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李艷紅+張欣寧+彭奕瓊+駱愛萍

【摘要】 目的 探討改良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80例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患者, 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40例。對照組行傳統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 實驗組行改良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陰道殘端出血及陰道長度縮短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陰道殘端出血及陰道長度縮短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改良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可減少手術中的泌尿系統損傷和遠期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縮短手術時間, 提高生活質量, 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改良腹腔鏡;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38
當前, 腹腔鏡輔助下子宮切除術在各大醫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利用腹腔鏡輔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難度, 并拓寬陰式手術適應證。但是依然存在操作困難、對泌尿系統損傷等缺點, 需要對傳統腹腔鏡輔助手術方式進行改良, 降低術中泌尿系統損傷的發生率, 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作者對本院收治的全子宮切除患者給予改良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2015年本院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患者80例, 年齡42~69歲, 平均年齡52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40例。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行傳統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建立氣腹, 放置腹腔鏡套管, 經陰道放置舉宮器以操縱子宮。腹腔鏡下切斷雙側圓韌帶、輸卵管和卵巢固有韌帶, 從陰道上推膀胱子宮反折腹膜, 打開膀胱腹膜反折時需反復辨認是否為腹膜, 防止損傷膀胱, 打開直腸子宮反折腹膜, 處理主韌帶及骶韌帶, 切除子宮由陰道取出, 并自陰道殘端一側角開始從陰道后壁黏膜進針, 可吸收線連續鎖邊縫合陰道殘端[2]。
1. 2. 2 實驗組 行改良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有兩處手術步驟改良:①打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改良:傳統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的打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是最容易損傷膀胱的環節, 改良的打開膀胱腹膜反折手術方式是:利用腹腔鏡氣腹, 即改行陰式手術時完全不放出腹腔內氣體, 保持氣腹, 做陰式手術環形切開陰道黏膜全層, 上推膀胱后可看見氣腹壓力下膀胱腹膜從而反折處腹膜球狀膨出, 可清楚的在球狀腹膜膨出處打開腹膜從而不會誤傷膀胱;如瘢痕子宮膀胱粘連嚴重時可在腹腔鏡下超聲刀切開子宮膀胱腹膜反折, 或陰式下先打開直腸腹膜反折再繞到子宮前面銳性分離膀胱腹膜反折[3];②陰道殘端縫合改良:傳統的陰道殘端采用陰式連續法縫合, 實驗組陰道殘端采用腹腔鏡下陰道殘端懸吊連續內翻法縫合, 即腹腔鏡下從一頂端開始按照骶主韌帶斷端-后腹膜-陰道后壁-陰道前壁-前腹膜的順序連續縫合至中間。同法縫合對側, 到陰道中段一起打結。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陰道殘端出血及陰道長度縮短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陰道殘端出血及陰道長度縮短情況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3 討論
傳統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成功率, 但是由于手術過程中需將直腸宮頸間隙和膀胱宮頸間隙打開, 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對鄰近的臟器造成損傷, 增加手術時間, 影響患者恢復, 術后陰道壁縮短, 易發生盆腔臟器脫垂, 影響性生活等。而經過改良后的手術方式可以使腹腔中的氣體完全不放出, 保持氣腹[4]。將宮頸陰道交界處的黏膜環形切開后, 向上推膀胱, 膀胱上推后可以清晰的看到氣腹壓力下膀胱腹膜反折處腹膜球狀膨出, 直接在膨出處剪開腹膜, 打開腹膜時不會對膀胱造成誤傷[5]。對于瘢痕子宮膀胱粘連比較嚴重的情況, 可以在腹腔鏡下超聲刀將子宮膀胱腹膜反折切開, 或者陰式下先將直腸腹膜打開反折后再繞道子宮前面銳性分離膀胱腹膜反折, 這一改良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陰道殘端縫合時, 傳統的縫合方式是分別對陰道殘端和盆底腹膜進行縫合, 需要花費的手術時間長, 并且不具備加固盆底的作用[6]。改良后采用陰道殘端懸吊連續內翻法縫合的方式進行縫合, 分別從陰道兩頂端開始按照骶主韌帶斷端-后腹膜-陰道后壁-陰道前壁-前腹膜的順序連續縫合至中間, 采用這種縫合方式可以有效的阻止子宮全切術后陰道殘端脫垂, 減少術后陰道殘端出血、陰道殘端息肉、陰道殘端炎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 改良后的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提高了子宮的活動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術的難度, 有效降低了手術損傷泌尿系統的幾率, 防止術后陰道殘端和陰道前后壁膨出, 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提高了術后性生活質量, 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方軼萍, 姚銳, 趙小迎. 腹腔鏡與開腹全子宮切除術對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2, 35(15):14-16.
[2] 吳丹, 孫紅霞. 腹腔鏡與開腹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探討.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4):79-80.
[3] 朱華, 周克水, 吳光偉, 等. 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與陰式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應用體會.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06, 11(1):224-225.
[4] 朱云芳, 朱建飛.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115 例臨床分析.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0, 14(7):111-112.
[5] 黃海偉.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60例分析及并發癥防治. 當代醫學, 2011, 17(3):87-88.
[6] 葛偉平, 陳龍, 劉艷生. 腹腔鏡輔助陰式與開腹大子宮全切術的比較.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2, 12(10):879-880.
[收稿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