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梅



“項目驅動、任務引領”教學理念在上海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中已落地課堂。在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中,上海市經濟管理學校探索“崗位體驗”教學模式,將以上教學理念融入課堂。“崗位體驗”教學模式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理論基礎提出的,將崗位元素、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國內外比較流行的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崗位體驗”教學模式。即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從教學需要出發,通過在課堂上將崗位環境、真實項目、工作流程、職業素養等元素有機融合,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
1 項目背景
隨著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弊端已暴露無遺。
1.教學環境缺少真實崗位的場景支撐,實用性不強。
2.教學內容更新不能與時俱進,相對實際崗位滯后。
3.課堂授課的知識、技能呈現形式單一的線型結構。
4.校內實訓操作缺乏經驗造成器件損壞、耗材浪費。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如何將崗位真實項目直觀呈現給學生,切實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成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上海市經濟管理學校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試點,對該專業部分課程進行了“崗位體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 建設目標
根據工作崗位要求與工作內容創設“崗位體驗”教學模式,旨在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具體目標如下:一是建設真實環境與虛擬仿真環境于一體的教學環境,突破時空局限,實現多崗位體驗。二是借助虛擬仿真系統讓學生“先虛后實”練習實操,解決器材易損壞、故障檢修不夠全面等問題。三是借助網絡平臺走進企業,及時了解企業技術更新,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內容對接。四是借助可視化教學平臺讓企業專家走進課堂,及時解決教學中疑難問題。
1.建設過程
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崗位體驗”教學模式建設過程如圖1所下:
1.深入企業調研,確定專業典型崗位。
本專業根據各相關企業的要求和意圖確定典型工作崗位。計算機網絡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很多,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目標主要是滿足中小型企業需要的網絡工程師、網絡管理員和網站維護人員等,這些人員的技術等級一般是中級。因此經調研、篩選,最終選擇“網絡施工崗位”、“網絡管理崗位”和“網站維護崗位”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崗位體驗”教學的三個崗位。
2.依據崗位需求,開發課程教學資源。
依托職教聯盟平臺,聘請企業資深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典型崗位為切入點,整合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綜合布線施工》、《中小型企業網絡搭建與管理》和《網站運行位維護》等課程標準。組織教師和工程師編寫“崗位體驗”教學模式匹配校本教材,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拓展、拆分,將公司編寫的培訓內容嵌入校本教材,如圖2所示。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組成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小組,采取邊開發、邊使用、邊完善的方式,開發課程資源、FTP資源、網絡資源三大類崗位體驗數字化教學資源,并通過移動學習平臺實現共享,如圖3所示。通過以上教學文件的優化,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有效對接。
3.緊貼真實崗位環境,建設信息化體驗中心。
信息化崗位體驗中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完成網絡技術崗位工作任務的工作場所,它需滿足“建網、用網、管網”的就業崗位群需求,凸顯工作崗位的特點和要求,兼顧職業技能考證與行業考證要求。該實訓中心以網絡施工、網絡管理與網絡維護等典型工作崗位為切入口,建設基于崗位場景的三個體驗室,即網絡施工崗位體驗室、網絡管理崗位體驗室和網站維護崗位體驗室。
以網絡施工崗位體驗室為例,它不僅構建了真實網絡施工的工程環境,而且集虛擬仿真系統、網絡平臺和可視化教學平臺為一體虛擬環境。該體驗室引進企業真實崗位設備、企業文化,教學項目覆蓋網絡施工崗位各種施工項目,如綜合布線工程設計、網絡跳線制作與測試、永久鏈路和復雜鏈路端接等,借助虛擬仿真系統讓學生在模擬操作中體驗項目的實施步驟、方法與技巧,虛擬練習通過后轉入實際操作,解決了一些器材易損壞、故障檢修不夠全面等問題。借助網絡平臺讓教師走進企業,及時了解企業技術更新,便于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內容對接。借助可視化教學平臺企業人員及時了解課堂教學現狀,對教學中疑難問題進行線上指導答疑。兩大平臺實現了教師、學生、工程師線上交流,線下監督的教學運行模式。體驗室的“虛實結合”突破了教學時空局限,讓學生充分學習與體驗作為一名網絡施工人員日常從事的工作。
4.“送出去,請進來”,打造“雙師”專業團隊。
師資隊伍的素質、能力、水平,是一所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軟實力。為有效開展“崗位體驗”教學,學校以“送培進修”為通道,著力提升教師技能和信息化水平,讓其掌握崗位技能,參與技術改造,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聘用行業專家和業務骨干擔任兼職教師,優化和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5.實施教學模式,線上線下互融互補。
在“崗位體驗”教學過程中,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到教學中,教師依據企業對崗位所必需的工作規范、專業知識、技能開展教學和實訓;學生以特定崗位技術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真實項目,接受崗位的技能訓練及崗位技能考核。采用“理實一體”、“虛實結合”、“線上線下互融互補”的教學形式,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學生在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要學、善學、能學的學習能力。
以網絡施工崗位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將網絡施工崗位細分為多個子崗位項目,整個崗位內容滲透在各子崗位中,通過各子崗位項目的學習完成整個網絡施工崗位體驗。具體教學過程如圖4所示:
教師借助網絡平臺展示企業崗位技術,將真實崗位項目引入課堂,分析任務,講解并示范操作要點或是借助可視化教學平臺觀摩企業技術人員現場操作,學生總結難點、工藝和步驟,進入虛擬化仿真練習。
4 實施效果
“崗位體驗”教學模式的實施,實現了四方共贏,即學生贏得了能力;教師贏得了發展;學校贏得了市場;企業贏得了員工。
1.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崗位體驗”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學習有目標,實踐有場地,能學到真本事, 練出真本領,如在2013年上海市“星光杯”技能比賽中獲獎人次達19個,2015年增加至34個;今年全國技能大賽同比2013年獲獎人次增加了50%。同時,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提高了學生職業素養,提升了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打通了學生快捷、有效的就業通道,提升了就業的效率和質量。
2.利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崗位體驗”教學模式,要求專業教師既要擅長教學、又要善于管理,既要懂理論、又能帶企業項目,既要熟悉常規教學手段,又要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為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學校堅持安排教師“送培進修”,掌握崗位技能,參與技術改造,提高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科研能力,促教師綜合能力提高。表1、表2是近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參加各項比賽獲獎和課題統計表。
3.有利于提高學校知名度
“崗位體驗”教學模式的實施,學校突出教學環境現場性,教學內容實用性, 教學方法有效性,教學信息前沿性,提升教學質量,提高知名度,達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發展效果。
4.有利于企業提高競爭力
“崗位體驗”教學模式的實施,企業能夠得到人力資源儲備,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企業培訓和潛在的人力資源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5 條件保障
實施“理實一體”、“虛實結合”的“崗位體驗”教學模式,需要“線上線下互融互補”,具體如下:
1.線下保障
開發大量的與“崗位體驗”教學模式相匹配的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真實環境與虛擬環境于一體的崗位體驗實訓中心;打造專兼職的“雙師”專業教學團隊等,為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線下保證。
2.線上保障
開發虛擬仿真系統解決了一些器材易損壞、故障檢修不夠全面等問題;開發借助網絡平臺讓教師走進企業,及時了解企業技術更新,便于調整教學內容;建設可視化教學平臺讓企業人員及時了解課堂教學現狀,對教學中疑難問題進行線上指導答疑等,為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線上保證。
6 體會與思考
崗位體驗是一種教學模式,下一階段的工作是總結經驗,繼續與企業聯手探索與實踐,將“崗位體驗”教學模式轉變成一種“崗位體驗式”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實現課堂到崗位深度結合。在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崗位體驗式教學的探索之后,同時應該注意到實施“崗位體驗”教學模式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并不是所有課程都適用“崗位體驗”教學,學生需要完成相應基礎課程之后,才能勝任真實崗位。二是“崗位體驗”教學需要嚴格的組織與管理,崗位體驗需要有周密的計劃、完善的管理,要保證學生的崗位體驗落到實處,真正有收獲,在實際體驗過程中,要讓學生每日填寫《崗位日志》,加強過程監控。三是虛擬仿真的應用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與時間量身企業崗位開發虛擬仿真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