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15年9月,賈某等8人向本院提出申請對A公司強制執行,聲稱自2013年2月起各申請人與A公司下屬項目部簽訂勞動合同,雙方構成勞動關系。2014年12月起各申請人與項目負責人包某進行工資結算,并由對方向各申請人出具工資欠條,現A公司拖欠該8人工資款共計411590元。賈某等8人向本院提交了某縣仲裁仲裁書等證據,欲證明所述內容已經仲裁程序予以確認,仲裁書也已經生效。
本案執行過程中,A公司辯稱申請人申請執行的事由不屬實,且某縣仲裁委裁決書送達程序也違法。具體理由如下:1、本案生效裁決書所依據的勞務合同是在申請人與項目部兩者之間達成。A公司從未招用過各申請人,更未與其簽訂過勞動合同,并且加蓋印章;2、項目部之前曾向A公司稱,部分申請人的工資已支付給用工聯系人,是因用工聯系人未支付給申請人,并且部分申請人之前根本未參加過項目工程建設;3、某縣仲裁委的裁決送達公告程序違法,仲裁委裁決書送達公告是提前與開庭送達公告一起刊登在同一份報紙上,公司直到接到法院執行通知書后,才得知仲裁裁決已作出。
本案執行爭議:
1 法院執行過程中對勞動仲裁裁決的實體問題及程序問題是否審查
首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七條關于不予執行的審查事由有六項。而《最高人民法院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一條關于法院審查事由的規定僅有四項。對比發現民訴法與司法解釋關于不予執行的審查范圍規定不一致,到底以哪個為準,不妨我們再來看一下法條,《仲裁法》第六十三條:“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2012年民訴法修改后,該條改為第二百三十七條)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但該法第七十七條又規定,勞動爭議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可見,關于勞動仲裁問題的處理法律對其有特殊規定應當適用特殊規定,而不能直接適用《仲裁法》、《民事訴訟法》等普通法。相較民訴法二百三十七規定,最高院司法解釋二十一條無疑是針對勞動仲裁不予執行的審查范圍所作出的特殊規定。另外,盡管最高院是在2009年出臺的該司法解釋,而民訴法的修訂是在2012年,根據新法優于舊法原則,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此筆者對比了兩次修訂前的民訴法對該問題的規定(修訂前為二百一十七條),發現其內容與修訂后的內容基本相同,也是包括對仲裁裁決的內容進行審查。之前有學者也曾指出最高院之后出臺的司法解釋第二十一條正是針對勞動仲裁的審查范圍作出的區別與一般商事仲裁審查范圍的特殊規定。否則完全可以直接適用民訴法,而無進一步規定的必要。
關于審查范圍涉及到勞動仲裁的程序問題,筆者認為對違背程序性的事項應予以區分、區別對待。諸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三十五條開庭通知等‘應當性程序事項,因多涉及到當事人重要權益,如果違背可能對改變整個裁決結果,故要求嚴格遵守,法院執行中如果發現有違該類事項的情形,應當裁定不予執行。而如送達程序不符合民訴法關于裁判文書公告送達的要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辦案規則》中對仲裁裁決書的送達方式也只是規定,可以參照民訴法規定的送達方式,并不排斥勞動仲裁委可以就勞動仲裁本身特點及實際操作的可行性采取更為靈活高效的送達方式。對于這類 ‘可以性 事項,因法條中并沒對其作硬性規定,允許予以適當變通,法院在審查中自然不應將其列為不予執行的事由。
其次,《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不服仲裁裁決的一方當事人已規定了起訴權,如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勞動仲裁已確認的事實還可直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七條或《仲裁法》第六十三條裁定不予執行,無疑會給想拖延履行義務的一方以可乘之機,特別是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強勢位置的用人單位。因為法院裁定不予執行后,當事人只能重新起訴,在經過一審,甚至上訴二審判決后,即使申請一方最終敗訴也可拖延數月甚至一兩年,顯然這不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兩者的利益訴求。而且會造成當事人對勞動仲裁不以為然,案件直到執行程序才提交新證據。本案即為典型,據某縣仲裁委工作人員反映,在受理仲裁申請后,A公司因涉及它案開庭,當庭書記員曾口頭告知A公司工作人員本案的仲裁開庭事宜,并讓其庭后領取本案的開庭通知書等材料。但庭后A公司不僅沒有領取,而且對仲裁委通過郵寄方式發送的開庭通知書等材料,予以拒收。從公告開庭之日起到本院立案執行之日有近5個月時間,A公司對仲裁一直采取不管不問態度,而在本案執行階段,A公司才向本院提出新證據主張仲裁認定的事實有誤。依常理來看,即使按A公司所稱其之所以沒有行使訴權,是因對仲裁裁決的時間及內容有所不知,但從其在拒收仲裁開庭通知書及開庭公告期間的表現可以推斷,其對自己本應在勞動仲裁程序中就應主張的權益保護請求采取消極回避態度,顯然有拖延處理糾紛、逃避責任嫌疑。
另外,從法律體系來講,仲裁程序與訴訟程序是相互獨立的制度架構,法院的一審程序畢竟不是仲裁程序的‘上訴審,而勞動仲裁委員會是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代表三方組成,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其所作出的仲裁不屬于行政仲裁,法院如對其進行司法審查是不符合法理的。
2 關于勞動仲裁與訴訟銜接問題的解決建議
勞動仲裁及訴訟作為處理勞動糾紛的兩種主要手段,應當揚長避短,相互補充,銜接得當。筆者認為應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勞動仲裁程序、注重執行調解功能發揮三個方面努力。
(1)法規制定方面
法條規定的差異導致實踐中適用依據的不統一,造成同案不同判現象出現。因此,為更好的發揮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司法監督作用,使具有重大瑕疵的勞動仲裁裁決能夠通過司法審查過濾出去,應繼續修訂完善勞動爭議解決方面相關立法,尤其是仲裁程序與訴訟程序銜接部分,明確法院關于勞動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的審查范圍,明確合議庭審查的方式、步驟、期限等具體問題,使實踐中具有操作可行性。
(2)勞動仲裁方面
應發揮勞動仲裁在處理勞動糾紛中所具有的快速、及時,程序簡便的特點,加強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執行保障。同時制定上下級勞動仲裁機構監督辦法,規定上級仲裁機構對下級機構在仲裁過程中的行為予以監督,建立仲裁員責任追究制度。對于一些已生效的勞動仲裁裁決,如果嚴重違背法律程序或認定事實明顯錯誤,可以通過內部監督方式予以及時改正,對相關責任人失職、瀆職行為予以追究。
(3)發揮執行調解功能
一方面勞動仲裁程序中,雙方當事人在開庭時未必都會到場,缺乏調解的可行性。而在法院執行過程中,迫于法院強制執行的壓力,當事人回避可能性較小,開展調解工作的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當事人在進入執行程序后,考慮到訴訟成本,審理期限等因素,也會更加趨于以協商的方式解決爭議,這使調解成功幾率較大。所以,執行人員需發揮執行權的能動性,在當事人雙方互諒互讓的基礎上,盡可能的通過規勸、引導其行使處分權,徹底的解決矛盾糾紛。
參考文獻
[1]詳見《民事訴訟法》二百三十七條。
[2]詳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一條。
[3]妄想、袁楠:《不予執行勞動仲裁裁決的法律適用及救濟》,載自《人民司法》,2011年第20期,第62頁。
[4]謝文哲:《勞動爭議仲裁與司法訴訟的關系探析》,載自《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第72頁。
[5]楊茂:《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性質研究》,載自《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第29頁。
作者簡介
張博(1984-)工作單位:泰順縣人民法院,部門:執行局,職務:代理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