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蓉 陳秋怡
摘 要:法治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主旋律,文化是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在中國傳統法律思想中,先秦法家是最早高舉“法治”大旗的,他們以嚴格的“以法治國”著稱,他們所提倡的“法治”思想中有一些內容與現代法治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契合。如何更好地發展中國的法治事業,真正地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法治建設之路,這正是當下我國法治建設所面臨的困境。對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從中找尋合理因子并加以改造利用,使其為我國現代法治建設服務。
關鍵字:法家文化;法治;法治信仰
1 法家法治精神的內在理念
1.1 法家法治精神的“和諧”理念
在法家的法律思想中,實際上也蘊含著現在社會的和諧概念。和諧也是法治精神眾多概念中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聯系的,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國家相比所具有的以和為貴的思想。法家強調的是用“法”和“刑”來實現和諧?!胺ㄕ?,事最適之也”,就是說只有法才可以是唯一的做事標準,而能夠實現這種標準就是真正社會應該追求的和諧。法家反對儒家“德治”的思想,認為只有利用刑罰去管理人民才能夠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法家認為,和諧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應該是法律制度層面上的誠信,因為只有做到“信賞必罰”,即該賞的要賞,該罰的要罰,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真正的做到取信于民使人民安于統治者的統治,做到社會的和諧。
1.2 法家法治精神的“公正”理念
公正是法律的最本質特征,對于當代社會來說,法律公正的特性已經不枉多述,而對于古代來說公正也一直是法所具有的含義之一。對于法家思想中體現公平原則的理論可以概括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依法為本”。這種一斷于法的思想,要求法律必須“步之與百姓”,并廣為宣傳,使百姓知曉。對于法的公正性,眾多法家人物也多有論述。管子就在《管子·任法》中提出“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及其難得的進步。管子認為,法是公正無私的表現,“公”是法的靈魂,無公也是無法,因此即使是君主也不應枉法任私。商鞅認為,法是公正無私的表現。他主張“任法去私”,也就是說君主立法的本質目的應該是為公的,無論是為國家或是社會,總之不應當是滿足私欲,否則公正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商鞅認為應該做到“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致大臣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韓非則認為法應具有平等性,“法不阿貴,繩不繞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即法不分貴賤等級,不因人而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 法家法治精神的“秩序”理念
社會秩序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并且發展的最根本的條件。而對于這種秩序的維持,代表儒家的禮治思想和代表法家的法治思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早在春秋時期,管子認為法應該是君王“一民使下”、“治民一眾”的準則。實際上,這正是當代法的規范作用作用在當時社會的體現。法家認為法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商鞅認為國家和法律并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韓非也認為,國家和法律的出現實際上是為了“禁暴”、“止亂”。商鞅認為社會想要穩定,擁有秩序必須依靠法律,并且是明確的法律用以確認。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興功禁暴”,意思就是通過法律作為杠桿來引導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法律中規定的義務就是這里的體現,當然當代法律中權利本位思想已經取代了義務本位思想。
2 法家“法治”思想對現代中國的影響
2.1 法家“法治”思想的歷史影響
段秋關先生指出,無論怎樣去評價法家法治學說,它在當時或對后世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成為今天建設現代民主和現代法治所面臨的、不能回避的傳統思想因素。通過法家精神與封建法制的關系來闡釋法家法治思想的歷史影響,并最終把法家的法律文化遺產劃分為良性遺產、劣性遺產和中性遺產三類。蘇南對法家也做出了相對公正的評價。一方面,法家強調法不阿貴的嚴明執法精神,關于歷史進化觀,關于獎勵耕戰的功利主義等相關的法治思想都曾在歷史上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以法術勢相結合的法家思想、崇尚殘暴、推重權術也是秦亡的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應該承認,法家在先秦時期曾是諸子百家中一個勢力強勁的學派,介入政治,創下了其他學派無與倫比的事功,法家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中國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進程中,法家思想中的精華仍然可以提供不少啟迪與資鑒。
2.2 法家的法治思想與當今法治的關系
第一,當今法治與法家法治有相通之處。香港大學教授陳弘毅認為法家法治思想與現代法治相通之處體現在十二個方面:法的客觀性、法的強制性、法與財產權的確定、法與人民的利益、法與公私的區分、法的平等適用、法的權威性與約束力、法應公布、清晰、明易、法的可遵守性、法的統一性與穩定性、法不應溯及既往、法的操作的可預見性。
第二,當今法治與法家法治雖有相通之處,但是二者卻有本質的不同。當今法治是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的法治,是真正的民主的法治。而法家的法治卻是以維護君主專制為目的的,實質上是以法律手段的人治。李剛從主體不同、對象不同、方式不同、法源不同、目的不同五個方面對古今法治作了原則性區分,認為法家的法治與當今法治思想雖在重視法律在治國過程中的作用,強調法律公開、統一、適用平等等方面有些許相通之處,但二者本質不同。以法治國是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服務的,是專制下的“法治”;而依法治國則是為了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民主的法治。
3 構建當代中國法治信仰地位文化基礎的路徑
3.1 轉化法家法治思想
我們必須承認法家法治思想的價值,從中借鑒和吸取寶貴資源。將傳統的法家文化轉化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所要傳播、宣傳和建設的內容。如和諧,公正,秩序等合理理念,雖然產生于傳統中國社會,但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現代法治的相關原則#價值要求是一致的。我們在宣傳法治的法律至上思想、權力制約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時,完全可以與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上述內容直接對接起來,這樣,法治建設就有了中國傳統文化本土資源的支持,就不是一種外使之成為建構中國法治文化基礎的有機組成部分。
3.2 強化法治宣傳教育
法治建設需要全民參與,為此,必須搞好法律知識的教育與普及,這不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黨的重要內容之一。[1]首先是讓人們了解當今的法律,商鞅變法之所以偉大,就在于有很大的宣傳度,同時擴大了法的范圍,涉及到的有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經濟法等各個方面。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這樣讓人家更加容易接受,還能更加清楚知道法治的重要性。
3.3 提升執法者的道德修養
雖然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部分的司法者和執法者的不道德行為影響了人們對法治的信任。因此,對于法治文化認同的實現路徑需要通過提升司法者以及執法者的道德素質來完成。[2]因為公正是法律適用的必要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司法者或執法者才可能實現公正的價值目標,維護法律的尊嚴,特別是當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涉及到自由裁量權時,唯有具備了廉潔自律、公正無私等道德品質的法律適用者才能保障自由裁量權的正確運用。
參考文獻
[1]趙芃,吳志宏. 宗教法治的理念、模式與路徑研究[J].2016(2):61-66.
[2] 錢穎萍. 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J]. 新視野,2015(1):155-159.
作者簡介
紀蓉(1992-),女,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