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摘 要:鄉鎮財政檔案管理與利用工作是鄉鎮財政的重要基礎,怎樣適應新形勢把鄉鎮財政檔案利用好,從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下面首先介紹鄉鎮財政檔案室建設情況,并基于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現狀提出規范并加強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的措施,旨在為提升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服務水平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措施
鄉鎮財政正在持續發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鄉鎮財政檔案利用迫在眉睫。而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是財政基礎工作之一,提高檔案利用水平,使其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顯得至關重要。
1 鄉鎮財政檔案室建設情況
鄉鎮財政檔案是有關財政部門管理的原始記錄,一般包括有關財政、財務管理的法律、法規等制度性文件;核算形成的相關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表;有關農稅業務管理的清冊整籍資料;各種各樣的聲像實物資料等[1]。鄉鎮財政實際上是一個經濟管理綜合部門,各項資料將財稅動作軌跡記錄了下來,直接反映鄉鎮的經濟運行狀況,而檔案室是保存這些檔案資料的重要場所,只有加強檔案室建設,才能促進基層財政工作。但大多數鄉鎮財政檔案室建設現狀并不樂觀,甚至令人擔憂,不僅沒有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時建立數字檔案室,個別地區的鄉鎮幾乎沒有功能健全的實體檔案室,應及時引起重視并加大檔案室建設力度。
2 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現狀
為提高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率,部分鄉鎮財政所不僅專門為檔案利用配備了掃描儀、計算機等先進設備,還應用了檔案管理系統軟件,將會計檔案、文書檔案、業務檔案等輸入電腦,實現檔案利用的計算機檢索,初步實現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的規范化、現代化要求,工作成效較好。然而問題依舊存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及檔案人員的重視程度不足,沒能充分注重對財政檔案的利用;二是檔案利用技術較滯后,數字檔案室建設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電子文檔利用不足;三是相關各方沒有在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方面形成合力,導致檔案利用服務水平偏低,制約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的進一步規范和強化。因此,如何規范并加強鄉鎮財政檔案利用非常迫切。
3 規范并加強鄉鎮財政檔案利用的措施
3.1 提高認識,注重財政檔案利用
鄉鎮財政檔案利用離不開重視,然而依舊有一些領導干部并不十分重視財政檔案利用,他們無法充分認識到財政檔案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也沒能發現其用途,導致鄉鎮財政檔案利用難以進行和強化[2]。因此,相關領導干部要注意提高認識,注重在平時的工作中利用財政檔案,且檔案人員也要加強檔案工作,其他人員要借閱財政檔案時須給予支持,為他們提供所需信息,從而讓財政檔案充分發揮其作用。檔案人員還要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讓鄉鎮財政檔案利用能形成完整的系統,并及時向相關領導匯報檔案利用存在的問題、挑戰,讓領導協助檔案利用工作的順利進行。檔案人員還可為領導排憂解難,憑借自己掌握的信息積極為領導出謀劃策,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充分利用財政檔案的重要性、緊迫性,為不斷規劃并加強財政檔案利用奠定基礎。
3.2 改進技術,加強電子文檔利用
電子文檔通常包括電子文件、數據庫,隨著目前辦公自動化的普及和推廣,尤其是鄉鎮財政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鄉鎮財政從上級接收的以及自身形成的財務數據庫、電子文件等的量越來越大,如果沒能有效管理這些電子文檔,而僅僅在硬盤、磁性介質上存儲這些電子文件,勢必會導致電子文檔得不到利用,極易使鄉鎮財政工作遭受巨大困境。所以改進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技術,加強利用電子文檔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建立健全利用電子文檔的法律法規,明確其法律效力;二是針對電子文檔的利用實施網絡安全保護;三是充分利用電子政務平臺建立數字檔案室,為鄉鎮財政檔案的電子文檔提供網際流通、利用。
3.3 形成合力,強化檔案利用服務
鄉鎮財政檔案只有被最大限度利用了,其作用與價值才能得到凸顯。因此,鄉鎮財政檔案的相關各方要形成合力,強化財政檔案的利用服務。一是鄉鎮財政檔案部門必須加快整合館藏檔案數據及其數字化進程,建立起合理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分類齊全的專題數據庫,提高檔案利用的查閱準確率;二是加快建設市、鎮、村三級檔案查詢在線平臺,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準確、便捷、高效的鄉鎮電子檔案查閱服務;三是鼓勵檔案人員不僅要管理好財政檔案,還要重視信息服務,為相關人員利用檔案提供所需信息資料,在更好地服務當地民生工作的同時提升財政檔案利用的地位;四是檔案查閱接待人員要加強業務與服務能力建設,熟悉檔案利用的法律法規,為群眾提供最優質的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服務。
4 結語
鄉鎮財政檔案的利用與社會民生聯系密切,盡管當下鄉鎮財政檔案利用工作有較大改善,但在工作實際中依舊要堅持提高認識,建立數字檔案室,更加重視鄉鎮財政檔案的利用,努力提高檔案的地位,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優質的鄉鎮財政檔案利用服務。
參考文獻
[1]牛穎.關于規范和加強鄉鎮財政檔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5(26):335.
[2]崔榮龍.信息化視角的鄉鎮財政檔案管理創新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4(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