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景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正治療的效果。方法 70例(130只患眼)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 按照矯正方案不同分成對照組(30例, 55只患眼)和觀察組(40例, 75只患眼), 對照組行普通框架鏡矯治, 觀察組行角膜塑形鏡矯治。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對照組矯治前, 矯治6、18、24個月后屈光度分別為(-2.23±1.17)、(-2.71±0.96)、(-3.82±1.09)、(-4.80±2.30)DS, 觀察組分別為(-2.20±1.15)、(-2.21±1.09)、(-2.40±1.16)、(-2.75±1.17)DS。矯治6、18、24個月后, 兩組患者屈光度均較矯治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矯治18、24個月后眼軸長度均比對照組短(P<0.05)。結論 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治的效果顯著, 可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 角膜塑形鏡;青少年;近視散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 by Ortho-K lenses in correcting adolescent myopic astigmatism. Methods A total of 70 adolescent myopic astigmatism patients (130 eyes)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correction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30 cases, 55 eyes)and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75 ey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frame glass corr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Ortho-K lenses for correction.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diopter as (-2.23±1.17), (-2.71±0.96), (-3.82±1.09)and (-4.80±2.30)DS before correction and after 6, 18, 24 months of correc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those as (-2.20±1.15), (-2.21±1.09), (-2.40±1.16)and (-2.75±1.17)DS.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improved diopter after 6, 18, 24 months of corre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improve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shorter length of optic axi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6, 18, 24 months of correction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Ortho-K lenses provides remarkable effect in correcting adolescent myopic astigmatism, and this method can be clinically applied.
【Key words】 Ortho-K lenses; Adolescent; Myopic astigmatism
近年來, 伴隨科技發展與電腦普及, 青少年出現近視幾率呈不斷上升趨勢, 積極尋求有效控制近視的矯治方法成為臨床醫師關注熱點[1, 2]。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 70例 (130只患眼)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分別行不同矯治方案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1年 11月~2013年 11月收治的70例(130只患眼)青少年近視散光(順歸散光)患者, 按照治療時的不同矯正方案分成對照組 (30例, 55只患眼)和觀察組 (40例, 75只患眼)。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 年齡 13~20歲, 平均年齡 (15.12±2.16)歲, 非接觸性眼壓 11~20 mm Hg (1 mm Hg= 0.133 kPa), 平均非接觸性眼壓 (17.50±2.17)mm Hg;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 年齡 14~20歲, 平均年齡 (15.13±2.18)歲, 非接觸性眼壓 10~20 mm Hg, 平均非接觸性眼壓(17.48±2.51)mm H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戴鏡前進行眼軸長度、眼底與散瞳驗光等檢查, 對照組行普通框架鏡矯治:先驗光, 待確定合適屈光度之后戴普通類框架鏡。觀察組行角膜塑形鏡矯治:按照患者角膜偏心率、屈光度與角膜中心曲率設定相應參數鏡片, 且嚴格遵照要求進行配戴, 兩組均在配戴6、18、24個月后予以復查, 復查時已停戴 3周。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矯治6、18、24個月后屈光度和眼軸長度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矯治前后屈光度對比 矯治6、18、24個月后, 兩組屈光度均較矯治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2. 2 兩組矯治前后眼軸長度對比 矯治前, 觀察組與對照組眼軸平均長度分別為 (24.58±0.60)mm與 (24.52±0.41)mm;矯治 6個月后分別為 (24.61±0.60)mm與 (24.62±0.42)mm, 矯治 18個月后分別為 (24.68±0.61)mm與 (25.01±0.44)mm, 矯治 24個月后分別為 (24.75±0.60)mm與 (25.49±0.45)mm;觀察組矯治18、24個月后眼軸長度均比對照組短 (P<0.05)。
3 討論
全球近視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視覺功能和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已成為全球嚴重公共衛生類問題, 為預防及控制近視發展, 提高人們生活質量, 臨床需及時采取有效矯治措施[3]。為尋求青少年近視散光有效矯治方法, 本研究對行普通框架鏡矯治對照組和行角膜塑形鏡矯治觀察組屈光度與眼軸長度進行對比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矯治6、18、24個月后, 兩組屈光度均較矯治前顯著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 (P<0.05), 表明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治具有顯著效果, 能夠促進患者近視屈光度優化。分析原因可能為:角膜塑形鏡能夠借助機械壓迫作用, 使角膜曲率從陡至平, 且患者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可對上皮細胞脫落起到減緩或者阻止作用, 能夠降低周圍視網膜遠視離焦, 使滯后值調節降低, 從而使患者眼部調節系統準確性及敏感性提高, 提高視網膜成像清晰度, 達到優化患者近視屈光度目的, 有效控制近視發展[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矯治 18、24個月后眼軸長度均比對照組短 (P<0.05), 表明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治有利于縮短眼軸長度。分析原因可能和角膜塑形鏡矯治以下作用機制有關:上皮細胞壓縮作用使角膜中央的上皮變薄, 增加的細胞分裂促使周邊部位細胞增生, 從而取得良好矯治效果, 縮短眼軸長度。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制約, 關于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治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補充。
綜上所述, 青少年近視散光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鏡矯治可取得顯著效果, 能夠優化患者近視屈光度, 并縮短眼軸長度, 從而使患者近視狀況得到有效控制, 可被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謝紅莉, 毛欣杰, 楊海虹, 等 .青少年近視與血清性激素關系分析 .中華醫學雜志, 2014, 94(17):1294-1297.
[2] 趙樂, 李莉婧, 王煥榮 .影響青少年近視矯正視力低下相關因素探討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 2012, 20(4):169-171.
[3] 范恩越, 張慶生, 穆珊珊, 等 .影響青少年近視發展因素研究. 臨床眼科雜志, 2013, 21(5):447-450.
[4] 唐秀俠, 孫宏霞, 買志彬, 等 .配戴角膜塑形鏡矯治青少年近視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3, 31(5):601-603.
[收稿日期: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