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賓 彭少芝
摘 要:節制屬于倫理道德范疇,作為一種傳統美德一直延續下來,主要是指“節情”和“節欲”。其中,對物質商品的節儉消費,已經成為人們普遍公認的一種傳統美德。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雖然節制觀念不斷提倡,但是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思潮仍然高漲,本文以大學生的消費為例,探究如何克服和抵制不良思潮做到節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節制;大學生消費;可持續消費觀
鄭州市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一在校大學生因債務纏身無力償還在山東青島跳樓自殺,他死前發給同學的一段遺言,深深的震撼了我們。一個普通的學生是怎樣背負上百萬的債務,又是什么逼得他走投無路,以死相贖呢?如何培養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如何將西方“節制”思想、中國的“勤儉節約”“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到對在校大學生的教育培養的過程之中,是擺在高校建設進程中的重要課題。
1 節制的內涵
在西方,節制首次出現可以追溯到荷馬時期,在荷馬史詩中,將節制定義為“思維健全”、“謹慎”、“順從”和“安靜”四種含義;古風時期的節制思想帶有明顯的感性主義色彩,以“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和諧友善、勤勞勇敢等”為主要內容;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希臘的古典時期,德謨克利特認為,節制不是對一切快樂,而是對口腹之樂和情愛之樂的克制;蘇格拉底認為,有節制的人能夠滿足他們有限的欲望,而無節制的人的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柏拉圖認為,欲望總是低下卑賤的,帶有奴性的,而理性是高級的,對欲望的態度是“控制”和否定的,因此理性要控制欲望,這就是節制;亞里士多德說“節制是對快樂和欲望的控制”,并非控制所有的欲望,而是對部分肉體欲望加以控制;近代時期,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說“節制或中道這種抵制感官享樂的誘惑的能力是人性化的前提”[1];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節制是對我們的內心對情感或欲望的非理性沖動的控制能力的合理肯定。節制不是一種感情:這是一種能力,也就是一種美德。”[2]
由此可見,節制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是一種對欲望和快樂的適度滿足,是抵御誘惑的一種能力。
2 節制的發展
從古希臘時期至今,節制美德從質疑到發展再到傳承。在荷馬時期,這通常是與身體方面的力量和競爭相關的,在當時最受推崇的是與競爭、斗爭相關的美德,如勇敢。要想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必須是勇敢的人。而節制在當時并沒有收到重視,但是違反節制美德還是要受到批評和反對的。
在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古風時期,是希臘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這時候城邦興起,“神”是論證節制的主要依據,風俗習慣是主要行為準則,節制思想帶有明顯的感性主義色彩,它以“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和諧友善、勤勞勇敢等”為主要內容。古希臘時期,以柏拉圖的節制思想為分水嶺,分為前柏拉圖時期和后柏拉圖時期,前柏拉圖時期是古希臘悲劇、史學與哲學空前繁榮時期,這時候人們對節制的態度與評價發生了極大變化,人們開始質疑或者否定它的德性地位。但德謨克利特卻將節制德性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為其德性品質提供強有力的辯護,他認為“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追求高尚的快樂,而高尚的快樂不在于口腹、情愛之樂,而是對精神與理性的快樂。”真正徹底結束了這場較量的是柏拉圖,之后的節制思想屬于后柏拉圖時期。在《理想國》中,將靈魂劃分為理性、激情和欲望,又給三種靈魂形式設置了三種對應的德行即智慧、勇敢和節制。這種德行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理性的理想狀態是智慧、激情的理想狀態是勇敢、欲望的理想狀態是節制。同時描繪了正義城邦的圖景,統治者、武士和平民這三個階級,要做到該統治的統治,該服從的服從,平民要克制自己的快樂和欲望,各司其職,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這就是理想國。柏拉圖強調理性的作用,他認為理性應該控制低下的激情和欲望,這才是正常的,如果反過來的話,就是不正常的了,他會導致人的墮落和腐敗。[3]
亞里士多德的節制思想對后人的影響很大,并且一直延續至今,他認為“節制并非控制所有的快樂和欲望”,而是控制部分肉體的快樂,即“嗅覺和觸覺”方面的快樂,因為這些是我們和其他動物所共有的享樂,因此這些享樂就顯得更有奴性和動物性。[4]例如,進餐、飲酒、性愛是亞里士多德極力要加以節制的特殊快樂。
中世紀西歐基督教的禁欲主義認為,“神權”高于“人權”,人的肉體欲望是卑賤的、自私的,是罪惡之源,因而要節制肉體欲望和享樂,甚至要求棄絕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代德國論理學家包爾生,將放縱和節制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節制是全部道德德性的基本條件,是全部人類價值的基本前提,甚至是人類本性的基本特征。而放縱則是人類向動物的倒退,放縱不僅會使人變得遲鈍,而且最后會讓人喪失享樂的功能。
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節制”的觀念逐漸被淡化和摒棄,對大自然及其資源肆無忌憚地浪費、對物質財富的無節制消耗,使“節制”美德受到了嚴重的挑戰。[5]
3 當代大學生中產生的不良的消費觀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被物質異化,淪為商品的奴隸。原本物質只是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是為人的幸福生活服務的。但是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使大學生的欲望無限膨脹,道德品質不斷下滑,公共意識日益淡薄,人際倫理關系逐漸疏遠。過度消費不僅會給家人和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會扭曲社會整體的價值觀。針對不合理性、不合道德性的消費觀念,我們應該提倡節制的美德,為了社會發展持續穩定和諧,為了方便子孫后代,為了人類社會的健康,應該適度消費: 既不過度消費,浪費資源;也不像清教徒一樣,清心寡欲,拒絕消費。提倡消費要節制,但節制不是禁止,而是適度,多些遵循生態規律的綠色消費,耗費最少資源,獲得最大滿足。[6]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提到的欲望和快樂要適度。
(一)大學生消費方式
1、超前消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在悄悄地發生轉變—“今天花明天的錢”,超前消費如今正吸引著不少追趕時尚潮流的年輕人,他們對持信用卡可透支的消費和網貸消費也不再拒絕。
⑴信用卡消費
近年來,各大銀行將市場瞄準大學生,相繼推出大學生信用卡。大學生擁有信用卡的比例不斷上升,他們認為信用卡不僅可以先消費后付款,以解決生活費的入不敷出,而且刷卡可積分換禮,日常購物只需刷卡,用著也方便。信用卡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大學生攀比虛榮的心理,隨著信用卡信用額度的提升,甚至會引起過度消費。
⑵網貸消費
和數年前信用卡“圍攻”校園一樣,不少大學生通過網絡分期貸款平臺開啟了他們的“信用人生”。例如,天貓、京東等知名電商均打出分期付款的招牌,吸引大學生購物。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并沒有固定收入,而在網貸分期平臺“寅吃卯糧”透支未來的生活費,最終還是需要家長埋單。況且,一旦出現逾期不還的情況,可能給大學生的個人信用留下不良“案底”。
因此,信用卡消費網貸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年輕人滋生虛榮攀比心理和形成不良消費習慣,過度的超前消費又往往會超越自身的還款能力,使自己常常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造成無力還款等問題的出現。只有理性消費,才能避免這些不良現象的發生.
2、過度消費
過度消費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并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過度消費的實質上是拜物主義,通過對物的消費和占有體現他們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優越感。大多數學生的消費依然來自父母,他們往往體會不到賺錢的辛苦。過度消費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不僅如此,過度消費還會影響到大學生就業。總之,大學生要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消費方式,切不可盲目過度消費。
(二)影響大學生消費的因素
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不僅受個人家庭經濟水平的制約,而且受社會傳統道德、社會道德風氣和個人消費觀的影響。例如,好勝心和攀比心理,使的部分大學生愛慕虛榮、貪戀物質財富。大學生的消費觀與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消費觀。正確的消費觀,能使大學生樹立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而錯誤的消費觀,則會使他們扭曲價值觀,甚至引入歧途。
4 樹立正確的可持續消費觀
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的生活使大學生的物質貪欲無限膨脹,精神境界低下,公共意識淡漠,文化倫理品味喪失, 沉溺與物質中無法自拔。比如,一些大學生為了不斷提升消費檔次和與他人進行攀比,不管家庭收入是否允許,甚至為了貪圖物質享樂鋌而走險,想通過物質貪欲、物質消費來獲得人生幸福,最終卻使自己的人生幸福被這種物質貪欲“消費”掉了。
當今社會提倡可持續發展觀,它是一種通過有節制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的一種綠色觀念,以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環為特點,構建一種“人、自然、社會”有機結合、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而在物質消費方面就是要大學生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就是要反對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生活觀,因為它把消費當成人生的最高目的,過度消費既破壞了自然生態,又摧毀了精神生態,損傷了身心健康、扭曲價值觀。我們倡導富有節制精神的綠色消費觀,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通過適度消費、科學消費、綠色消費等途徑推進消費合理化、消費文明化,使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既得到物質滿足,又得到精神升華和享受,促進其自由全面發展。
培養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是高校校風建設的有機組合。因此,應該把大學生可持續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有關大學生健康可持續消費理念的活動專題,以大學生正確的消費心理和可持續的消費行為促進良好生活作風的形成,進而促進高校校風、學風的鞏固與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寄生性存在的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其消費觀念的塑造和培養直接地影響其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進而影響其一生的品德行為。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培養和提高"財商",為其在未來樹立正確的合理的消費觀念就成為高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5 總結
現今,節制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已經不再局限于“節情”和“節欲”,節制資源和節制消費也是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謂“節制消費則表現在理性指導之下,人們合理、適度、正當消費觀念的總稱。” 大學生節制消費的生活模式,是實現生命健康與社會和諧的動力。因此,大學生樹立有節制的、可持續的消費觀,既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又切實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發展大有裨益。有節制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得超越物質享受,進入精神自足的幸福、快樂、健康的生命狀態;而不當的、不適度的、不合理的消費傾向和觀念都會對他們的健康構成傷害和不良影響。因此,節制是一種能力,大學生應該學會理性消費、懂得節制。
參考文獻
[1]包爾生.《倫理學原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P489.
[2]斯賓諾莎.《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5.
[4]亞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139.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盧風.應用倫理學———現代生活方式的哲學反思[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63.
[7] 王寧.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 王海明.新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06.544.
作者簡介
卞兆賓,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彭少芝,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