時地適應這一變化,因此,博物館的觀眾中老年觀眾漸呈下降的趨勢。
由此可見,博物館與自然及環境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然而,隨著全球性自然及環境的急劇變化,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正處在危機之中,積極對人類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地球、普及生態和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已迫在眉睫。博物館作為環境保護、標本收藏和參與教育的機構,無疑將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一)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之一
國際通用的博物館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盈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永久性機構。對人類和自然及環境見證物進行研究、采集、保存、傳播,特別是為研究、教育和游覽提供展覽。其中,對人類和自然及環境見證物進行研究、采集、保存為博物館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提供了物質基礎。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目的決定了它有義務、有責任對公眾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同其它教育機構相比,博物館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自然及環境教育的目的是廣泛不斷地向國民宣傳自然以及生態環境與人的關系,并及時將自然及環境研究的新成果介紹給公眾,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的機構改革主要包括學校、環保部門新聞宣傳部門、圖書館、博物館等,它們通過不同方式、手段和途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博物館同其它教育機構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一,直觀性。博物館通過實物能調動起受教育者的感官;看、聽、觸、聞。其二,科學性。博物館不僅可以利用人類環境的“沉積物”提供展覽,而且其展覽可以將研究成果系統科學地介紹給公眾。其三,全民性。博物館是一個向社會開放,對全民實施教育的機構,以推廣全民教育為首要任務已成為時代潮流。而自然及環境教育面對的正是全體國民。其四,終身性。博物館的功能使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接受“終身教育”,而生態環境教育正是需要長期宣傳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的關系。(二)博物館作為文化信息中心,可以為社會提供更深層次的自然及環境教育
博物館的物是信息的載體,其“哲學的最主要之點在于信息”。博物館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就是通過豐富的信息資料,使人們充分認識自然及環境變遷的原因、作用,深刻領會大自然的現狀,自覺進行自然及環境保護。
(三)自然及環境教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博物館參與社會的良好契機
長期以來,我國博物館由于陳列內容單一,陳列手段老化,幾十年一貫制逐漸受到冷落。博物館關鍵應該在于它應當關注社會熱點,貼近民眾生活,博物館進行自然及環境教育即增強了參與社會的意識,又加強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為博物館教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增添了新的內容。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的研究都涉及了環境問題。近年來國際博物館界對博物館與自然及環境的研究十分重視,博物館是有室內室外兩個環境構成的。只有兩者相互協調、統一,才能真正發揮博物館的作用。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保護自然及環境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課題。只有更好地保護自然及環境,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發展。因此,全世界各博物館應攜起手來,為保護自然及環境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佟玉潔,聶云,高凱. 自然博物館在環境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天津歐亞自然歷史博物館高層論壇》2007
[2] Carol,J.Fialkowski,何方. 博物館與環境教育:影響城市公眾.《環境教育》. 2001
[3] 王建平,王瑞芬. 博物館與生態環境教育.《中國博物館》.1997
[5] 甄朔南,甄秀鳴. 環境主義與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