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異彩紛呈的塔"/>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孫毅華(敦煌研究院,甘肅敦煌 736206)
興立浮圖
——敦煌石窟中異彩紛呈的塔
孫毅華
(敦煌研究院,甘肅敦煌 736206)
[摘要]佛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興起的一種古建筑類型,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最顯著、最有特色的一種古建筑類型。佛塔在我國古建筑遺存中保存最多,樣式、建筑材料等也呈現多種多樣變化。在敦煌壁畫里可以看到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建塔材料也多種多樣的佛塔。作為佛塔的重要標志——塔剎,則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生變化,由早期完全遵守佛教教義的三寶珠塔剎頂到具有中國華表木的轉變,都表明佛塔的演變過程,再如佛塔上懸掛的幡,由塔剎上懸幡,演變到在寺院里另立幡桿懸幡,再回到塔剎上懸幡的過程,就是佛教在演變中通過不同民族,不同傳播路徑,反映了一定時代、地域和民族的特征。一些有著特殊意義的佛塔,盡管數量很少,卻代表了當時從印度到西域(新疆)再到敦煌的傳播過程,現在在這些區域里都還有蹤跡可尋。到了敦煌,就在壁畫里找尋,更有一些佛塔的蹤跡,又從敦煌傳入中原,延續的時代也更加久遠。
[關鍵詞]敦煌壁畫;佛塔;塔剎;窣堵坡;覆缽
在中國古代的各種建筑類型中,塔的起源較晚,早期文字中沒有“塔”這個字,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后,根據梵文的音譯才造了“塔”字。塔的最初形式是埋葬佛骨(舍利)的墳冢,源自古印度的窣堵坡(一種半球形又稱覆缽形的墳冢建筑)。印度的窣堵坡是禮佛的重要象征,常被建造在寺院中間,受到佛教徒的禮拜。佛教傳入中國后,按佛經說建塔可以得大福報,因此從印度經中亞到我國新疆,在古代被泛稱為西域的地方都曾建有很多窣堵坡。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修廟建塔成為建筑活動的一個潮流。敦煌壁畫中的塔,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建塔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以磚石和木材為主,磚石塔以覆缽形的窣堵坡為主。木材建造的塔以漢地傳統的殿屋或重樓建筑為主,在這些殿屋或重樓頂上加上塔的重要標志——塔剎,就滿足了佛教的需要。還有以磚石和木材結合建成的塔,這類塔融合中西,造型更加靈活。
磚石塔從一開始出現不只是簡單的模仿,有些塔接近印度窣堵坡的原形,但很多塔都力圖突破窣堵坡的形制,融入漢地本土的民族特征,如北周第301窟一座窣堵坡(圖1),較多地保持了傳播路途中的中亞形式。鐘形的塔身,下有兩重臺基,正面有階道,塔身正面開火焰形龕,平頭上是扁平的覆缽,上置七重相輪及火焰寶珠。塔剎比例高大,此類塔形,多見于中亞各地。
隋代也有同樣的窣堵坡,同時還有變形的窣堵坡,變形的是塔剎,高聳的剎桿上沒有相輪,剎頂的火焰寶珠下是一十字相交的華表木,華表下起四鏈系于塔剎平頭四角,鏈和華表上懸掛鐸鈴。唐代以后,窣堵坡的形式更是變化萬千,塔身的覆缽形式有方有圓,而方形窣堵坡本身就是一種改變。圓形覆缽更有圓肚形、喇叭口形等等。五代第61窟還出現重樓形的磚石塔,在塔頂上部成窣堵坡形式。

圖1 窣堵坡塔 莫高窟第301窟北周
木材建造的單層塔以盛唐第23窟的多寶塔和第148窟的舍利塔為代表,塔下部是一座三開間的小殿屋,四角攢尖的屋頂上建塔剎的平頭,上起相輪、寶蓋、火珠等,寶蓋下垂四鏈,懸掛鐸鈴。畫中一單層木塔,須彌座的臺基上有兩重欄桿,形成穩定華麗的塔座,平坐上建三開間小殿,當心間敞開,兩次間有直棱窗。四角攢尖的塔頂上有高大的塔剎,寶蓋下用四鏈系于四角,鏈上懸金鈴(圖2)。從盛唐起這種木塔在壁畫上所見甚多。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青銅塔造型,與此塔非常相似,說明此式塔形曾廣泛流行。

圖2 單層多寶塔 莫高窟第23窟盛唐
由于當時的建塔風氣,還影響到其他建筑上,如第217窟的鐘臺和第123窟的二層閣頂上就裝飾成塔剎形式,因唐代塔剎造型華麗,有很強的裝飾效果,以后各朝代也頻頻出現在其他建筑類型上。木材建造的重樓形塔自初唐出現,一直延續到宋代,五代第61窟五臺山圖中就有多種形式的重樓形塔。敦煌石窟中最高的重樓塔應該是榆林窟第33窟宋代的七層寶塔(圖3)?!捌摺痹诜鸾汤锸且粋€吉祥數字,故有“佛行七步”、“七步生蓮”、“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說。但在壁畫中繪制的卻是中國傳統的重樓式的七重寶塔,造型特殊。寶塔從一至六層都是三開間方形木結構殿堂形式,面寬層層遞減,愈上愈小,第七層則是一座窣堵坡形式。
中唐,敦煌受吐蕃影響,單層木塔出現模仿磚石塔的覆缽形式,并影響以后各代,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唐第361窟佛寺中間的二層重樓大殿,殿身兩層柱子都在上部彎曲呈覆缽狀的一座殿塔形式。五代、宋時期,有很多這類型的塔,其中五代第454窟西坡的塔就是中唐覆缽形木塔的延續(圖4),同時也是莫高窟壁畫中最大的塔。

圖3 七重塔 榆林窟第33窟五代

圖4 華麗的木構多寶塔 莫高窟第454窟宋代
多寶塔為三開間單層木構塔,塔內有釋迦與多寶佛并坐,塔形與唐代所見單層塔相似,唯檐柱在由額以上向內彎曲。柱頭承接闌額,之上再是斗拱。檐端飛頭上畫帳形仰陽版式的鑲板木格作為塔檐。頂上有重層須彌座,上接七重相輪、傘蓋、仰月、寶珠組成塔剎,傘蓋下有四鏈懸金鐸系于四角。塔身的木構件上全部經過彩畫。檐頂的仰陽版用瀝粉堆金的紋飾,形成繁復的裝飾風格,有吐蕃建筑遺風。
由磚石與木材結合建造的塔,最早有北魏第254窟三重樓塔,以后有西魏的金剛寶座塔,直到五代榆林窟第36窟天王手中的塔,它們都融合了中西建筑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敦煌壁畫中塔的形象。畫在毗沙門天王手中的塔,在美麗的蓮花中間有一小覆缽,圓形攢尖的大屋頂好像一頂大草帽蓋在覆缽上,屋頂中間是相輪塔剎,頂端有傘蓋與寶珠,兩邊懸掛鏈與鐸。整體造型好似一個精巧的工藝品(圖5)。

圖5 大屋頂窣堵坡 榆林窟第36窟宋代
壁畫中出現塔的形象自北魏開始,以后從沒間斷。但早期從北魏到北周的塔剎上大都留有西域佛塔塔剎印記,主要有塔剎上懸幡,剎頂為三寶珠形式。這些形式在佛教傳播途中經過的巴基斯坦有“三寶禮拜”造像石,在古道罽賓道上有公元5、6世紀摩崖刻畫的懸幡塔的形象,直到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三寶與懸幡塔剎形象,再到敦煌壁畫中早期塔剎,不難看出這種形式的傳播路徑。
這種塔剎的特殊意義主要有:一是塔剎上懸幡。第257窟的兩塔均懸掛一對長幡,但在西域的覆缽塔身上都添加了中原建筑大屋頂的元素。懸幡是為了祈福。敦煌文獻記載過一人在塔上懸長幡而得大福報的故事,說明塔上懸幡最早源于印度、犍陀羅地方,新疆也沿襲了此種習俗。莫高窟早期北魏到北周100多年間的壁畫上也在窣堵坡上懸掛長幡。《魏書·釋老志》記:“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笨赡苣菚r敦煌地域的塔上就有懸幡的習俗,所以才在壁畫中得以表現。在第257窟“沙彌守戒”故事里的舍利塔,形式是在漢式小殿屋頂上伸出一座窣堵坡。塔為磚石結構,下有須彌座塔基,中間是一間小殿屋式的塔身,屋面有瓦垅,檐口平直,至翼角處卷起如彎勾,正脊兩端是彎勾狀的鴟尾。塔剎頂左右懸掛大幡,長可及地(圖6),據佛經上說懸幡可以得大福報。
二是關于剎頂的處理。北魏時期的第254、257窟的塔剎上均有三寶珠形式。其中第254窟南壁“薩埵飼虎本生”故事中的三層重樓式塔,是薩埵王子的舍利塔。塔基為三層臺階形,塔身平面呈四方形,立面層層收小,四面開門。三重塔的剎頂用三個菱形表示成三叉形狀,每一個向上的菱形尖上有一個寶珠,形成三叉上附三寶珠的形式(圖7)。第257窟的兩座塔上,由于壁畫變色和剝蝕嚴重,塔剎細部已難于辨別清楚,但剎頂仍可看出是由三寶珠組成。塔剎頂部的三寶珠,表示佛教的“佛”、“法”、“僧”三寶,是北魏壁畫中佛塔的特征。

圖6 單層磚石塔莫高窟第257窟北魏

圖7 樓閣式三層塔莫高窟第254窟北魏
佛經說“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是為三寶。塔上的三環、三珠或三輪,都是用形象表示三寶的意義。禮敬三寶,就要右繞佛塔,這種宗教儀軌起源很早,在現在的考古資料中可見印度巴爾胡特塔(約公元前150年至前100年)和山奇大塔(約公元前2世紀)上的禮拜浮雕圖象有塔、菩提樹、佛座、法輪、佛足跡和三寶標。隨著佛教的發展和傳播,在塔剎上置三寶,與塔共同組成禮拜對象,使塔成為寺院中的主體建筑。這是早期寺院的特征之一。
華表的起源很早,傳說遠古時期的堯和舜在路口或大道旁樹立木柱,讓百姓把治國的意見寫在柱子上,因此又稱為“桓表”、“謗木”。到漢代時,華表已失去原有的意義,成為一種標志。華表最后發展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如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在傳入過程中,有完全西域形式的塔,有在中國的高樓頂上裝飾佛教標志的塔剎,成為高樓式的佛塔,更有在傳統的殿闕建筑中起方形塔柱“恒出屋外”,成為殿闕式塔。發展到隋代,塔上懸掛的大幡沒有了,卻將在漢代已轉變了性質和意義的華表裝飾在西域的窣堵坡塔剎頂上,且在十字交木端頭上懸金鐸,將外來的建筑形式上加上傳統的建筑符號。這種形式只見于隋代第419、302窟中。
第302窟密檐塔有較大的方形塔身,所見的兩面均有圓券門,上有寬大的一層出檐,之上有三層密檐層層相接。塔剎上有三重相輪,相輪之上是十字形的華表木,十字端頭懸掛鐸鈴,以寶珠作結(圖8)。

圖8 密檐塔莫高窟第302窟隋代
第419窟有兩座塔的塔剎是在覆缽上立剎桿,沒有相輪。剎頂有火焰寶珠,剎桿上有四鏈系于四角,鏈上分段懸掛鐸鈴。剎頂的火焰寶珠下,是一個十字剎表,懸掛四鐸(圖9)。

圖9 窣堵坡莫高窟第419窟隋代
隋代壁畫中的這類塔剎形象,只有一根獨立的剎桿,其上沒有相輪,剎桿頂端是十字相交的華表木,華表木下有四鏈掛鐸系于四角,整個剎桿唯有頂上的火焰寶珠仍是佛教的標志。隋以后這種形式再沒有出現,而剎頂上系于四角的四鏈掛鐸形式,則是唐代以后常見的表現方式。隋代不僅將塔剎上裝飾華表木,在第433窟的藥師經變中畫中,于佛兩側供有九層燈輪,燈輪中間豎立高高的木柱,柱子上部也用十字交叉的華表木,使整座燈輪形狀猶如覆缽塔的形式,中間高聳的木柱和十字華表木與第419窟覆缽塔上的塔剎相似。
莫高窟早期壁畫中最大的佛塔是北周第428窟的一座大塔(圖10),建筑史學家們均稱此塔為金剛寶座塔。近年,有學者考證,此塔應該稱為“五分法身塔”,按照佛教的解釋,所謂“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及解脫見知五身,五塔即是五身的象征。

圖10 金剛寶座塔莫高窟第428窟北周
第428窟的五塔組合,其建塔材料應該是磚木結合修建的,這里雖然是壁畫,但描繪得很具體。正中一座四層大塔,置于重層方臺基上,第二層臺基用小方塊色彩表示為磚砌。塔身下兩層較低,第一層正中設圓券門,第二層上下均有突出塔體的平板式檐板,兩檐之間有四個金剛力士,實際上這兩層也應屬于塔的基座,這樣塔基就成為四層。第三、四層才應是塔身。第三層在磚石塔身前,有三間四柱承托的木檐,四柱上有斗拱,下部有欄桿圍繞。塔身正中有大于當心間的圓券門,門內繪摩耶夫人誕生釋迦的場面。第四層的塔身形式與第三層相似,只是柱子斗拱之上有平板式的出檐,出檐之上是縱向類似三角桁架的人字拱結構,再上有直坡形的屋頂,屋面有瓦垅。在四柱之間有一佛二脅侍菩薩的布局,表示釋迦的禪定形象。
塔剎在第四層的木檐正中有一金翅鳥,鳥兩側為受花,上有較偏平且飾以蓮瓣的覆缽。覆缽上有高聳巨大的塔剎,上有七重相輪,頂端是仰月寶珠。仰月兩側分懸四幅巨大的長幡。以上是大塔組成的各部分。四小塔分置在大塔四角,是四個形狀相同的三層重樓式小塔,方形基座上三層較瘦狹的磚石塔身,塔身兩側有檐柱兩根,上有斗拱。一、二層上均有挑出的平板式塔檐。二、三層柱下部有欄桿,中間有壁帶。塔頂上作受花覆缽,上有八九重不等的相輪塔剎,剎端有雙重仰月,仰月間作三寶珠以示禮敬三寶。整組塔兩側有四大天王守護,天空中飛天翱翔,祥云繚繞,天花亂墜,充分表現出莊重的宗教氣氛。
這種由五塔組成的塔形,早已被人們認同,通稱為金剛寶座塔。據傳古印度摩揭陀國佛陀迦耶菩提樹下是釋迦牟尼成道時的坐處,稱為金剛座,喻其堅不可摧、巋然不動之意,后人在其附近佛陀迦耶建大塔,由五塔組成?,F新疆交河故城遺址內一座土塔亦是五塔布局。此外,敦煌石窟在五代、西夏壁畫亦有五塔的組合形式。中國現存五塔組合形式的塔,共有10多座,多為明清時受密宗影響所建,有北京西郊明代建的真覺寺塔、呼和浩特五塔召金剛寶座塔等。第428窟壁畫所畫的五塔組合的金剛寶座塔,是早期的形象資料。
早期壁畫中的中心塔柱窟就是一種佛寺與塔結合的塔廟式石窟形制。云崗石窟有很好的開鑿條件,所以在石窟內開鑿塔廟形石窟時,可以將窟室中的塔雕刻的很精細,而敦煌石窟開鑿的崖壁不可能將中心塔柱窟的中心柱雕刻成精細的塔,只能粗略開鑿成方形石柱。在地面建筑的佛寺中,有西域式的中心塔柱式的塔廟佛寺,如新疆交河古城的一些佛寺里保存下來的中間方柱,就是佛寺中的塔柱,上部伸出屋頂,作成覆缽形的塔頂和高大的塔剎。除了西域式的塔廟佛寺,漢地也可能有在室內建塔的佛寺,才能影響到石窟壁畫中,如第419窟窟頂的本生故事畫中就出現一座塔廟形的佛寺,而且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的塔廟形佛寺(圖11)。

圖11 塔廟莫高窟第419窟隋代
這座塔廟形佛寺表現了塔在寺廟中的位置,形式基本保持了印度與中亞的塔廟形制。塔是建在一座三間的大殿內,大殿屋檐下的闌額上懸掛四條長幡,檐口邊還懸掛著四個鈴鐸,明確表示為一座佛教寺院建筑。佛殿內有窣堵坡一座,鐘形的覆缽塔身前有圓券形的門,門上有尖拱券門楣,塔身上部圍繞一周蓮瓣,塔頂置疊澀而出的平頭,平頭中間扁平的覆缽上有剎桿一根,沒有相輪,只在頂端交叉有十字形的華表木,每一華表木頂端懸鐸鈴一個。塔的形式大部分保持了中亞形式,而塔剎頂端使用的華表木融入中國古老的傳統形式。
與印度和中亞所不同的是,窣堵坡建在具有中國傳統形式的殿堂建筑內,按印度石窟的形制,供禮拜用的建筑空間中有塔,稱為支提(Chaitya),意譯稱塔堂或塔廟。中亞考古發掘的寺院遺址,也在室中建塔,直到現在,青海湟中縣塔兒寺的大金瓦殿內,仍供奉的是一座大窣堵坡,據說是埋藏明代喇嘛教的大師宗喀巴胞衣的舍利塔,可見這種宗教傳統源遠流長。雖然壁畫中僅此一座佛寺與塔緊密結合的塔廟形式,但它卻詮釋了塔廟組合形式的中國化進程。在印度,塔象征著佛的涅槃,是佛教的圣物。傳到中國后,塔往往建在山川形勝之地,和固有的風水觀念相結合,雖然它是佛教建筑,但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
莫高窟第76窟是開鑿于唐代的一座大型中心佛壇窟,后歷經宋、元、清等朝代重修,現在保存在主室的壁畫大多為宋代所重繪。其中在東壁甬道兩側繪有八座塔,分別講述的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中發生重大事件的八處地方所建的寶塔,稱為“八大寶塔”?,F在八塔僅存半數,而保存的四座塔的形式完全相同:塔下有須彌座,座下有覆蓮,束腰部分的壸門里繪火焰寶珠,上、下枋的表面均作方形紋飾(圖12)。
塔身正中有三葉形龕,龕側有束蓮龕柱,柱上有櫨斗。塔身兩側豎矩形的壁面上繪一匹臥著的白象,身上是站立的大角山羊馱著一菩薩。所畫的山羊及白象形象生動,但其宗教的含義至今還不明白。塔身上有磚石疊砌成三角錐體的相輪塔剎,比例很大,下層相輪大于塔身,塔頂有寶蓋及寶珠,寶蓋兩側各懸一長幡。塔前的榜題上畫一法輪,榜題兩側各畫一鹿,表示釋迦牟尼在鹿野苑說法、初轉法輪的情形。
這一比較特殊的塔形,在敦煌石窟中再沒有第二例,但不知敦煌以外有無相類似的實例,它的形式似受印度教天祠建筑的影響。印度教又稱婆羅門教,他們的廟宇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天祠”。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有多處關于天祠的記載,如印度教圣城瓦拉納西有“天祠百余所,外道萬余人”等等。印度教的廟宇用石材建造,方形的建筑下有臺基,上由方錐形的密檐式屋頂演化成塔形。根據印度教的這些特點,我們把這座塔稱作印度式塔。

圖12 磚石塔莫高窟第76窟宋代
這里的印度式塔被用在佛教寓意中,其中最明顯的佛教標志在塔剎頂上,密檐式的塔頂上出一大露盤,邊沿有火焰寶珠,正中的三角錐體上以寶珠作結。在露盤邊沿的火焰寶珠下飄舞著兩條長幡。塔上懸幡的形式從北周經隋唐、五代到宋代400多年的壁畫中,塔上普遍不懸幡而只懸鐸。
第76窟特殊的塔形和又重新出現懸幡的形式,可能由于自中唐吐蕃統治敦煌以后,受吐蕃信仰密教的影響,敦煌壁畫中密教內容增多。密教是印度佛教和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婆羅門教的變種)相結合的產物,中唐所處的8世紀正是印度佛教密宗興起之時,因而到宋代重繪時,壁畫中有很多密教內容,這座塔正是受密教影響,出現了印度式的塔。而如今在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供奉的喇嘛塔上仍然披掛了無數的幡,可見同是佛教信仰,但某些習俗也反映了一定時代、地域和民族的特征。
(本文圖片選自孫儒僴、孫毅華:《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畫卷》,香港商務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圖分類號]K87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4-0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