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雁

【摘要】 目的 探究討論七氟醚與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麻醉誘導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困難氣道的效果, 分析其臨床價值。方法 80例麻醉預計困難氣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 40例。觀察組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進行麻醉誘導, 對照組則采用丙泊酚聯合咪達唑倉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插管前后的心率、平均動脈壓、腦電雙頻指數 (BIS)的變化, 并對兩組患者在插管時出現的應激反應和插管的成功率進行統計比較。結果 插管后, 觀察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分別為 (89.2±3.15)次/min、(77.2±3.14)mm Hg(1 mm Hg=0.133 kPa), 對照組分別為 (96.4±3.15)次/min、(88.5±3.24)mm Hg。觀察組插管后心率及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插管前后的BIS分別為(53.7±3.2)、(52.9±2.6);對照組分別為(53.9±2.9)、(62.8±4.3)。觀察組插管后BIS低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 2例患者在插管時出現肢體活動、嗆咳、聲門緊閉和下頜緊張等的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的 8例 (P<0.05)。結論 采用七氟醚、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對保留自主呼吸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均有較為良好的效果, 且在插管過程中應激反應較少, 對于插管也比較簡便,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誘導;自主呼吸;困難氣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132
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短效阿片類藥物, 其優點在于效果強、起效快、無蓄積等, 且能結合腦神經而顯著降低在進行插管時的心血管不良反應以及喉管的應激反應, 其藥效已得到廣泛認可, 已推廣使用[1]。本次研究在于探究討論七氟醚與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麻醉誘導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困難氣道的效果, 分析其臨床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1年 1月~2015年 4月收治的80例麻醉預計困難氣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全部患者在進行麻醉前都根據相關標準進行綜合評判并通過全科討論最終確診為困難氣道。男63例, 女17例, 年齡18~69歲, 平均年齡 (45.3±17.0)歲。引起困難氣道的原因為:43例患者由于頸椎活動度障礙而引發困難氣道, 12例患者由于面部畸形, 18例患者由于張口受限, 其余原因患者為 7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 40例。
1. 2 麻醉方法
1. 2. 1 觀察組 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開通其靜脈通道, 做好插管前的全身麻醉氣管準備, 并為患者連接心電監測裝置, 監測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脈壓, 在進行麻醉誘導之前囑咐患者在麻醉時要注意張嘴、閉眼、深呼吸, 丙泊酚 (1 mg/kg)由靜脈緩慢推注入患者體內,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且無反應后, 對患者進行面罩給氧, 同時給患者吸入七氟醚, 這時壓緊患者的給氧面罩, 在為其保留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抬高患者的下頜, 調節氧流量為 6 L/min, 調節七氟醚揮發罐為 8%, 持續輸氧 3 min后調節七氟醚揮發罐至 3%, 再由靜脈推注緩慢為患者注射瑞芬太尼 (0.5 μg/kg), 時間要持續 1 min以上, 此時要密切關注患者 BIS, 當 BIS下降 55~60時, 可以開始進行氣管插管, 在完成插管后需立即與二氧化碳分壓測定管路連接以判斷導管是否已順利插入氣道內。
1. 2. 2 對照組 患者注射藥物與觀察組不同, 其他操作均一致。患者進行麻醉誘導使用的藥物是丙泊酚 (2 mg/kg)聯合咪達唑倉 (0.1 mg/kg)進行使用。
1. 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插管前后的心率、平均動脈壓、BIS變化, 并對兩組患者在插管時出現的應激反應和插管的成功率進行統計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插管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插管前, 觀察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分別為 (88.3±2.34)次/min、 (76.3±2.56)mm Hg, 對照組分別為 (87.6±2.25)次/min、(75.8±2.18)mm Hg;插管后, 觀察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分別為 (89.2±3.15)次/min、(77.2±3.14)mm Hg, 對照組分別為 (96.4±3.15)次/min、(88.5±3.24)mm Hg。觀察組插管前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對照組插管后心率及平均動脈壓均明顯高于插管前 (P<0.05), 觀察組插管后心率及平均動脈壓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插管前后 BIS比較 觀察組插管前后的BIS分別為(53.7±3.2)、(52.9±2.6);對照組分別為(53.9±2.9)、(62.8±4.3)。觀察組插管前后BI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對照組插管后BIS高于插管前 (P<0.05), 觀察組插管后BIS低于對照組 (P<0.05)。
2. 3 兩組患者插管時的應激反應比較 觀察組 2例患者在插管時出現肢體活動、嗆咳、聲門緊閉和下頜緊張等的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的 8例 (P<0.05)。
2. 4 兩組患者插管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有 26例患者第一次順利完成插管, 12例患者通過≥ 2次插管才完成, 2例插管失敗;對照組有 15例第一次就完成插管, 12例患者通過≥ 2次才完成, 13例插管失敗。觀察組一次插管成功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3 討論
在對存在困難氣道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時, 用藥一定要謹慎細致。如果不根據實際情況而貿然對患者使用肌松藥, 輕則導致患者呼吸抑制, 延長對患者的面罩給氧時間, 嚴重的話可能引起患者的呼吸道急性梗阻從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 3]。為了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循環功能穩定, 具有便于插管的成熟氣道條件, 需通過麻醉操作來使患者失去意識但要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 且在進行麻醉操作時, 要防止患者出現呼吸抑制、反流誤吸和嚴重循環抑制等情況, 并且要盡量減少插管時應激反應的出現。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七氟醚吸入聯合靜脈推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對于麻醉誘導保留自主呼吸困難氣道患者的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在心率、平均動脈壓、BIS均優于對照組(P<0.05);從應激反應的發生情況來看, 觀察組患者在插管時出現肢體活動、嗆咳、聲門緊閉和下頜緊張等情況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有 26例患者第一次順利完成插管, 12例患者通過≥2次插管才完成, 2例插管失敗;對照組有 15例第一次就完成插管, 12例患者通過≥2次才完成, 13例插管失敗。觀察組一次插管成功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綜上所述, 采用七氟醚、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對保留自主呼吸的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具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曉紅, 邵貴騫, 孟麗巍, 等 .七氟醚與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眼科手術喉罩氣道患兒的比較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0, 44(3):246-249.
[2] 王潤 .瑞芬太尼 -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與七氟醚全憑吸入麻醉應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下良性乳腺包塊切除術的比較. 四川醫學, 2011, 32(8):1267-1269.
[3] 呂新 .七氟醚與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術術后麻醉恢復的情況研究 .吉林醫學, 2015, 36(4):712-713.
[收稿日期: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