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生
【摘要】 目的 探討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130例復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 65例。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用加巴噴丁進行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 92.31%, 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76.9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第1、2周的 VAS評分分別為(3.32±0.12)、(3.02±0.13)分, 對照組分別為 (4.43±0.42)、(4.18±0.64)分。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復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治療中, 加巴噴丁的治療效果較卡馬西平顯著, 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及運用。
【關鍵詞】 加巴噴丁;卡馬西平;復發性三叉神經痛;對照;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131
三叉神經痛是腦神經科常見的疾病, 可分為原發性及復發性, 復發性三叉神經痛包括占位性病變及血管壓迫, 治療比原發性疾病更棘手, 一次治療失敗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影響,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1]。為幫助患者更好地治療, 本文特探討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 對本院收治的 130例復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研究, 以供臨床參考,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1年 4月~2014年 5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復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5例。對照組患者:男35例, 女30例, 年齡 50~77歲, 平均年齡 (62.25±5.21)歲。觀察組患者:男 36例, 女 29例, 年齡 51~78歲, 平均年齡 (62.32±5.2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進行治療, 第 1天, 給予患者睡前口服 100 mg卡馬西平片;第 2天, 口服卡馬西平100 mg, 2次/d;第3天, 增至3次/d, 持續治療 7 d;第 2周根據患者對藥物耐受性情況, 逐漸增加劑量至 200 mg, 3次 /d;第 3周維持劑量在 250~400 mg, 3次 /d;第 4周后結束。觀察組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加巴噴丁進行治療, 第 1天, 給予患者睡前口服 300 mg加巴噴丁;第 2天, 口服加巴噴丁300 mg, 2次/d;第3天, 改為3次/d口服;服藥第 8~14天, 根據患者的疼痛緩解情況, 將加巴噴丁劑量增至600 mg, 3次/d;在第3周, 對于疼痛控制不佳患者, 將劑量調整至 800 mg, 3次 /d, 對于病情穩定患者不增加劑量, 直至第 4周結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第1、2周的 VAS評分。
1. 4 療效評定標準 當治療后患者的 VAS評分降低>75%, 稱為顯效;當治療后患者的 VAS評分降低 50%~75%, 稱為有效;當治療后患者的 VAS評分降低 <50%, 稱為無效。總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 92.31%, 其中, 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46、14及 5例;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76.92%, 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38、12及15例。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第1、2周的 VAS評分分別為(3.32±0.12)、(3.02±0.13)分, 對照組分別為 (4.43±0.42)、(4.18±0.64)分。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發病因素較復雜的疾病, 癥狀較嚴重, 可影響患者的生活, 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進行治療, 但患者治愈后極易復發。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更棘手, 患者會因此產生較大的壓力,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卡馬西平是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常用的藥物, 可有效阻止細胞膜的鈉通道, 抑制大腦異常高頻放電, 從而對三叉神經痛進行干預, 療效顯著, 在臨床上被廣泛的運用, 但是從臨床應用情況來看, 其不良反應較高, 使其在臨床運用上受到限制[3]。目前, 臨床上正探討一種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加巴噴丁為新型的抗癲癇藥物, 近年來研究證實, 其可有效的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4]。
加巴噴丁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癲癇藥物, 其作為GABA (γ-氨基丁酸)的類似物, 可作為治療痙攣的首選藥物, 但是其抗癲癇效果更理想, 并且, 其對神經病理疼痛的治療效果也較為顯著, 因此, 加巴噴丁具有較為廣闊的臨床應用背景[5]。經臨床研究證實, 加巴噴丁與外周神經損傷的異常放電活動抑制作用有關, 其可有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鈣通道, 抑制周圍神經的傳導, 增加GABA的介導通路的異質性輸入, 并通過血腦屏障產生GABA樣抑制效應, 從而發揮其鎮痛及鎮靜作用;加巴噴丁易被吸收, 經過肝臟代謝, 對肝腎功能的危害較小, 不良反應較少[6-10]。
綜上所述, 在復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治療中, 加巴噴丁的治療效果較卡馬西平的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 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吳信真, 寧巧明, 嚴興福, 等 .加巴噴丁對三叉神經痛患者血漿 SP和 β-EP的影響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1, 17(11):663-665.
[2] 趙序利, 許永廣, 宋文閣, 等 .抗癲癇藥物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對照研究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2, 18(2):73-77.
[3] 路言琴 .加巴噴丁治療三叉神經痛臨床療效觀察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 24(5):1114-1115.
[4] 黃云峰, 韋程瀚 .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觀察 .醫學綜述, 2013, 19(3):543-545.
[5] 丁松青 .頭痛寧聯合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分析 .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8):1091-1092.
[6] 廖發玲 .加巴噴丁在老年人帶狀皰疹后三叉神經痛中的應用. 中國現代醫生, 2011, 49(16):62-63.
[7] 劉潔, 白曉光, 劉暾, 等 .盧非酰胺選擇性抑制大鼠 C纖維介導的傷害性初級傳入發揮鎮痛作用 .神經解剖學雜志, 2015, 31(2):131-137.
[8] 程遠, 陳淑萍, 鄭潔萍, 等 . 加巴噴丁對布托啡諾術后鎮痛及鎮靜程度的影響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4(2):144-146.
[9] 曲丕盛, 萬海方, 王振, 等. 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6(27): 2444-2446.
[10] 朱德平, 張亞男, 徐萍蓉. 加巴噴丁、卡馬西平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隨機對照試驗.華西醫學, 2008, 23(4):790-792.
[收稿日期: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