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峰,呂明臣
?
老年人言語交際環境調查分析
李宇峰1,呂明臣2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老年人的言語交際環境和過去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社會地位的改變對老年人言語交際的影響并不顯著,大多數老年人認為社會地位的改變對言語交際沒有影響; 老年人日常的交際對象絕大多數都是中年和老年群體,與青少年群體的溝通較少;和其他年齡段的群體相比,老年人所掌握的交際平臺匱乏,鮮有老年人使用流行的言語交際媒介。
[關鍵詞]老年人;言語交際 ;交際環境
一、引言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5年,我國老年人口達到2.21億,約占我國人口的16%。據有關專家推測,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將超過30%,成為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當前社會的快節奏發展使老年人的語言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和其他年齡段群體相比,老年人往往疏離于新興的言語交際媒介,這些由互聯網、手機等構成的現代化交際媒介大大顛覆了傳統紙質交際媒介占據的主導地位,使得老年人過去經常使用的傳統交際媒介受到冷落。在面對如微信、QQ等新興的交際平臺時,老年人往往自感落后于時代,落后于社會發展。這種“失落感”經常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他們參與交際的積極性,使其逐漸失去對社會共同體的認同。同時,老年人退休后社會地位發生改變,變成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種“弱勢”心理將伴隨他們晚年的大部分時光,這勢必會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甚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
因此,本文從老年人社會地位、交際對象和交際媒介等方面對當前我國老年人的言語交際環境進行了系統的社會調研,希望能喚起社會對老年人語言資源分配的重視,改善老年人的語言環境,對促進老齡化社會的和諧穩定有一定的幫助。
二、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對老年人言語交際環境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學者們主要關注科技產品對老年人語言資源方面的影響。他們提出,老年人不會使用手機、電腦等常用科技產品,老年人與年輕人在科技生活方面落差巨大,這些已經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1](65~72)
還有一些學者從社會語言資源分配角度提出了幾種建議:1.提倡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語言資源和文化產品。2.向老年人普及流行文化知識。3.關注老年人語言特點。[2](134~139)
總之,國內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缺少語言學理論的支持,并且沒有結合實際調查,研究不夠深入。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老年人語言環境的研究比較豐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國外學者通過研究老年人退休后社會角色的缺失來討論交際環境的改變對老年人的影響。如國外學者在他們的社會崩潰論中提出,老年人的角色缺失常常會導致一種消極的自我認知過程,長此以往,老年人會出現心理損傷,甚至會出現“無能”的自我概念。[3](181~201)
還有一些國外學者主要研究環境的缺陷與壓力對老年人個體的影響。他們發現環境中存在著豐富的信息不斷傳遞給生活在其中的交際個體,個體通過自身的認知感覺系統對這些信息進行感知與解碼。從大的環境空間上來看,一個人的認知感覺器官會受限于一定的空間范圍,我們的感覺器官在這個范圍內接收環境傳達給我們的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認知感覺器官對所接收到的信息感知和解碼能力會發生變化。
此外,老齡化進程與環境有著他們特別的“語言”,改善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或者降低老年人常見的逃避現實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會增加老年人孤獨和絕望的情緒。因此,我們可以采取很多行動來豐富環境信息,從而增加傳達給老齡人的訊息。[4](681~686)
雖然國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考慮到各種差異因素,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有著很廣闊的空間。
三、調查范圍、方法及目的
(一)老年人的界定
我們結合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通用標準以及現階段我國老年人的年齡劃分標準,本次調查對象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不包括失語癥、先天性言語障礙以及 60歲前具有嚴重聽力障礙、心理障礙等群體。
(二)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主要來自吉林省內17家不同社區和養老院的60歲以上老年人,共491人。
(三)調查方法
本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方法,通過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對問卷調查數據做了系統的分析及整理,總共投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1份,回收率超過98.2%。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補充老年人言語交際環境領域研究的不足,為未來相關老年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四、數據與分析
(一)老年人社會地位的改變對言語交際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老年人的語言環境與過去相比也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在傳統社會中,老年人因其掌握著豐富的語言資源和經驗而備受尊敬,因而交際地位非常高。在現代社會,伴隨著退休制度的出現及時代的變遷,老年人的言語交際地位也出現了下降。因此,我們首先對老年人社會地位改變對言語交際的影響進行了調查:
問題:(退休以后)社會地位的改變對您的言語交際帶來影響了嗎?
1.非常:20人0.0407
2.比較:63人0.1283
3.一般:149人0.3034
4.沒有:259人0.5274
事后檢驗可知,選項1與2,1與3,1與4,2與3,2與4,3與4間差異均顯著,ps<0.001。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能夠發現,退休后社會地位的改變對老年人日常言語交際的影響并不顯著,超過一半的老年人認為社會地位的改變對他們的言語交際并沒有影響。由此可見,事實并不像國內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老人離開工作崗位后會出現交往范圍小、交流越來越少、心理消極、不敢與人溝通、倍感孤獨的情況等等。
美國學者在探討人口老齡化與現代化社會的關系時指出,現代化社會與老年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現代化社會推進了人口老齡化程度和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現代化社會又削弱了老年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
老年人的社會建設和社會地位在改善老年人所遭受的語言障礙時起著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可以避免語言和溝通障礙。有語言障礙的老年人能夠很快并有效地從語言與溝通障礙中得到治療,前提是這些語言有障礙的老年人在家庭與社會中有著重要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5](136~146)
(二)老年人言語交際對象的年齡結構
想要探討老年人的語言環境,不可回避的一點就是必須探討老年人的主要交際對象。因此,我們調查了老年群體言語交際對象的年齡結構現狀,結果如下:
問題:您經常和什么年齡層面的人交流?(多選)
1.少年:160.031
2.青年:370.073
3.中年:2050.409
4.老年:2430.485
從數據上我們發現,老年人的日常交際對象絕大多數是中年和老年群體。雖然老年人與中老年群體的聯系日益緊密,但老年人與青少年群體在言語交際上存在明顯不足。在被調查的老年讀者中,大多數人自認已經讀不懂年輕人的語言,感興趣的話題更是與年輕人迥然不同,老年人與年輕一代群體存在著溝通交流上的“代溝”。因此,社會應該多為老年人提供與青少年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并使老年人獲得更多的語言資源,進而幫助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老年人言語交際平臺使用情況
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微信、貼吧等新興交際平臺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些交際平臺的出現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流。如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再是過去傳統的書信、固定電話等手段,也不僅僅是手機或者電腦等單一手段,而是多種交際平臺的交叉使用。新的交際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具有更便利、更快捷、使用性更廣泛等優點。掌握更多的交際平臺,意味著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語言資源以及更便利的語言環境等。因此,為了解老年人對流行交際平臺的使用情況現狀,我們做了以下調查:

圖1 老年人對交際平臺使用情況調查圖
如圖1所示,我們列出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為大家所使用的交際平臺。在對老年群體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大約有50%的老年人一生中只使用過1種交際平臺;25%左右的老年人使用過2種交際平臺;20%左右的老年人使用過3種交際平臺;13%左右的老年人使用過4種交際平臺;僅有2%的老年人使用過5種交際平臺;僅僅約1%的老年人使用過六種平臺;在491位被試的老年人中,沒有老年人使用的交際平臺超過7種。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相對其他年齡段的群體而言,老年人所掌握的交際手段比較匱乏,絕大多數是傳統的交際手段,很少有老年人使用流行的交際媒介。交際手段的缺失在如今的科技時代會大大阻礙言語交流的順利進行。與老年人群體相比,中青年群體更熱衷于對新興交際平臺的學習與使用,這逐漸擴大了老年群體和其他年齡段群體間的距離。因此,為了彌補老年人對新興交際手段使用的弱勢,減少這些不利影響,我們應該幫助老年人提升對新興交際平臺的興趣,鼓勵老年人更多使用流行的交際平臺,豐富老年人的交際方式,讓老年人從溝通方式上的“弱勢群體”走向時代的最前沿。
五、結論
本文從老年人交際地位、交際對象和交際媒介三個角度對我國社會老年人的言語交際環境進行了系統的社會調研,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比較和歸納得出了以下結論:
1.隨著時代的前進和退休制度的誕生,老年人和過去相比,雖然社會地位有所下降,但這種社會地位的改變對老年人言語交際的影響并不顯著。
2.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老年人和青少年群體出現明顯的語言代溝,老年人聽不懂社會流行的新語言,老年人的交際對象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群體,很少與青少年群體溝通交流。
3.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微信、QQ等交際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很多老年人習慣了對傳統溝通媒介的使用,很難從對傳統交流工具的依賴轉移到新型交際平臺的愛好及使用上來。相比中青年群體,老年人難以追趕上更新換代的步伐,對新興主流交際平臺的利用率較低。
參考文獻:
[1]宮曉東:《老年人科技生活環境設計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2]戰菊,樸玉:《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語言資源分配中的倫理關懷》,《南京社會科學》, 2010年第11期。
[3]Kuypers , Bengtson.SocialBreakdownandCompetence, Human development, 1973.
[4]Jack Weinberg.Environment,itslanguageandtheag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70.
[5]Li Wei, Mayouf.TheeffectsofthesocialstatusoftheelderlyinLibyaonthewaytheyinstitutionallyinteractandcommunicatewithyoungerphysician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
[責任編輯全紅]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6)03-0107-04
[收稿日期]2016-01-18
[作者簡介]1.李宇峰,男,吉林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呂明臣,男,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長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