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穎 董娜 馬玉坤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近年來的重大國家戰略成為全國人民矚目的焦點,京津冀地區存在著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是眾所周知的。本文對京津冀地區教育發展現狀、原因做出詳細剖析,并提出改良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教育;發展不平衡
1 京津冀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1、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
據專家統計,京津冀下轄市(區縣)有45個,共有高校252所,其中北京87所,天津55所,河北110所。從數量來看,平均每市(區縣)可擁有高校6所,但實際情況卻是高校集中分布,呈“X”形,即以京津為一線,唐山、廊坊、保定、石家莊為一線交叉分布。其中高校最為集中的是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北京市海淀區,兩地擁有高校數量占京津冀地區高校總數的28%。這使得位置邊緣或發展落后的地區形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稀薄區”或者“空白區”。
我國211工程院校共112所,其中北京市有26所,天津市3所,河北省只有1所。985工程院校共39所,北京市有8所,天津市有2所,而河北省沒有985工程。京津冀地區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衡是個不爭的事實。相比高校林立的北京,坐落在天津市的河北工業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211高校。因為屬地劃分和行政管理的分離,曾經造成了河北工業大學定位發展的“尷尬”。
京津地區主要是本科高校的聚集地,而河北是專科高校的聚集地。本科高校主要集中于京津冀的核心地帶即北京天津兩市,共有93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65%;專科高校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區,共有有58所,占專科高校總數的59%。
2、人才資源配置不合理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6歲以上人口中研究生占1.90%,大學本科占11.36%,大學專科占11.18%,高中占25.12%。按市屬人才89.4萬人來看北京市人才結構狀況,其中學歷分布為:研究生學歷占4%,大學本科學歷占32%,大學專科學歷占34%,中專學歷占20%,高中以下學歷占10%。由此可見,北京市人才結構高中學歷以上就占了總人才數的90%,具有較豐富的高學歷人才資源。
天津市人才資源的主體仍是低學歷、低層次人才。根據天津市2009年的6歲以上人口抽查結果,24歲以上人口中具有初高中學歷的人所占比重最高為63.61%,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者不足1%,而大專以上的人才合計僅占總量的13.80%,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人才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
京津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天津、北京、石家莊、秦皇島等大中型城市。河北省在2000-2004年四年間流失人才10819人,出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25447人。2003年底的數據是,河北省都市圈八市人才總量僅為222.85萬人,人才密度指數為6.96%,與京津相比,這僅為北京市的40.94%、天津市的63.17%。人才在地域方面的集聚主要由當地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京津冀的人才由相對經濟發展稍慢的河北省流向北京天津,主要由于京津明顯成為京津冀經濟圈的經濟增長極。
3、人均教育經費數量相差明顯
2004-2011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人均教育經費數量相差明顯,除北京市2006年經費有所減少外,三地及全國人均教育經費數量均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北京市最高,河北省最低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北省經費數量約為天津市的1/3,為北京市的1/7到1/3。
由此可見河北省在教育方面的的經費投入較少,人均教育經費不足,這也是導致河北省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
2 京津冀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1、京津冀地區間發展差距大
三省同自身相比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京津冀之間,京津兩市與河北的發展差距還有擴大趨勢。在這個地區,既可看到全國最發達最先進的地區典范,也可以看到落后的貧困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方面,河北與兩大城市間差距更大。
2、國家體制不健全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需求不斷增長,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有限的教育資源與龐大的受教育人口之間的矛盾,教育的公平性原則與教育的不平衡分布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然而針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當前的配置并未體現出“注意規則的公平,以不再繼續擴大差距;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后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地區間的差距”的發展要求,而相反的是教育資源明顯向發達地區、城鎮地區傾斜,從而愈發拉大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
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首要問題是體制問題。應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個超越京津冀三方利益的強有力的協調領導小組,會同三地人民政府統籌協調解決教育協同發展的一系列實際問題。但實際上更多地靠地方政府推動,借助于行政部門的協調和市場因素的流動。
3、京津冀之間缺乏協調機制
三省之間的要素資源配置關聯度不高,相互之間不聯合、不協調。兩個大都市對周邊帶動作用不明顯,而且還在吸附周邊的要素。資源要素配置不關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割裂,使得資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務供給效用難以最大化,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也不能發揮最大效應。
4、京津冀之間缺乏分享機制缺乏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主要是在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框架下,對師資、信息、管理等資源的質量逐漸提升;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關鍵是找到各方利益匯合點,通過政府創設有利于政策條件、學校分類尋求協作伙伴、吸引行業企業各方力量參與等多種方式,從易到難,漸進式推展。此時應抓緊形成分享機制,但是現行的機制中對于這種分享機制的建立建設還不完善。
5、京津冀地區缺乏總體規劃
京津冀雖然從地域上看是一個整體,但由于分屬三個不同的行政區域,現行行政區劃帶來的突出問題是,在京津冀這一整體地域上難以進行統一的發展規劃。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往往只考慮自身的情況,制約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
6、政策放開程度不大
如河北省流動到北京、天津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需要納入三地共管、協調解決,甚至在高考這樣的問題上,三地也需要推出一些聯合政策。需要京津冀政策的不斷開放,并形成一整套監督保障機制。
3 改善京津冀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建議
1、努力使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
要對三地的教育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充分考慮各自特質,在此基礎上規劃協同發展。京津冀要超越自身行政區域的局限,從更高位的發展目標、頂層設計上去謀劃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
2、通過互聯互通的方式達到協同發展
達到京津冀教育的協同發展,可以通過互聯互通的方式進行解決。通過互聯互通解決協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政策與交通的互聯互通。
通過政策的互聯互通從軟件上保證了三地進行協同發展。政策的互聯互通促進了京津冀的政策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政策互通可以使三地各方面差距有所緩和,使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從根本上影響了要素的流向,有利于三地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優勢互補,從而達到協同發展的最終結果。
通過交通的互聯互通從硬件上保證了三地進行協同發展。交通的互聯互通直接加快了三地的各方面資源的流通,同時也直接增強了三地的交流。通過資源的流通,可以使資源自主的達到均衡狀態,同時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促進三地產業不斷趨于合理化,加快了經濟發展的速度。
通過政策交通的互聯互通,促使三地經濟的不斷發展,進而影響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程度,從而影響教育資源的流動。通過政府有形的手影響市場,進而導致市場的無形的手自發的趨于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從而通過互聯互通方式達到教育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R]
[2]張樨樨.我國人才集聚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