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蔬菜雜志社 陳蓓蓓
二十年磨一劍
——漢研種苗商業化育種之路
長江蔬菜雜志社陳蓓蓓
武漢位于華中腹地,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兼有我國南北地區氣候的一些特點。武漢四季分明,非常適合蔬菜的抗逆育種和品種篩選。在這片兼容并蓄的土地上,孕育了一家專門從事科研育種、生產銷售高品質蔬菜種子與種苗的企業——武漢漢研種苗科技有限公司??偨浝韰侵覒汛е粋€育種工匠的樸實夢想,在品牌建設和蔬菜育種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長江蔬菜記者近日走進漢研種苗,與吳總展開了一場關于育種踐行者的對話。
邁入武漢漢研種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研),墻上的企業LOGO徽標簡潔醒目、動感十足。吳忠向記者解讀其背后的深意:圓形的“C”形輪廓是單詞China(中國)的首字母C的變形,象征企業朝著中國一流企業發展的目標前行;外圓圈代表地球,透視著漢研種苗全球化的視野;內圓圈像一粒破土而出的種子,也呼應企業所從事的種子行業;右上角伸出的葉片又像一根豎起的大拇指,代表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獲得客戶的交口稱贊。

吳忠(右)與國外育種家合影
想要參與國際競爭需立足高遠,漢研從品牌規劃開始就定位了國際化的路線。“漢”字代表中國,“漢研”取意中國研究、服務全球,從“品味種子人生,服務世界農業”的廣告口號也可看出漢研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雄心和壯志。為了做外貿出口,公司針對不同的國家專門注冊了3個英 文商標(hanyan、hanveg、hanres)。加入亞太種子協會APSA、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稱號、注冊100多項商標、榮獲優秀品種推薦……漢研辦公室的走廊上滿掛著的企業榮譽照片,默默展示著漢研的發展歷程。
漢研走向全球的夢想最初來源于吳忠多年前的國外考察。我國種業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外國種子占領半壁江山的窘境。作為一個中國的種子企業家,走出國門的吳忠很受刺激,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種子的占有率很低,本土企業難以打開國外種子市場。而在國內,全國各地對武漢種企品牌的評價也不高。城市沒有優秀品牌就沒有城市名片,更無法在國際上占得一席之地。為了這份榮譽感和使命感,為了實現一個種業企業家的強國夢想,漢研開啟了艱辛的品牌打造和商業化育種之路。
漢研若想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世界知名品牌,首先需要攻克的是育種這一難關。相對于科研事業單位,商業化育種可以快速和市場對接,成果可以最大力度的轉化。選擇走自己的育種之路,不僅承載著吳忠的個人愿景,更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隨著公司的發展,漢研每年在育種方面的投入由最初的四五十萬增加到如今的上百萬??蒲杏N的投入、速度、規模逐年遞增,漢研在育種方面做出了長達20年的艱苦努力。
武漢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氣候南北兼顧,有著天然的育種優勢。品種的選擇需要懂得揚長避短,發揮地理優勢和企業自身特點。武漢適合做育種,更適合做十字花科蔬菜的育種,而且十字花科蔬菜的育種水平更能代表一個企業的育種水平。在開展育種工作之前,漢研會根據收集到的資源和市場調查結果進行品種定位,再啟動研發流程。市場定位后再給每個品種取名并進行商標注冊,隨后進入商業化育種與生產,再進行市場開發。漢研如今打造了以十字花科、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為主的科研育種體系。
以目前漢研重點研究的十字花科為例,對于青梗菜、大白菜、芥藍、紅菜薹、白菜薹這些中國的優勢品種,漢研開展了多年的商業化育種,育成的十字花科產品十分豐富。育成了漢紳、漢王、漢榮、漢俊等系列青梗菜品種,漢萊、漢霆、漢紅、漢秋白等系列蘿卜品種;為了進入國際市場,育成了櫻桃蘿卜漢晶系列品種;準確把握大白菜市場特點,育成了漢娃系列微型大白菜品種,漢菘系列半結球白菜品種,耐熱早熟的漢錦夏福、耐寒耐抽薹的漢錦春福大白菜,漢研快菜系列苗用大白菜;育成了漢翠系列芥藍雜交品種;紅菜薹是湖北的地方優勢品種,育成的紫菘和漢婷這對“姐妹花”正在為大面積上市做準備。從眾多品種名稱可以看出漢研十字花科蔬菜品種的豐富,漢研在十字花科育種方面做出的艱苦努力可見一斑。
相比于國外種企上百年的育種歷史,漢研的漫漫育種之路顯然才剛剛開始。即使是這樣,作為湖北省為數不多的科研育種企業,漢研如此大面積的育種規模在國內也是鳳毛麟角。說到育種的艱辛,吳忠儼然從剛才侃侃而談的企業家變成了一位飽含深情的育種者。
從最初選育到品種穩定,選育一個優良的蔬菜品種至少要七八年的時間。必須對數以萬計的親本材料進行篩選、自交、提純至性狀穩定,再對親本自交后代組配、觀察……這個不斷組合、重復選育的過程漫長而艱辛,即便如此,成功率也很低。隨著人力成本上升,育種無異于燒錢。但是漢研依然狠下血本,堅守種業人的最初夢想。為了加快育種速度,漢研在各地設立了研發基地,同時走出國門進行生產。國內國外同時做生產,既可以加強國際合作,又可以使種子質量提升到國際水平。
漢研摸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中小蔬菜種子企業商業化育種之路,吳忠也樂于跟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與科研院校相比,企業的發展需克服許多困難,如缺乏資源、人才和資金等,沒有育種經歷的中小企業往往在走重復路。他著力培養自己的育種團隊,同時“嫁接”別人的外腦,并外包一部分商業化育種項目給其他公司和科研機構。若想超越別人就要從模仿和學習做起,只有不斷摸索才能夠煉出真金。由此可見,懂得揚長避短、不斷加強學習才是漢研不斷發展的秘訣。
育種家們多年如一日地培育新品種,不僅解決了“菜籃子”問題,而且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多年的辛苦工作和奔波勞累,使育種家們很容易患上胃病、腰間盤突出等職業病。沒有周末和假日,對家里的照顧不周,愧疚之情也時時縈繞在育種家們的心頭。為了當初的夢想,育種家們付出了太多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
吳忠細數身上的傷痛和行業的辛酸,但卻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育種家和種業人有車有房,怡然自得,品著茶看著品種,業余時間打球、游泳、散步,到農場去欣賞,到基地去度假,冬天到海南,夏天去西北。在美國有科研農場,在意大利有生意朋友,走到哪里都有美酒喝,走到哪里都有朋友聊天談工作,讓育種成為一份快樂而高尚的工作?!?/p>
種子行業需要默默付出的育種家,中國的種業也需要更多堅持不懈、勇敢追夢的企業家。吳忠描繪的高雅閑適畫面是每一個育種家和種企所盼望的幸福生活,也是未來將帶給每一位種業人的幸?;貓蟆?/p>
10.3865/j.issn.1001-3547.2016.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