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麗 吳仁鋒 馬曉龍
8種殺菌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楊紹麗吳仁鋒馬曉龍
采用生長速率法測定了8種殺菌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菌菌絲的抑制作用,試驗結果表明,供試8種殺菌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菌菌絲的抑制效果有較大差異,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對病菌菌絲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別為0.042 9、0.053 9、0.088 6 mg/L。
茭白胡麻葉斑病[1]是茭白上一種重要的葉部病害,由半知菌亞門菰離平臍蠕孢(Bipolaris zizaniae)侵染所致。該病主要為害葉片,葉片病斑橢圓形,邊緣深褐色,中部黃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圍具有黃暈,潮濕時斑面出現暗灰色至黑色霉病征,發病嚴重時,葉片病斑密布,有的連合為大斑塊,最終導致葉片干枯,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輸送,導致茭白肉質嫩莖瘦小,一般減產15%~30%。茭白胡麻葉斑病在我國茭白種植區發生普遍,嚴重影響茭白的產量和品質,給茭白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尚無優良抗病品種的情況下,化學防治仍是控制該病害流行的主要途徑。目前,防治茭白胡麻葉斑病常用的藥劑有異稻瘟凈、多菌靈、撲海因(異菌脲)、腈菌唑等[2,3],由于使用年限過長,病菌對有些藥劑已經產生抗性,因此篩選新型殺菌劑勢在必行。筆者選用幾種殺菌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菌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旨在篩選出能夠有效防治茭白胡麻葉斑病的藥劑,為指導大田施藥及控制該病的發生和蔓延提供科學依據。

茭白種植基地

表1 供試殺菌劑濃度梯度
1.1試驗材料
①供試菌種茭白胡麻葉斑病菌菌株由武漢市農科院蔬菜科學研究所于2011年從武漢水生蔬菜所國家水生資源圃采集標樣,經分離鑒定培養獲得[4]。
②供試培養基PDA培養基組成: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純水1 000 mL[5]。
③供試藥劑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山東濰坊雙星農藥有限公司產品;40%稻瘟靈乳油,江西巴姆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陜西蒲城縣美邦農藥有限責任公司產品;25%咪鮮胺乳油,青島翰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青島金爾農化研制開發有限公司產品;80%福·福鋅可濕性粉劑,青島泰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產品;70%丙森鋅·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陜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產品;70%甲硫·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江西省贛州鑫谷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產品。

茭白胡麻葉斑病田間為害和病葉

表2 不同濃度供試藥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1.2藥劑抑菌作用的測定
①藥劑濃度的設置根據預備試驗的結果,每種供試藥劑設置5個濃度梯度(表1),以無菌水作對照(CK)。
②含藥平板制備將各藥劑分別配制成所需有效濃度的10倍,用移液器準確吸取1 mL藥液加入90 mm的培養皿中,同時加入9 mL預冷后約50℃的PDA培養基中輕輕搖勻,制成含藥平板,各處理3次重復,以加等量無菌水的培養基平板為空白對照。
③測定方法采用抑制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6]。在超凈工作臺上,用打孔器在培養5 d的茭白胡麻葉斑病菌菌落邊緣取直徑6 mm的菌絲塊,分別放在不同藥劑培養基平板中央,菌絲面朝上,在25℃的恒溫培養箱中倒置培養。4 d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各皿菌落的橫、縱直徑,計算殺菌劑對菌絲體生長的相對抑制率,并用DPS數據分析軟件求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和EC50值,比較幾種供試藥劑的毒力大小。抑制率 (%)=[(空白對照菌落直徑-處理菌落直徑)/(空白對照菌落直徑-菌餅直徑)]×100%。

表3 不同殺菌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病菌的毒力比較
由表2、3可知,供試8種殺菌劑對茭白胡麻葉斑病菌菌絲生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對病菌菌絲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別為0.042 9、0.053 9、0.088 6 mg/L。70%甲硫·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稻瘟靈乳油、70%丙森鋅·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福·福鋅可濕性粉劑、25%咪鮮胺乳油對病菌菌絲的抑制效果次之,EC50值分別為 20.849 3、51.167 2、53.322 6、53.358 0、60.249 5 mg/L。

病原孢子形態
茭白胡麻葉斑病在茭白各種植區均有發生,其流行為害高峰期在5~7月。控制該病的有效措施是種植抗病品種及采用藥劑防治,但目前尚未見有特別抗胡麻葉斑病的高產品種報道,因此,適時采用有效藥劑成為防治該病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結果表明,3種抑制作用較強的殺菌劑中,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和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屬于三唑類殺菌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為取代苯類殺菌劑,說明這兩類殺菌劑對該病菌防治效果較好,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大田防治試驗,以便明確這幾種藥劑的實際防治效果,為茭白胡麻葉斑病的藥劑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殺菌劑單獨連續施用容易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盡可能地選擇作用機制不同的多種藥劑交替使用,以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
[1]呂佩珂,蘇慧蘭,高振江,等.中國現代蔬菜病蟲原色圖鑒[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8.
[2]徐允元,華雄超.茭白胡麻葉斑病及其防治技術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1991(1):23-24.
[3]丁新天.腈菌唑防治茭白病害的試驗研究[J].農藥,2001 (6):36-37.
[4]楊紹麗,吳仁鋒,劉義滿,等.茭白胡麻葉斑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J].長江蔬菜,2012(16):95-98.
[5]方中達.植病研究法.3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6]黃彰欣.植物化學保護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56-59.
10.3865/j.issn.1001-3547.2016.12.011
國家公益性行業 (農業)科研專項(200903017-08)
楊紹麗,武漢市農科院蔬菜科學研究所,430065,電話:18971570185,E-mail:yangshaoli0123@163.com
馬曉龍,武漢市農科院蔬菜科學研究所
吳仁鋒,通信作者,武漢市農科院蔬菜科學研究所,電話:13260519039,E-mail:wuhanwurenfeng@126.com
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