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祖風 鄧楠
摘 要:中共十八大四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加強政府的能力建設的號召,這是我國正處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又面臨著國際挑戰的必然要求。因此,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必須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而政府績效管理作為新興的管理方式之一,值得探索。
關鍵詞:政府績效管理;現狀與建設構想
1 政府績效管理的相關內涵
政府績效管理的概念是源于企業績效管理,它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公共管理領域,本文認為政府績效管理是指:政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通過制定合理的績效指標對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產出的業績和效果進行綜合測定,并建立科學的信息反饋機制改善政府的管理過程,是包括公務人員績效管理、項目績效管理,以評估、反饋、改進為方法的綜合系統。
2 我國政府部門績效管理的現狀
(一)我國政府績效管理仍處于理論構建研究階段
2011年國家監察部印發《關于開展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選擇部分國務院部門和地方開展績效管理工作試點,包括國土資源部、質檢總局、財政部等部門,選擇的城市有: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方政府。試點的工作方向是:建立政府績效管理領導體制,逐步建立政府績效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探索和初步形成政府績效管理運行的機制和方式方法。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還處在政府績效管理的探索階段。
(二)政府績效管理缺乏法律的基礎
英國政府績效管理早在1982年就頒發了《財務部改革新方案》等法案,而美國則在1973年尼克松時代就頒布了《聯邦政府生產率測定方案》,在克林頓執政期間出臺了《政府績效與結果法》,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政府的績效管理制度。我國還沒有獨立的政府績效管理法,更多的是意見和規章制度的構建,如:《關于做好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政府績效管理試點方案》等規范。這些意見和規范帶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并不具有普遍性。
(三)存在績效管理觀念上的誤區
由于績效管理的內涵沒有統一界定,容易把績效評估當作績效管理。績效管理包括:績效計劃與指標體系構建、過程控制、考核與評價、反饋與面談、考核結果的應用。但我國政府部門在實施績效管理試點的過程中傾向于績效考核與評價,上級部門對下級的績效管理主要是考察下級部門的業績,形成誤區:績效管理就是績效考核。同時,在進行績效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對部門個體的考核而忽略團隊考核,這也扭曲了績效管理的內容。
(四)缺乏對部門員工績效管理滿意度的調查
政府部門實施績效管理,大多數情況下只征求相關學者意見,就開始展開,并沒有廣泛爭取本部門其他工作人員的意見,本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績效管理態度滿意與否不得而知,部門領導人會產生錯誤的認識:實施了績效管理就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水平。所以,導致實施的績效管理活動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效,對政府部門的工作產生了多大的價值,一些政府部門并沒有進行科學的評估,所以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供其參考決策。
(五)績效衡量指標不明確
由于政府工作的產出一般難以量化,工作目標和程序也遠比私營部門復雜,因此其指標很難確定。政府部門在實施過程中依舊采用行政測量的方法,實施經驗型管理,造成各個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只注重投入、或者執行等表面的效率,卻忽視了真正的目標、效果和公眾滿意度。我國政府績效管理多由上級部門實施,但是多數參與人員并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多是從技術崗位直接晉升的,其管理的方式仍然是經驗和傳統管理,對于企業的一些先進的績效管理方法技術接受運用能力不強,不完全具備擬定明確的績效衡量指標的能力。
3 我國政府部門績效管理的建設構想
(一)加快績效管理實踐的總結研究
政府部門應進行案例研究,找出實施績效管理的內在規律和方式,以對其他政府部門進行指導,及時總結和糾偏,為更好的掌握相關信息,進行準確的績效管理提供直接材料。各政府部門在實施績效管理的過程中,確定績效目標時要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體現時代特征。各政府部門的績效管理活動是建立在我國政府工作的實踐基礎之上,這就能夠最大限度的反應我國的實際情況,便于探索具有本國特色政府績效管理理論。
(二)加快體現公共價值理念的立法建設
政府部門“采取的每一項行動最終必須追溯到權威的法律授權”。因此,要想政府績效管理得以順利實施,必須先構建其立法框架,加快立法工作。它包括:立法宗旨構建、指導原則構建以及主要內容的構建。政府績效管理必須確立公共價值的導向,其立法目的在于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行政管理方式的變革,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提升行政管理的效能,促進管理體制的創新。同時,要遵循科學規范、公開公正、注重實績、多元參與以及公眾滿意等原則。對政府績效管理的項目進行商議和評定,從而使政府績效管理的公共產出最大化的滿足社會和公民基本價值需要。
(三)客觀對待政府績效管理方法
政府績效管理制度作為改革創新的時代產物,迫切需要加強理論研究,注重發揮學術理論研究的優勢。通過召開全國性的理論研討會,交流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促進政府績效管理制度扎實推進。對于國內眾多試點之外的地方政府部門實施績效管理加以引導,加強各政府部門對績效管理的正確宣傳,讓不具備實施績效管理條件的政府部門實事求是的尋求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
(四)完善配套體系且明確績效指標
首先,構建一個規范、真實的數據統計系統。政府部門作為引導者和服務者,只有收集到服務對象和客體的相關數據,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進行科學的控制,保證績效管理在正確的軌道運行。其次,應當導入基于績效的公共預算體系。政府部門運行資金,包括提供公共服務的費用及其內部管理費用,原則上都是源于國家稅收,但是公共財政轉化為政府部門可以支配的費用,必須通過權力機關的審核。最后還要建立包括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和IT審計在內的績效審計。審計為績效管理提供技術保障,而績效管理又為審計的順利開展提供條件。此外,還要確立政府部門績效管理的目標取向。一般分為持續性、長久目標以及階段性具體目標,前者可以保證績效管理朝著既定方向發展,能保證績效管理的穩定性,后者有根據不同階段進行微調,保證績效管理的權變性。在此基礎上確立績效管理目標,又將這些目標與國家提出的帶有全局性發展戰略的和特殊治理任務結合起來,才能形成政府績效管理的一個整體系統。
(五)優化公共部門工作人員的結構
首先,要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在進行人才招錄過程中,不僅僅是提高學歷要求,減少人才聘用量來擇優錄取那么簡單,還要要求錄取人員擁有與職位相關的專業素質,既要注重聘用理論深厚素質人才,也要注重技術素質過硬的人才招聘,逐漸實現人才的更新。其次,加強內部成員的專業化素質教育,這些人具備一定的績效管理的知識,才能更好的統籌內部人員的力量,發揮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高小平 政府績效管理學序[J].中國行政管理,2015(04).
[2]楊修平 績效管理的理論要義與實踐路徑[J].經管空間,2015(03).
[3]馬國鈞 推行政府績效管理應體現中國特色[J].行政論壇,2009(02).
[4]胡寧生 構建公共部門績效管理體系[J].中國行政管理,2006(03).
[5]石力文 對推行預算績效管理的幾點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03).
[6]陳文清 關于建立政府績效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9(09).
[7]潘小娟 關于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立法的思考[J].理論探討,2009(04).
[8]張雙 績效管理理論溯源[J].經營管理,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