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摘 要:江蘇省寶應縣勞動就業管理處高度重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建立、健全了全縣就業服務體系,充分整合、利用各類社會教育培訓資源平臺,因地制宜開展各類農村富余勞動就業培訓工作,建立了科學的培訓體系和考核機制,保障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工作持續有效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富余勞動力;就業現狀;技能培訓;轉移就業
就業關乎民生、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寶應縣勞動就業管理處高度重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結合“三解三促”,切實做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力爭農民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本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開發就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有序流動工作,農村富余勞動力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了職業技能素質和競爭上崗能力。
1 政府部門搭建平臺 整合就業培訓資源
1.切實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組織化 一是由政府成立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有成員單位有縣人社局、農工部、教育局等部門,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方案的制訂、關系的協調、措施的落實等工作,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人數、主要工作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層層落實;二是落實工作督查。組織發動各鎮(區)勞動管理所對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并就怎樣開展和落實工作、怎樣建立工作臺賬記錄、怎樣上報工作進展情況等進行專題研究部署;三是培訓的全程化管理。培訓前,各鎮區按照工作目標制訂適合本地實際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計劃,報縣農村勞動力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培訓中,各鎮(區)定點培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本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工作。縣農村勞動力領導小組辦公室全程監督培訓活動過程是否合規,分別出席培訓開班、職業技能鑒定現場活動,核對參訓人員身份、留存現場影像資料,并及時開展業務指導,既確保了培訓的真實性質量,又能及時解決培訓中出現的諸如培訓進展快或慢、培訓質量不到位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對農村轉移勞動力進行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
2.整合就業培訓資源,建設高效的技能培訓網絡 技能培訓發展,離不開培訓設備設施的不斷完善和高水平的培訓師資隊伍。寶應縣就業訓練中心在整合現有的技能培訓資源的基礎上,又投資了10多萬元創建了加工中心操作工、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操作工培訓基地,為轉移勞動力實現多工種技能培訓提供可靠的硬件基礎。同時在實踐中逐步培養了一支專業素質過硬,實行動態管理的師資隊伍。在理論培訓中多聘請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高校教師,多年積累的理論教學經驗很好地填補了農村轉移勞動力理論水平的缺陷;而實踐方面則聘請多年在企業從事實踐操作的專業技師和工程師進行實踐操作指導,豐富的一線操作經驗開闊了學員實踐應用能力的視野,使培訓工作更具有時效性。
3.打造特色農村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 寶應縣地處江蘇承南啟北、中心節點區域,與泰州、鹽城、淮安市交界,轄14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有機農業開發區,總面積1468平方公里,人口92萬。是中國荷藕之鄉,中國茨菇之鄉,中國教玩具之鄉,我們結合本縣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企業的用工需求,針對不同培訓對象,靈活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的技能培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訓模式。一是針對勞務市場需求,狠抓特色培訓,努力打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地方品牌,通過實施品牌戰略不斷鞏固拓展勞務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例如:對寶應縣曹甸鎮從事教玩具行業企業比較多的特點,開展工種主要以教玩具定制工為主,2013年進行教玩具定制工培訓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人數為335人,占總培訓人數的48%,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適應了行業的需求。二是開展科技培訓和高技能培訓。對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能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進行科技培訓和高技能培訓,使他們成為農村各業發展壯大的帶頭人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領路人。同時與本地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開展訂單教育與培訓,形成穩定的富余勞動力就業渠道,有效轉移了富余的勞動力。
2 培訓工種多樣化 培訓內容針對性
1.掌握專業技能是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必要條件 為了有效地讓受培訓的轉移勞動力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培訓中心結合本地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設置工種,保證了農村轉移勞動力接受專業技能培訓的主動性。培訓工種所涉及的范圍面也很廣,有維修電工、焊工、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操作工、服裝定制工,保安員等幾十個工種。使學員需要哪方面技能人才,就培訓哪方面技能;想學什么技能就學什么技能,滿足了轉移勞動力的專業技術培訓需求。并及時提供有效崗位信息,只要求職者不挑不揀,確保在48小時內提供2~4個有效崗位信息供其選擇。
2.開展引導性培訓和從業技能培訓 農村富余勞動力培訓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就業。因此,要切實加強培訓的針對性,使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培訓,掌握技能。一是積極開展創業培訓。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快速致富的捷徑。通過創業培訓,教給他們做“小老板”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本領,扶持創業并給予不斷的指導,以提高創業的成功率。二是加強新行業、新工種的培訓。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新行業、新工種不斷涌現,如家政服務員、育嬰師等,這些新的行業需要新的技工和服務人員,要緊跟市場變化,適時調整培訓內容和方式。
3 健全就業培訓體系 完善考核運行機制
1.建立科學高效的就業培訓體系 從2014年大規模開展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以來,寶應縣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培訓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由人社局統籌規劃,建立技能培訓中心、各鎮(鄉)勞動管理所、村三級聯動的農民技能培訓體系。在利用好技能培訓中心、高職院校、鎮(鄉)成校等傳統載體的同時,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并逐步完善這些載體。建立了一支有過硬專業素質的技能培訓隊伍,創建了多處能夠完成多個工種技能鑒定的技能培訓基地。制定培訓計劃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的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要切實考慮到農民的素質基礎。狠抓培訓質量,注重實效,切實做好對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的組織和引導。同時還開展了一些對其它培訓機構起著引導性和示范性的培訓工種,比如維修電工、焊工和計算機等一些熱門工種。強化了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的同時,也為社會培訓工作做出了貢獻。
2.加強自身培訓隊伍管理,建立考核機制 為使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能夠持續健康進行,不斷加強自身的培訓質量和管理。不斷深入開展爭創先進黨支部、爭當優秀共產黨員以及“流動紅旗”、“服務之星”的爭創活動,把“三找三諾三爭”工作正常化、科學化。加強對全體員工的學習、教育,提高自身素質,提升服務水平。強化內部管理和內控制度建設,把思想作風和黨風廉政教育結合起來、貫穿始終。做好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協調工作,確保技能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每次培訓后,對培訓影響因素等各方面進行評估,使培訓質量逐漸提高。建立轉移勞動力技能培訓考核制度,把培訓工程作為專項考核內容列入各鎮(鄉)勞動管理所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鎮(鄉)、村負責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的部門,以強化對農民素質培訓的考核。建立督查通報制度,每季度對各鎮(鄉)勞動管理所和有關部門農民素質培訓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建立總結評比制度,對教育培訓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來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發展與勞動力的不斷轉移有密切聯系,一個地區的發展過程就是勞動力不斷轉移的過程。只有切實地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才能保證城市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全面建設,從而更有力推動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姚瑞敏,熊家國.關于江夏區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調查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4).
[2] 陳建芝.實施農村素質工程 探索農民培訓新途徑[J].中國培訓,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