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勝
摘 要:程文炳,字從周,清末安徽阜陽潁州人,清末皖系愛國名將。光緒二十七年四月,任長江水師提督,此后十年直至去世,一直擔任長江水師提督。他從小就稟賦異人,而且年少顯志,胸懷遠大抱負。十八歲便入伍。在軍中,屢遇伯樂識才,為國效命,屢立戰功。他智慧過人,鎮捻途中,大顯仁將風采。運籌帷幄、嚴明有方,與之百姓,安民保民有道。針對時事,他忠君愛國,又不拘于成制,思想進步開放。
關鍵字:長江水師;程文炳;提督;評價
程文炳(1834-1910),字從周,清末安徽阜陽潁州東柳溝村人。他戎馬一生,先后參加鎮壓捻軍起義、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及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程文炳憑借卓著戰功,屢受晚清重臣袁甲三、曾國藩、李鴻章、彭玉麟等保舉推薦,先后出任九江鎮總兵、湖北提督、福建陸路提督、長江水師提督等職,深得朝廷信賴和器重。程文炳少時驍勇善戰,雖為儒將,并不腐朽,開眼看世界,力圖國強,不得不令人敬佩。目前對程文炳的研究很少,除了李興武先生對程文炳資料整理所出版的《程文炳文集》一書,其他并無對程文炳深刻研究的書籍。我主要從其升遷長江水師提督之路,就任水師提督后送子出門,和長江水師提督任職期間軍事思想來研究他。
1 少遇伯樂,創豐功偉績
(一)初立戰功
程文炳十六歲從軍,后來進入袁甲三軍中,迎來了他人生中第一個轉折點——由布衣到將士。“令以書謁給事中袁甲三軍于亳,不次擢用,統精騎為先鋒,用善戰獲首虜多。”[1] 正是在袁甲三軍中,他由騎兵升為軍備,又由軍備升為游擊。
(二)以德報怨
1862程文炳帶兵解救被捻軍圍困的英翰部隊,程文炳帶領三千余人,與捻軍相持五十余日,糧食不足,軍心疲憊,程文炳對其部隊說:“此生死呼吸之際,汝悲尚不力耶?軍令在,不汝恕!”[2]程文炳在戰役中,“左臂中矛傷,裹槍力戰,裹憚之,援至。”[3]在程文炳的帶領之下一直抵抗到清軍援軍到來之前,程文炳因戰功升至總督。此次成功救援不僅大大加深了袁三甲對其的信任,而且使一直政見不合的程文炳和英翰兩人冰釋前嫌。
(三)仁將之風
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被派命為欽差大臣負責剿捻,在對抗雉河集捻軍時大敗捻軍,程文炳負責處理戰后事物,其中包括對戰俘的生殺權。在對待戰俘問題上,程文炳認為:“張、任余黨,已全數被竄,所存者,皆無知之鄉愚。昔雖從賊,固迫于賊勢暴橫,茍固身家安全。”[4]程文炳愿以身家性命報之,以情理打動曾國藩,以身家性命做擔保,因愛民之心讓后人欽佩。曾國藩夸其為:“語語推誠,有古仁將風。”[15]
(四)受賞李鴻章
1865年,東捻軍突破曾國藩的防線,直趨西南一帶,曾國藩的“分段防守”計劃失敗。十二月,同治帝將曾國藩撤回兩江總督,以李鴻章帶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在當時的清政府軍力中,湘軍淮軍雖然為地方軍隊,卻擁有著比八旗綠營軍更高的實力。因此,對政府重要將領任職有著隱形干涉。李鴻章的賞識,是程文炳升為長江水師提督之職不可或缺的一人。
(五)任水師提督
1867年,程文炳赴直隸進攻西捻軍,西捻軍戰敗,標志著皖北捻軍起義的最終失敗。同治十二年,程文炳任江西九江鎮總兵。光緒二十年,清政府授程文炳福建陸路提督。光緒二十七年,程文炳任長江水師提督。此后十年,一直擔任長江水師提督一職,直至去世。
程文炳的升官之路到此結束,他身居官場,有勇有謀,果敢武斷,不畏權勢又知民心順民意。外武內儒,更知變通。可以這樣說,程文炳是一個智將,是一個軍儒,更是一個具有洋務思想的老將。
2 思想先進,開放教育
程文炳送子出國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其中最值得稱贊的是他的三子程圭章,四子程恩普。最先出國考察的是程文炳的次子程恩培。光緒二十年,程恩培赴日考察。程恩培去日本留學,學習為名,偵察為實,不難看出程文炳的愛國之心。四年后,程恩培回國,著書《東贏親兵紀事》《日本變法次第頭考》,創辦實業,在安徽蕪湖創辦了蕪湖發電廠。為安徽近代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之后擔任溫州海關,被賜予二品封典。
程文炳另一位出色的兒子就是程恩普,程文炳的四子。1905年,程恩普東渡日本,到日本后,受革命黨人的影響,在1905年拜見了孫中山并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06年,程恩普開始回國進行革命活動。在潁州組成了安仁會,實際上為同盟會在安徽的一個分支,又開了益智書局,作為革命對的活動據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程恩普召開安仁會會員大會,潁州獨立,并建立了淮北國民軍,是安徽革命活動的領軍人,
程文炳作為晚清老將,忠君愛國思想牽絆一生。他希望國家富強,繼而將未來寄托于子孫上。程文炳的開放思想在他兒子們的身上展示的淋漓盡致。程恩培、程恩普的成功都與程文炳先進開放的教育方式有關。
3 軍事建樹,十年任長江水師提督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程文炳被調任長江水師提督。十年任職期間,改進軍隊器械;設立學堂營務處;整頓水師;執行剿匪方針。愛國思想,處事嚴謹,學西方成為他軍事思想的亮點。
(一)改進軍隊器械
甲午戰爭之后,中國海軍建設、內河軍艦設建逐漸蕭條,直至程文炳接任長江水師一職時,水師內部建設問題依舊嚴重。光緒二十七年,程文炳“目睹長江水師船械寡弊,乃牒商劉坤一,張之洞改用快搶;調師船二百,編為游擊備策應,又以師船舊炮不能擊遠,于沿江各省籌易快炮,增餉益師,軍威始壯。”[6]光緒三十九年十二月,程文炳親督更換新式槍炮一事“三標十四營更換后堂槍炮,已經貴部堂允定,計更換炮位七十尊,七米里快搶三千二百二十八桿,,即請飭局照發”[8]在更新新式武器方面,程文炳一直抱有積極態度,多次上書分析表其中利弊。
(二)設學堂,營務處及巡輯隊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程文炳在太平府,即今當涂縣,設立水師學堂。光緒三十三年九月,組成長江巡輯隊,來治理長江一帶的匪黨禍亂。從軍中找出勇士二百名,編成巡輯隊 ,由江、鄂兩省攤派,設干長,以專門捕匪所用,12月長江提督酌定巡輯辦法。長江巡輯隊的職責主要是 :一,分月進行查察各營。二,與岳州、漢陽、湖口、瓜州各鎮間月一巡。三, 整飭營將各員,以防私運軍火。四,獎勵破獲私運軍火者,懲罰私通黨匪者。五,禁止攤扣。
長江巡輯隊的組成和巡輯章程的制定,促進了長江水師的建設,有利于地方的治安。由此可見長江水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剿匪和查辦私運軍火,鞏固地方治安。
(三)剿匪保民
自長江水師設立以來,主要職責之一便是剿匪。“匪黨”多是活動于長江上下游的秘密結社,比如天地會、白蓮教等。隨著國家危機的加深,人民負擔的加重,一些流民或販夫走卒多參與結社。小則在長江沿岸進行劫掠,大則參與反政府活動。因此,剿匪為治理長江沿岸治安的重要內容。 其治匪之舉主要是依照程文炳的治匪五條來執行。分別是密訪匪蹤、派輪應用、師船換炮、五省協助、酌籌線費。
程文炳一生致力于保家立國的事業中,兢兢業業,孜孜不倦為之拼搏奮斗。而隨著程家大院的開放,程文炳本人也將呈現在世人的眼中,使人們更多的了解他,熟悉他。
參考文獻
[1] 《清德宗景皇帝實錄》(七)卷四百八十二,《光緒二十七年四月》,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張家琦:《安徽阜陽地區史略》,2008年上海
[3],[8] 趙爾巽《清史稿·程文炳傳》,(簡體字版)輯自《清史稿》卷四,五十七列傳,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4],[5]《程文炳事略》,南洋印刷廠,1910年石印版
[6] 吳貴民:《晚晴人物與金石書畫》,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新華書店,200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