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素紅 解雅虹
摘 要:死刑的歷史由來已久,然而隨著人們對死刑認識的不斷深入,死刑存在的合理性也漸漸受到了懷疑。目前,為數不少的國家已經開始限制死刑的適用,也有一些國家徹底廢除了死刑,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的偉大進步。本文試圖在介紹死刑的概念、基本特征等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討我國在關于死刑廢除問題上存在的誤區,最后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死刑廢除在我國的必然性。
關鍵詞:死刑;廢除;威懾力
1 死刑的基礎理論
(一)死刑的概念
“死刑,或稱生命刑,是指剝奪犯罪人生命權利的刑罰方法。”由于死刑是從肉體上消滅犯罪分子,所以死刑也被稱為生命刑。人的存在以生命為前提,沒有生命,人的一切利益便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生命權是人類最重要的權利,因此,死刑又被稱為極刑。
(二)死刑的基本特征
死刑是刑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具有刑罰方法的一般特征,但是作為刑罰之首,死刑又具有有別于其他刑罰方法的獨特特征。
首先,死刑剝奪的是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權利。刑罰對犯罪分子的懲罰主要是通過剝奪其某些權利來實現的,生命是一切權利的載體,如果剝奪了自然人的生命,也就意味著剝奪了其所有的權利。因此,相對于財產刑、自由刑等其他刑罰方法,死刑剝奪的是犯罪分子最重要的權利。
其次,死刑給犯罪分子帶來的痛苦最大。刑罰必然會給犯罪分子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痛苦的大小與刑罰方法緊密相關。通常來說,刑罰越嚴厲,痛苦就越大,反之,則越小。判處死刑,是對犯罪分子最嚴厲的刑罰,面對死亡,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產生難以言說的恐懼,因此,死刑帶給犯罪分子的痛苦是其他刑罰方法所望塵莫及的。
最后,死刑的適用對犯罪分子來講是不可逆的。一旦執行了死刑,犯罪分子的生命權就永久的消失了,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是不可能的。不同于,財產刑、自由刑可以通過返還財產、釋放來恢復原狀,對死刑來講,沒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2 死刑廢除上須破除的誤區
死刑的確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但其存在的正當性卻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1764年,意大利偉大的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首次提出廢除死刑和嚴格限制死刑適用的主張,掀起了人們對死刑的大討論,死刑這一古老的刑罰方法變得復雜起來。目前,許多國家都已廢除了死刑,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人們對死刑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死刑廢除的進程。
(一)迷信死刑威懾力
1997年修訂刑法時,我們的立法機關提出“社會治安的形勢嚴峻,經濟犯罪的情況嚴重,還不具備減少死刑的條件”,也就是說,在立法機關看來,死刑是減少破壞社會秩序犯罪和經濟犯罪的有效手段。這就涉及到死刑的威懾力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至少需要考慮兩點:
第一:如果我們承認生命高于一切,那么對于經濟類犯罪和非暴力的刑事犯罪的犯罪分子判處死刑明顯不具有正當性,因為生命無價,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生命等值。死刑的確有威懾力,但是我們也不能用終結犯罪分子生命的方法來預防與生命無關的犯罪。并不是所有符合目的的方法都是正當的,人道超越功利這是底線,否則近代刑法也不會廢除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肉刑、游街示眾等等粗暴的刑罰方法了。第二:死刑的威懾力到底有多大呢?有沒有其他的刑罰方法可以代替死刑?一方面,死刑確切的威懾力并不能得到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以假想的特別威懾力來剝奪罪犯的生命;另一方面,無論從一般預防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特殊預防的角度來講,終身監禁都同樣可以達到死刑的效果。
(二)傳統法制心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一直以來,對于某項政策是否具有正當性,我們常常會把人民群眾是否支持作為依據。這種做法的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時卻不免會出現“多數人的暴政”。英國學者阿克頓曾經說過“少數的壓迫是邪惡的,但多數的壓迫更邪惡。因為民眾中蘊藏的力量若被喚醒,少數人將無法抵擋他們。面對全體人們的絕對意志,他們無可訴求,無可援助,無可躲避。”的確如此,民眾的意見可以作為參考,但絕不能成為依據。另一個可以給我們啟發的事例是:人民群眾都不想交稅或者希望盡可能的少交稅,但是國家能聽民眾的嗎?所以說,國家不僅僅要考慮民眾的意見,同時還有職責引導群眾去理性思考。此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主要是針對那些運用殘酷的手段殺人的惡性案件,而對于一些金融犯罪即使不判處死刑也不會招致多大的民憤。
3 死刑廢除的必然性
我認為我國死刑走向廢除是大勢所趨,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一)中國死刑走向廢除是歷史規律發展的必然
死刑在各個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在每個國家都呈現出一致的規律性,即從濫用到慎用,而且有些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我國的死刑同樣也經歷了從嚴酷到輕緩的過程,在夏、商、周時代,死刑的執行方式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異常殘暴,唐代時明顯趨于輕緩,盡管在宋元明時期出現反復,但這并不足以影響死刑由嚴苛到輕緩的大趨勢,清末時,死刑的執行方式僅僅保留了槍決一種,并且對具體執行做出了人性化的要求,即必須秘密進行不能示眾。新中國成立以后更是制定了“不廢除死刑,但要少殺、慎殺”的政策。由此看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中國廢除死刑制度是歷史規律發展的必然。
(二)死刑與社會主義制度不相適應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授予了國家權力,這些權力包括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由于作為權力體系核心的立法權來源于人民,那么由人民制定的法律,相對于其他階級社會應該更文明、更人性。而文明、人性最主要的體現就在于對人生命的尊重。此外,既然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來源,那么只有首先保障人民的生存,國家的權力才有可能實現,否則,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就只是一句口號。所以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死刑的存在沒有正當的根基,在中國死刑廢除是必然的。
(三)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必然會促使中國廢除死刑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民眾對生命價值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死刑的廢除。經濟的發展程度制約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物質文明的提高,使人們逐漸把目光轉向人類生命的價值,使人們逐漸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應觀中解放出來,并形成了相對理性的刑罰觀念。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門大開,與外國的交流日益頻繁,在中外交往中必然會發生法律沖突,但是對于沖突的解決,不可能完全按照中國的法律來解決,這就要求中國在法律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國死刑制度的廢除。
參考文獻
1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79頁。
2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以下)
3阿克頓著,侯健、范亞峰譯:《自山與權力》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9頁
4羅貝爾。巴丹戴爾著,羅結珍、趙海峰譯:《為廢除死刑而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頁)
作者簡介
史素紅(1991-),女,河北省石家莊,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