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濤
十八大后,國家強調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加強社會治理能力,構建法治社會。在新形勢下,消防監督管理如何依法實施,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綜合采取法律、行政、征信和社會服務等措施,切實強化社會火災防控水平,我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個人粗淺認識。
首先,我們要直面當前社會治理環境,著重強化社會火災防控基礎工作
結合政府轉型政策,研究如何優化消防安全體系建設。
一是建議從黨委、政府層面出臺政策,解決政府基層組織從事消防管理人員的編制及經費保障等瓶頸問題。2007年全國開展的消防安全“網格化”工作,本應該是強化消防安全管理末梢的治本措施,但是,歷經9年時間,此項工作開展情況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們真正認識到了社會消防管理末梢薄弱的現實,憂的是成效不明顯,表現出來的是每年火災分析中農村火災發生數量近60%,亡人80%發生在農村和社區的住宅建筑中。那么是什么原因成效不明顯呢?我認為是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的中、小網格的農村、社區消防管理人員沒發揮作用,受編制、資金保障問題影響了人員確定和工作開展,造成管理只是停留在做個圖版、建立可操作性不強的組織機構層面。我認為這項工作必須在頂層設計下,黨委政府層面消防管理職能有效延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問題。
二是有效推動行業管理部門實施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強化行業監管責任。
在市場經濟體系下,各行業部門監管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涉及消防管理的關鍵部門,一般具有行政許可、備案和監督檢查職能,如果我們能結合有關行業部門的管理特點,將消防標準化管理有機融入其中,并加以指導、考核驗收,其效果會直接體現出來,行業部門的消防監管職能必然發揮有針對性的作用。
三是多措并舉,研究強化社會單位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有效落實。
公安部2001年出臺《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簡稱61號令),是規范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責任體落實的綱領性規定,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是社會執行的不好,監管部門沒有著力維護和督促執行好這個規定,我們應分析社會治理的新思維、新方法的角度研究如何督促、指導社會單位按照61號令的要求做好消防管理工作,這樣社會消防安全環境才能出現根本性好轉的跡象,推進的過程中應掌握好幾個關鍵點:
1、根據社會發展情況,省級公安機關應修訂行政區域內涉及消防監督管理的規范性文件,著力督促落實61號令等規范消防管理的要求。
2、消防安全“戶籍化”管理,應注重單位消防管理制度落實的真實情況,結合信息化手段評判實施情況。“戶籍化”管理的模式,說到底是社會單位主體責任落實的信息化表現形式,我們監督機關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督促指導單位如何更好落實主體責任方面,也算是抓住消防監督管理的根本,切不可主抓信息化這個工具,否則,充其量也就是虛假的外表。
3、強化消防監督人員對社會單位落實主體責任監督和指導,培訓單位管理人員。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與單位實施消防安全管理的責任人、管理人和專兼職消防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直接相關。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培訓這類人員,提高其消防管理的專業化、規范化水平,簡單說就是單位要有消防“明白人”,輔之以行政和法律手段督促單位落實單位消防安全責任制和逐級崗位責任制,提高單位火災防范能力。
4、充分利用社會單位責任人信用記錄,督促其主體責任落實。2016年,公安部消防局推動將消防不良記錄納入社會誠信系統,借助誠信系統的約束能力,督促單位責任人或主要負責人履行消防管理職責,研究落實主體責任。
其次是定期客觀分析火災形勢,加強社會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依據火災形勢分析報告,制定加強消防監督管理的措施,有針對性的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啟動多種形式發動群眾參與消防管理。
一是利用傳媒平臺傳播消防安全常識和技能,發布各種提示性火災預防措施;
二是利用投訴舉報、社會監督等平臺,引導群眾參與消防管理;
三是推動社會教育培訓機構,開展社會各類人員輪訓。發動行業部門,利用社會培訓機構,對消防安全責任人、管理人、專兼職人員、消防控制室值班員、消防設施維護保養人員、電工、電焊工進行培訓,提高其消防安全知識和技能,從而發揮這些人執業過程中的消防管理作用。
還有就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強化消防執法規范化建設
在當前中央依法治國的方略下,通過對社會消防執法公開措施,倒逼消防執法規范化建設。通過不斷努力,實現執法主體綜合素質較高、消防執法制度健全、執法程序嚴謹、執法行為透明、執法結果公開、執法保障有力。
以上是我對新形勢下消防監督管理的粗淺思考,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