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避暑山莊占地面積564公頃,分為宮殿區、湖區、平原區、山區,古建筑達120余組,因山就水,遍布全園,其中有康熙帝題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帝題名的“三十六景”,整座山莊“移天縮地在君懷”,是我國錦繡河山的縮影。時代更替,日月變遷,承德避暑山莊伴隨著清王朝衰敗和滅亡而處于荒廢狀態,由于各方面原因而缺乏日常的管理和維護,致使山莊內建筑和園林遭到嚴重破壞,根據歷史照片和《清宮熱河檔案》以及專家組討論后發現滄浪嶼存在屋頂復原錯誤(應為布瓦歇山頂,復原成布瓦歇山勾連搭)。
關鍵字:滄浪嶼;建筑形制特點及形式;毀壞與復原;清宮熱河檔案
避暑山莊占地面積564公頃,分為宮殿區、湖區、平原區、山區,古建筑達120余組,因山就水,遍布全園,其中有康熙帝題名的“三十六景”和乾隆帝題名的“三十六景”,整座山莊“移天縮地在君懷”,是我國錦繡河山的縮影。湖區使用了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一池三山”,在大大小小的洲島上,多有仿自江南的勝景,使南方園林之精華薈萃于塞北的山莊。
滄浪嶼坐落于如意洲島西北角,東南側用游廊與如意洲水芳巖秀相連,東北角與煙雨樓隔湖相望,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七景,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仿蘇州“滄浪亭”而建,取《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由垂花門、游廊、滄浪嶼、后門亭、月亮門和圍墻組成一園林小庭院。
滄浪嶼做為避暑山莊的組成部分在清代得到較好維護,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承德市文物局合編《清宮熱河檔案》中記載:
乾隆三十四年(1778年)歲修,滄浪嶼殿八間前后檐新安二號勾頭六件、滴水一件;滄浪嶼前廊粘補雨搭一架;滄浪嶼殿八間上等糊飾棚頂墻身柱木粘補,湊長三十九丈六尺、寬一尺,折計折見方尺三百九十六尺。支窗四十扇滿糊。 --第2冊243至254頁
滄浪嶼西次間兩邊罩內頂槅落矮,并添安頂槅橫批隱板。 --第2冊498頁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歲修,雙松書屋殿五間抱廈三間上等糊飾棚頂墻身柱木杴框榻板粘補。槅扇二槽計八扇、簾架二架、窗戶四十扇挖補;滄浪嶼殿八間抱廈三間上等糊飾棚頂墻身柱木杴框榻板粘補。槅扇二槽計八扇、簾架二架、窗戶四十扇挖補。--第5冊434頁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歲修,雙松書屋殿五間抱廈三間上等糊飾粘補,格扇二槽計八扇、簾架二架、窗戶四十扇挖補。前書房五間窗心滿糊。滄浪嶼殿八間上等糊飾粘補。格扇二槽八扇、簾架二架、窗戶四十扇挖補。 --第8冊234頁至255頁
嘉慶十五年(1810年)歲修,雙松書屋、滄浪嶼殿上等糊飾粘補,格扇、簾架、窗戶挖補。--第12冊94頁
雙松書屋殿五間后抱廈三間內里地面換墁松花石磚七百三十五塊。--第18冊510頁
時代更替,日月變遷,承德避暑山莊伴隨著清王朝衰敗和滅亡而處于荒廢狀態,由于各方面原因而缺乏日常的管理和維護,致使山莊內建筑和園林遭到嚴重破壞,滄浪嶼建筑組群也未能幸免,而部分建筑被毀。根據歷史照片可以確定滄浪嶼在1909—1912年以前保存較好,毀壞應在1912年以后。
滄浪嶼建筑組群整體座北朝南,由殿宇、游廊、泉池、假山、圍墻組成了一組布局緊湊的園林庭院,南北長約51米,東西寬約30米,占地面積約153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35.28平方米。主體建筑滄浪嶼坐落于院落中央,垂花門位于院落南側,是滄浪嶼南側入口,后門亭位于院落西北角,月亮門位于毛石圍墻的東北角。
滄浪嶼各單體建筑形制特點
(1)垂花門
垂花門是滄浪嶼的南側入口,為獨立柱三檁擔梁懸山式垂花門,布瓦清水脊,兩端出蝎子尾、平草磚,臺基長2.9米,寬2.0米,建筑面積5.8平方米,兩側用五出五進磚垛與毛石圍墻相連。
(2)滄浪嶼
滄浪嶼坐北朝南,建筑形式為雙卷勾連搭布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帶周圍廊,臺基東西長14.5米,南北寬10.86米,建筑面積157.47平方米,北半部分(兩間)跨入池水中,為開敞式廳堂,柱間落地罩,廊步外圍設美人靠欄桿,木地板;南半部分(兩間)明間金柱和中柱設隔扇,次間和山面設干擺檻墻、檻窗,心屜樣式為燈籠錦,廊步外圍設坐凳,臺明高0.32米,壓面石為紅砂巖材質,室內廊步方磚(360×360×60mm)墁地。南側明間設云步踏跺,四周花石子散水。室內大木、椽望鉆生油兩道,裝修為仿楠木色油飾。東南角用13間游廊轉折與水芳巖秀相連。
(3)后門亭
后門亭位于滄浪嶼西北角假山上,建筑形式為單檐布瓦歇山頂,面闊一間,進深一間,臺基南北長3.04米,東西寬3.04米,建筑面積9.24平方米,建筑兩側用五出五進磚垛與毛石圍墻相連。西側設板門,南北兩側設坐凳,東西向設順趴梁。壓面石為紅砂巖材質。亭內方磚(360×360×60)墁地。室內大木、椽望鉆生油兩道,裝修為仿楠木色油飾,坐凳楣子、倒掛楣子綠色油飾。
(4)游廊
滄浪嶼游廊是滄浪嶼建筑組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滄浪嶼組群建筑用游廊與東側水芳巖秀大殿相連。游廊依其地勢,設計成半封閉式和迭落式兩種。游廊屋頂為卷棚布瓦頂。游廊進深1.32米,開間分別為2.38米、1.16米、2.14米、2.22米、2.48米、2.37米六種,13間,建筑面積62.77平方米。臺幫毛石砌筑勾青灰蕎麥棱縫,壓面石為花崗巖材質,花石子拼花散水,青磚牙子。各間游廊柱間設倒掛楣子和坐凳,倒掛楣子心屜、坐凳心屜樣式為步步緊。
(5)院墻
下堿墻為毛石砌筑,青麻刀灰勾蕎麥棱縫,沙城磚腰線石,上身為毛石砌筑,青麻刀灰勾蕎麥棱縫。院墻平面多呈曲線,東北角設月亮門一座,直徑1.85米;墻頂為布瓦清水脊。
(6)園路
園路有為360×360×60方磚路面,花石子散水,240×115×53小青磚路牙,園路寬1.32米。
根據歷史照片和《清宮熱河檔案9》第264——283 嘉慶五年十二月滄浪嶼建筑布局殿五間,殿內松花石,前檐面南掛高宗御筆字雙松書屋匾一面。明間罩內面南貼高宗御筆字斗方一張……東間罩內東墻貼高宗御筆字一張……西間東墻貼高宗御筆字一張……前書房五間殿五間后廊面北掛圣祖御筆滄浪嶼匾一面,明間掛高宗御筆字橫批二面……,東二間面西設寶座床一鋪……,西一間面南設寶座床一鋪……,西稍間面北設寶座下床一鋪……東游廊門斗上刻高宗御筆佳趣匾一面。以及專家組討論后發現滄浪嶼存在屋頂復原錯誤(應為布瓦歇山頂,復原成布瓦歇山勾連搭)。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園林,代表了十八世紀中國皇家園林的杰出成就,在其選址布局、建筑設計、建造技術、景觀營造、園林配置等諸多方面都集中體現了漢族傳統文化特點,儒家思想與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之間,以及中國南北建筑、園林藝術之間廣泛而巧妙的交匯融合。
避暑山莊園林景色的營造,是在傳統皇家園林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江南園林的造園特點,形成了許多具有典型私家園林風格的“園中園”、“園中寺”,滄浪嶼和法林寺就是其中之一,使避暑山莊成為了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有機的結合體,與清代同時期的皇家園林一起開創了中國大型園林造園的一種嶄新、獨特結合的篇章,并成為一個典范。
滄浪嶼是湖區的主要景觀之一,是研究避暑山莊早期規劃布局、建筑設計、園林景觀及清代宮廷活動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科研價值,在清代皇家園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簡介
陳浩(1983-)男,漢族,河北省承德人,就職于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