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瑾瑩
摘 要:腐敗問題成為制約俄羅斯發展的重大威脅。自2000年普京上臺以來,俄羅斯領導人高舉反腐大旗,出臺了一系列反腐政策,但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俄羅斯反腐面臨著來自體制、文化、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礙。因此,俄羅斯反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腐敗;現實困境
據德國“透明國際”反腐敗研究局公布的2015年全球廉政排行榜,俄羅斯排在119位,腐敗程度堪憂。更為可怕的是,腐敗已經變成俄羅斯人的生活方式。俄羅斯一家獨立政策研究中心曾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大約每年行賄一次。行賄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解決和交通警察發生的糾紛以及獲得更好的政府醫療衛生服務等。日趨嚴重的腐敗制約著俄羅斯的發展。俄羅斯領導人也認識到反腐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自2000年普京上臺以來堅持鐵腕治理腐敗,但是據透明國際2013年調查卻顯示來自全世界107個國家的受訪者中有39%的受訪者表示俄羅斯的腐敗情況并沒有改變,甚至有37%的受訪者認為俄羅斯的腐敗情況更加嚴重了。俄羅斯的腐敗似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反腐之路的曲折性和艱巨性遠超過人們的預期,俄羅斯的反腐敗斗爭緣何收效甚微甚至越反越腐?
1 權力架構不合理
俄羅斯腐敗問題產生的本質是在國家轉軌的過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社會制度而新的社會經濟制度尚未健全,從而為腐敗滋生提供了制度漏洞。
在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的權力架構中,行政權力被“過度放大”,限制了立法和司法機關的獨立性。普京在處理腐敗問題時摻雜進政治斗爭,反腐演化為普京排除異己的有效工具,最終形成了普京“一家之言”。國家杜馬作為立法機構,是國家權力的集中體現,但卻缺乏有效的競爭,形成了普京領導的統一俄羅斯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在統一俄羅斯黨黨內,普京一派又占據絕對優勢,其他力量很難形成有效束縛。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個環節,但是卻存在著獨立性差和嚴重的司法腐敗現象。司法人員在辦案時出于政治考慮或者受手握經濟權人士的影響,很難公正執法。另外,司法人員還大量存在索賄、受賄等腐敗現象。司法腐敗必然導致效率低下,在辦案時畏手畏腳,從而進一步縱容了政府腐敗。在立法和司法軟弱的情形下,俄羅斯行政機關存在效率低下但卻坐擁權力的現象,行政機關的“手伸的太長”便導致公民、公司只有靠行賄才能辦事。所有人都用行賄來客服障礙,障礙越大,賄賂的數額便越大,受賄的人級別也就越高,最終使俄羅斯的腐敗積重難返。
在此情形下,處理腐敗問題時,普京一派的意志便成為主導力量,成為處理誰、如何處理的風向標,其他的政治力量很難有效介入并發揮作用。這就使得俄羅斯的腐敗帶有系統性和體制性的特點,因此其反腐斗爭很難取得實效。
2 腐敗文化
掣肘在俄羅斯,腐敗已經逐步演化為一種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多數民眾對腐敗持有的高寬容度使腐敗帶有合理性和半合法化的特性。
在俄羅斯,不腐敗幾乎寸步難行。據據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2008年9月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有29%的俄羅斯人曾被迫行賄,經常被迫行賄的企業家更高達56%,而且在未行賄的人中,也有44%的人準備向政府公職人員行賄。腐敗得到民眾的高度認同和踐行,已經滲透到俄羅斯的每一處角落。而當小費、送禮等腐敗行為成為家常便飯后,久而久之,人們便從心理上接受它、認可它、寬容它。當所有人都默認腐敗的合理性并且也想通過腐敗的方式快速有效地辦事時,腐敗行動便毫無意義。最為可怕的是,俄羅斯民眾在寬容腐敗的基礎上產生的羨慕腐敗、期望腐敗和攀比腐敗的心態。照章辦事被看做迂腐無能,能中飽私囊成為衡量工作好壞的指標。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腐敗不再是人人口誅筆伐的攻擊對象,而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搖錢樹”。
3 缺乏有效監督
監督是將反腐斗爭從口號落實到行動的保障。監督的主體應多樣化,監督機構、媒體、市民等都應被包含在內。但是,反觀俄羅斯的反腐,其反腐人員卻是既當參賽員又當裁判員。普京未將監督工作交予審計署、檢察院、調查委員會等專門監督機構,而是交給了總統辦公廳。在此情形下,反與不反、要反誰、要保護誰還是由那一小撮既得利益者決定。而媒體作為一種政治力量,其控制權卻由寡頭之手轉向國家,由政府主導輿論,公民缺乏自由表達和有效監督的平臺。另外,普京在加強國家權力建設的同時,市民社會的力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兩者之間力量失衡,民眾缺乏對政府的有效監督。
民主性不足導致的監督缺位易導致反腐的政策、法令形同虛設,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極易走樣甚至變形。
4 腐敗勢力與黑惡勢力相勾結
俄羅斯的腐敗勢力與社會上的黑惡勢力往往盤根錯節。黑社會成為腐敗分子的搖錢樹與小金庫,而腐敗分子成為黑惡勢力的蔭庇和保護傘。反腐敗斗爭毫無疑問觸及其核心利益,為保護其見不得光的利益,他們經常采取威脅、恐嚇、甚至暗殺等活動。如2006年9月,負責調查俄羅斯銀行洗錢活動的俄羅斯中央銀行副行長安德烈·科茲洛夫遭槍擊身亡。反腐斗士遭受傷害的事例常常見諸報端,反映了俄羅斯政治社會中黑暗的一面,也影響了人們和腐敗斗爭的信心和反腐敗的效果。
5 結語
腐敗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它就像慢性病,極易由量變引起質變。若是俄羅斯任由腐敗蔓延,就會為經濟的發展設置障礙,減損經濟發展的活力,若日積月累極易導致民眾對執政黨失去信心,進而引發大規模騷亂或社會動蕩。
要想從體制上根本性地鏟除腐敗頑疾,應該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方面來進行。一方面,俄羅斯應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填補體制漏洞,保證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力量的平衡與制約,形成完善的防腐機制;同時需要在保證立法獨立性的前提下,出臺覆蓋范圍廣、細致且可行的法律,并保證法律的實施得到有效監督;最后需要減少政府對民間團體、媒體的干預,讓一切監督力量“發聲”。但是,任何自上而下的法案都無法對社會上不成文的規矩、公開的秘密起到限制作用,因此,反腐也必須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民眾應充分認識到腐敗對于俄羅斯的威脅,從而自覺地從心理和行動上批判、抵制、揭發腐敗行為,讓腐敗無處可逃。
參考文獻
[1] 資料來源于“透明國際”的2013年度“全球腐敗晴雨表”.參見htt//}nNw.trxnsnxrenav.orz/zah2013/aountrv}count=ruaw;}
[2] 陸南泉.關于俄羅斯腐敗問題的評析[J].俄羅斯學刊.2011年第2期:19
[3] 姜淼.俄羅斯反腐困境的社會文化因素探析[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2年第5期:3
[4] 郭春生.論俄羅斯社會轉軌時期的腐敗難題與腐敗治理[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8月.第26卷第4期:65
[5]“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crnxtionxl)是一家專門監督貪污腐敗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數據來源是一些國際知名機構和組織,對各個國家所做的腐敗感知情況和評判數據的調查報告的綜合分析結果,迄今為止“腐敗印象指數”已經連續發布20年。
[6]腐敗文化是指人們的價值選擇和行為規范受腐敗或者腐敗手段觀念的指導,認為腐敗并不必然是非法行為,它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