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瑾瑜+陳穎聰+郭煥如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腔內造影在胃腸道間質瘤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2例經病理及免疫組化證實胃腸道間質瘤的超聲表現。結果 8例腫瘤起源于小腸, 12例起源于胃, 2例源于大腸。超聲表現多數為外生型的不規則或類圓形低回聲腫塊, 回聲不均勻, 其中 10例可見肝多發轉移。結論 胃腸道間質瘤的超聲腔內造影表現無特異性, 但超聲腔內造影檢查能明確腫瘤發生部位及外周侵犯情況, 有助于腫瘤良惡性鑒別。
【關鍵詞】 間質瘤;超聲造影;胃腸腫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1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lue of ultrasound lumen contrast in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s of 22 pathologicall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ly confirm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cases. Results There were 8 cases with small intestine as origin, 12 cases with stomach and 2 cases with large intestine. Main ultrasound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exogenous irregular or quasi-circular lump with uneven low echo. There were 10 cases with multiple liver metastasis. Conclusion Ultrasound lumen contras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shows no specificity, while it can reveal tumor location and peripheral invasion. It is helpful for identific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Key words】 Stromal tumor; Ultrasound contrast; Gastrointestinal tumor
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較少見, 有關其超聲腔腔內造影診斷方面的報道也鮮見報道。本文回顧性分析22例經病理和免疫組化證實的胃腸道間質瘤的超聲表現, 探討超聲腔內造影在診斷方面的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經手術、病理和免疫組化證實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22例, 男16例, 女6例, 年齡22~82歲, 平均年齡55歲。主要臨床癥狀:腹部不適12例, 腹部腫塊6例, 黑便9例。
1. 2 方法 使用日立公司“二郎神” 超聲診斷儀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 MHz及5.0 MHz。受檢者空腹, 下腹有腫塊者充盈膀胱。依次掃查腹部各區, 發現病變后作多方位掃查;發現病灶后, 在胃內腫塊需口服造影劑500 ml、如病灶在結腸則需要有1500 ml造影劑灌腸;在造影期前需空腹, 結腸病灶則需要清潔灌腸;腔內造影再次掃查, 重點觀察病灶外周組織及淋巴結回聲。超聲觀察指標:腫瘤原發部位、形態、大小、回聲特點、有無轉移及腫瘤與臨近組織的關系。彩色多普勒檢查時, 觀察腫瘤的血流分布, 血流強度及用脈沖多普勒測量血流參數。
2 結果
2. 1 腫瘤原發部位、形態及大小 發生于胃12例, 十二指腸2例, 空腸2例, 回腸2例, 空回腸交界處2例, 結腸1例, 直腸1 例;瘤體直徑最小36 mm, 最大80 mm;病變多數形態不規則(16例), 少數呈類圓形(6例)。
2. 2 腫瘤回聲 低回聲20例, 低回聲中有液性無回聲區2例;回聲不均勻19例, 回聲均勻3例。
2. 3 腫瘤血流情況 4例行彩色多普勒檢查, 2例腫塊內可見稀疏的短條狀血流信號, 測得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18 cm/s,
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10 cm/s, 血流阻力指數(RI):0.55;另2例腫瘤內可見周邊部較豐富的點狀、短條狀血流信號, 測得動脈頻譜PS:16.8 cm/s, ED:9.2 cm/s, RI:0.56。
2. 4 腫瘤生長方式 外生型18例, 偏心型4例。其中4例空腸腫瘤病變伴有腸套疊, 近端腸管擴張積液。
2. 5 腫瘤轉移情況 10例發現肝轉移, 均為多發病灶;2例腫瘤周圍淋巴結轉移。
2. 6 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 腫瘤細胞呈梭形或上皮樣多邊形, 排列成漩渦狀。22例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 CD34
(+~++), Vimentin(+~+++), 18例S-100(-), 4例S-100(+/-)。
3 討論
胃腸道間質瘤臨床少見, 過去病理組織學常將這類腫瘤歸于平滑肌腫瘤或神經源性腫瘤[1]。近年來, 由于電鏡技術和免疫組化技術的發展, 對其生物學特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發現過去臨床和病理診斷為胃腸道平滑肌腫瘤的病例有相當一部分并非平滑肌腫瘤, 這引起了病理醫師和臨床醫師的廣泛注意。有學者把胃腸道結締組織腫瘤分為兩類:一類起源于平滑肌細胞、雪旺氏細胞或纖維母細胞;另一類無明確組織起源(未定平滑肌或神經分化)的腫瘤, 后者形成一組胃腸道間質瘤。本病多見于48~72歲的患者, 男性多見。胃腸道間質瘤可發生于胃腸道任何部位, 文獻報道以胃部最多見(52%), 其次為小腸(25%), 大腸(11%), 食道(5%)較少受累, 偶見于網膜及系膜和腹膜后[2]。本組22例起源于胃12例, 胃部發生>50%, 與上述報道一致, 考慮為間質瘤多發于胃部的緣故。
超聲聲像圖特征:①胃腸道較大且不規則或類圓形腫塊, 常為外生型生長, 腫塊向胃腸壁外凸出, 因而腫塊內并無氣體樣回聲, 少數為偏心型生長;②腫塊多數為低回聲, 腫塊內回聲多數分布不均勻, 腫塊內可有液化壞死;③可伴有肝臟和淋巴結轉移, 行彩色多普勒檢查, 腫塊內血流豐富程度不一, 均可檢測到低速低阻的動脈血流, 其彩色多普勒超聲特點有待于積累更多的病例與經驗進一步分析。在胃腸道腔內造影技術應用中, 使二維聲像圖更為清晰, 邊界更為明確;明確病變侵犯范圍及淋巴結轉移情況。作者體會是臨床上如遇到患者胃腸道較大的不規則或類圓形低回聲腫塊, 外生型生長, 內部不均質等, 在鑒別診斷中應考慮本病;在成人發現腸梗阻, 巨大包塊時, 可以利用灌腸及腔內造影技術發現腫塊, 也應考慮到本病。常需要鑒別的病變包括平滑肌瘤或肉瘤, 神經源性腫瘤、胃癌、類癌、淋巴瘤[3]。盡管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學特征如外生型生長, 不均質腫塊, 中心部可有壞死和囊性變, 周邊部血運較豐富等, 但這些超聲表現仍不具有特異性, 其他腫瘤如平滑肌瘤或神經源性腫瘤等亦可有相似的表現, 所以胃腸道間質瘤確診主要依據病理免疫組化檢查, 超聲很難作出正確診斷[4], 但超聲可對腫瘤準確定位, 本組 22例患者, 術前超聲腔內造影均正確提示了腫瘤來源。另外, 超聲可對該腫瘤良惡性的鑒別和遠處轉移提供重要信息[5]。本研究利用了超聲造影技術, 病灶被造影劑對比顯示后邊界和形態更為清晰, 病灶外周的淋巴結及網膜顯示得更為清晰。經過對照分析本組腫瘤的影像與病理學所見, 作者當超聲發現腫瘤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遠處臟器和淋巴結有轉移時, 應考慮腫瘤惡性的可能。
總之, 胃腸道間質瘤的超聲腔內造影表現無特異性, 但超聲腔內造影檢查能明確腫瘤發生部位及外周侵犯情況, 有助于腫瘤良惡性鑒別。
參考文獻
[1] 王光霞, 徐松, 王偉, 等. 超聲造影在胃腸腫瘤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初步臨床應用.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 2007, 4(1):35-37.
[2] Ding H, Kudo M, Onda H, et al. Contrast-enhanced subtraction har-monic sonography for evaluvting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JR Am J Roentgenol, 2001, 176(3):661-666.
[3] 趙妍, 唐少珊, 王一嬌, 等. 結腸惡性腫瘤的超聲造影增強模式及其定量參數與微血管密度的相關性.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0, 26(12):2317-2320.
[4] 李仁富, 陳松華. 胃超聲檢查胃部疾病120例結果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 7(25):6084-6085.
[5] 高興, 謝景來. 口服均勻有回聲型造影劑的胃腸超聲造影應用價值. 廣東醫學, 2013, 34(7):1094-1096.
[收稿日期: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