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界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中國人,對俄羅斯的感情比較復雜。歷史上的原因,曾經在兩個國家之間簽下的奇葩條約,讓本來是同鄉同族的地方,人為劃做兩國,幾度血腥硝煙彌漫。如今這里的兩國人們信奉和平,淡化了敵視,互相走動,通商通游,在哈爾濱,滿街可以買到俄羅斯的提拉米蘇、巧克力、沃得嘎,俄羅斯面粉。在與中國相鄰的俄羅斯城市,可以看到小孩手里拿的中國玩具,主婦手上提著中國卷心菜……其實,中俄邊境,不算中蘇友好時代,百年前除了大動干戈,也有互助通商通婚的繁盛年代。
去年哈爾濱直飛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班開通了,僅僅一個小時航程,就可抵消原先要用一夜火車再換乘6小時汽車的漫漫旅程。這個航班首先得到熱烈響應的就是旅游團隊,滿滿一飛機都是哈爾濱赴俄旅游的游客。
游客中,有幾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們步履蹣跚,在兒女的陪伴下動作遲緩地走著。幾天時間里,他們用已經有些昏花的眼睛在仔細打量這個異國的城市,跟在其他國家旅游不同,這里有讓他們的記憶中搜索著比對的內容,年輕時曾經在哈爾濱見到過的情景,似乎在這里又重現了。那些穿著“布拉吉”(俄語譯音,連衣裙)的金發女孩,那些布滿巴洛克雕花裝飾的樓房,那些居民樓上的手工刺繡帶流蘇的窗簾,像極了20世紀的哈爾濱。年輕時在哈爾濱飄散著俄羅斯手風琴樂曲的林蔭路上發生的往事,在這極其相似的場景中能滿血復活。
20世紀50年代,哈爾濱還有很多俄僑,當地人稱“白俄”。白俄很多人家住奶黃色磚木結構平房,木柵圍起的院子里有花草果樹火雞。有的人把房子出租給中國人賺房租為生。烤面包、腌漬酸黃瓜,喝自釀的飲料“格瓦斯”,夏日夜晚老毛子醉漢倒在路邊大睡哈爾濱人已經見慣不怪。中蘇友好時代,白俄和紅俄的文化藝術在這里沒有政治鴻溝。俄羅斯文學、音樂伴隨著蘇聯軍事、工程、科技專家,伴隨著援建的樓房和工廠,一起走進哈爾濱人的生活,后來兩國的關系突然決裂,那些潛藏于民間的習慣和文化影響卻無法像水龍頭一樣,說關就關。
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俄遠東科學中心、俄太平洋艦隊的基地、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在1995年之前這里一直是作為軍港而對外封閉的。旅行團隊的俄方導游娜塔莎,是俄遠東大學的學生,漢語說得不錯,23歲的她正是蘇聯解體后一年出生的新俄羅斯人。
編輯/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