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雨
摘 要:隨著患者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醫療糾紛日益增長。法院訴訟的模式周期長、成本高,耗費了醫患雙方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美國的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簡稱ADR,即替代式糾紛解決方式(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美國的這種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可和實施,我國也可以據此建立新的非訴訟解決機制。
關鍵詞:仲裁;責任險;第三方調解機構
近年來,我國醫療糾紛頻繁發生。我國有三種處理模式,分別是雙方協商、衛生行政部門調解、民事訴訟。雙方自行協商,可能會存在醫方仗著資源優勢對患者進行欺瞞壓迫,也可能存在患者漫天要價而醫方為了社會聲譽息事寧人,僅靠雙方當事人不利于問題得到良好的解決。而衛生行政部門的調解,往往會引起患者的不信任感,它是醫院的上級領導部門,有些人員可能就是從醫療機構出來的,或者是在日常中就會與醫務人員進行來往,會有“庇護下屬”的嫌疑。民事訴訟是具有國家強制力,判決結果可以強有力地約束醫患雙方,但是缺點也是比較明顯的,一起案件的訴訟成本高、審理期限長,會耗費醫患雙方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法官只是法律專業人士,對醫學知識的欠缺也會造成判斷上的偏差。那么,開拓新的非訴訟解決方式,既可以彌補訴訟解決問題上的不足,也可以更有效地緩解醫患雙方的矛盾解決糾紛。
1 新的非訴訟解決機制的構想
美國的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模式,即替代式糾紛解決方式(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這是對除了訴訟以外各種解決爭議方法的總稱。因為美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靠訴訟在解決問題,法院的壓力越來越大。ADR模式的開創,解決了法院的危機,在歐美其他國家以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發展。根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有85%的醫療糾紛都是通過ADR方式解決,其他國家在醫療糾紛處理中也有各自較為成熟的ADR模式。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建立行之有效的醫療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
1.1 仲裁制度的設立
美國的仲裁制度起源于20世紀的20年代,1922年成立了美國仲裁會,合并了1925年成立的美國基金會,在1926年成立了美國仲裁協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沖突處理和爭議解決機構。仲裁也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作為醫療糾紛解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連我國臺灣,也曾確立過醫療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調解強制,仲裁任意”。
根據我國《仲裁法》的相關規定,仲裁機構如果要受理醫療糾紛案件,那就需要雙方主體地位的平等、所仲裁的事項是具有財產性的以及對所爭議事項具有處分權。雖然表面上醫院是強勢群體,患者是弱勢群體,實則不然,患者有選擇去這家醫院的權利也有選擇去那家醫院的權利;選擇了某醫院后醫院對于治療方案也只是建議的權利,到底如何治療還是由患者或者家屬定奪;這就說明在法律地位上其實雙方還是平等的。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關于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確定醫療糾紛的案由為兩類:醫療損害賠償糾紛、醫療服務合同糾紛,于4月1日起實施。[1]這就說明醫療糾紛雙方既可以是合同關系,也可以是侵權關系,屬于財產性權益糾紛。而且原本就可以通過雙方協商來解決問題,這就說明糾紛是具有可處分性的,而且主要爭議點就是金額賠償問題,這其實就是財產性權益。因此醫療糾紛是可以適用仲裁制度的。
仲裁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民間組織,有專業的仲裁員,具有獨立性和規范性,與法院相比較,周期短,成本低,且沖裁裁決最終對醫患雙方都有約束力。而且仲裁是通常都是不公開審理的,這就有利于保護患者的隱私,也減輕了對醫院的負面影響。醫療糾紛的仲裁庭建立也是比較方便的,加入醫療專業人員的人才庫,仲裁員中至少保證一名醫療專業人員,其余還是普通仲裁的常規處理。美國采用的是仲裁前置的原則,具有強制性。而我國臺灣是仲裁任意,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仲裁不需要強制性,醫患雙方根據自身實際需要,自主選擇是否仲裁。
1.2 保險公司介入處理
德國的醫療保險業比較發達,目前德國已經實行了全民醫療健康保險。在德國,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交保費。調解所是德國ADR處理模式之一,它可以由醫師協會設立,也可以由保險公司設立。日本也有日本醫師賠償責任保險制度。保險介入醫療糾紛,一則可以緩解醫院的經濟負擔,二則會有專業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來處理賠償事宜。
我國有校方責任險,因校方過失導致學生傷亡的,保險公司會介入處理,協助校方和傷者極其家屬協商。因此,如果設立院方責任險,因為醫院過失導致患者傷亡的,保險公司審核后符合保險責任的,就可以由保險公司給付保險金。保監會主席在2014年1月21日召開“2014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中強調2014年要推進醫療事故強制責任險,但是覆蓋率還是比較低。
1.3 第三方調解機構
在日本有專門的醫療協會,跟保險公司簽訂責任保險合同,醫師入會就要參與投保改份險種,在協會內的醫師如果發生醫療糾紛,就要在協會內上報,而且協會內部有個醫療糾紛處理部;德國有醫療鑒定委員會以及醫師協會設立的調解所;新西蘭有意外事故調查委員會,其中是涵蓋醫療糾紛的。
前面提到可以在仲裁機構內設立醫療糾紛仲裁庭,然而仲裁機構處理的是財產性糾紛以商貿居多,而且全國各地的醫療糾紛數量以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礎,僅在仲裁機構內設,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如果規模、數量不斷壯大,可能會遠多于仲裁機構其他仲裁案件,以后可能還有分立出來的趨勢。那就更需要建立獨立的機構處理醫療糾紛,緩解院方壓力,保障患者權利。可以參照日本設立民間組織,但是推廣起來可能就比較困難,還沒初具規模之前可能都約束不了醫療糾紛的雙方,民間組織的成本投入以及后續的經營持續勢必要和“利益”掛鉤,可能存在信賴度危機。政府組織設立或者帶頭發起的獨立機構,由國家或者地區推動,也可以減少部分阻力,且更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
另外,建立獨立的處理機構跟醫療責任險等可能會存在的相關醫療保險險種也不存在沖突,獨立機構的人員用專業的眼光,中立的態度去對待醫療糾紛,不受干涉,從來提出相對公正、合理的賠償方案和賠償金額,而額外買了保險的醫院方和患者方可以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得到相應保險金,這是額外的補償或者是賠償。
2 結語
非訴訟解決機制,在處理醫療糾紛的方式上比較柔和,它并不是由醫方和患方進行直接的接觸處理從而引發更大的沖突,而是總會有個“中間人”的參與,起到緩沖調劑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具有平和性;而且由于跟醫患雙方不會存在利益上的沖突,有一定的獨立性也體現了公平公正,因為其靈活和高效的特點,緩解了醫患雙方的精力和財力。
從立法上說,雖然侵權責任法有專門一章來介紹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但是侵權責任法沒有明確規定醫療損害賠償范圍和標準,在法律適用上還有必要參照其他法律[2],而獨立的、與醫療糾紛相關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可以就這些問題進行細致的規定。總之,讓非訴訟解決機制與訴訟制度并行,相互補充,讓醫患雙方進行自主選擇,整合其中各種資源,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優化,保證醫療糾紛有效、合理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陳麗娜. 醫療糾紛案件法律適用的研究[J].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2009
[2] 周智禹. 醫療侵權責任研究[J]. 法律碩士.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