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渭源縣文化館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淑華(渭源縣文化館,甘肅渭源748200)
文化館公共文化建設初探
——以渭源縣文化館為例
李淑華
(渭源縣文化館,甘肅渭源748200)
[摘要]本文以渭源縣文化館為例,探析了貧困縣文化館如何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克服不利因素,動員民間文藝力量,大力進行公共文化建設,從而滿足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的。
[關鍵詞]渭源縣文化館;民間文藝力量;公共文化建設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高漲。作為農村群眾文化工作龍頭的縣文化館,承擔著指導全縣文藝演出、送文化下鄉、指導基層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和全縣書畫展覽交流的任務。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地處西北內陸腹地的渭源縣,雖屬國家級貧困縣,但隨著扶貧脫困步伐的加快,城鄉群眾的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滿足群眾日益高漲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文化獲得感和歸屬感,成為擺在縣文化館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場館面積不足,設施簡陋
文化館現用大樓面積約1900平方米,勉強接近國家三級文化館建筑面積。但辦公場所被文廣局局機關和博物館占用,目前文化館實際使用面積不到總面積的40%,各類輔導、培訓場所嚴重不足;演藝廳、電子閱覽室、共享工程、資料室、檔案室、錄音棚、攝像廳等場所基本沒有。由于場館面積狹小,一些免費開放項目無法開展,嚴重影響著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數量和質量。
(二)人員結構單一,編制太少
近十年來,文化館在崗人員11人(2人超編),專業技術崗位人員8人,其中美術專干6人、文學專干1人、會計1人,無音樂、舞蹈、攝影等專業人員。文化館工作專業性比較強,涉及藝術門類多,人員結構的單一嚴重影響著整體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2015年縣美術館成立,從文化館調過去4名美術專干和相關編制,單位剩下7人(2人超編),文化館面臨的任務和工作壓力更大了。
(三)經費困難
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仍然不足,免費開放經費不能足額撥付到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下鄉調查研究輔導培訓、舉辦各種展覽、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經費不足,沒有保障。
(一)摸清全縣文藝人才家底,與各協會聯手舉辦群眾文化活動
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文藝人才是關鍵。可文化館業務人員少,面對此種情況,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分頭行動,深入機關單位、學校、企業、鄉村,對全縣的文化能人、民間文化社團進行摸底,按文學人才、音樂舞蹈人才、美術人才、曲藝人才分門別類造冊登記,將個人特長、聯系方式記錄在案。同時,和其中的文化骨干交朋友,與他們建立起廣泛聯系。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也根據個人藝術專長加入到各協會中,積極參與協會活動。
另外,文化館牽頭,召集渭源縣民間文藝團體召開全縣文藝座談會,邀請各協會會長及文藝骨干共同商討全縣文化活動的開展。近五年來,文化館組織發動全縣文藝力量,與各協會聯合組織開展了很多群眾文化活動,形成了不少特色鮮明的品牌文化活動,如“興渭杯”秦腔業余選手大賽、“未來之星”青少年才藝大賽、“全民消夏”廣場舞大賽,以及每逢重大節假日期間舉辦的各種書畫展覽。這些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傳播了先進文化,弘揚了社會主義價值觀,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滿足了有一技之長的文藝人才展示才藝、學習才藝、提升個人藝術造詣的訴求,吸引了一大批愛好文藝的群眾加入到文藝隊伍中來。
(二)積極開展文化藝術培訓交流,加強文化隊伍建設
當前,讓孩子從小接受藝術教育培訓成為許多家長的共識。為了滿足孩子和家長的這一需求,文化館加大免費開放力度,大力開展文化藝術培訓。文化館拿出一部分免費開放經費聘請了一些門類的藝術老師,在暑假期間舉辦舞蹈、書法、美術、泥塑等免費培訓班,培養藝術新人,滿足了群眾需求,為縣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成人藝術培訓則采用短期培訓方式,邀請省內外書畫名家來館開展書畫交流和藝術講座、舉辦短期培訓班。近年來,先后邀請了程大利、岳黔山、金長虹、田向農等十幾位書畫名家對全縣的書畫愛好者進行了培訓,受訓人員達到2萬多人次。培訓班上,不僅能聆聽到書畫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講座,還能一對一地請方家評點作品,切磋技藝。一次次的名家講座及書畫展使受訓人員開闊了藝術視野,汲取了寶貴經驗,發現了自身不足,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水平。
(三)組織文藝骨干、文藝社團,大力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
縣文化館面對的服務對象是全縣33萬廣大群眾。每逢各鄉鎮在春節、山會、廟會、元宵等民間活動相對集中的時段,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有重點地組織文廣、科協、衛生、體育等部門有效依托“千臺大戲送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文化惠民活動,文化館籌措經費,邀請縣書畫名家,歌舞名家、花兒歌手,以及老年舞協,在鄉鎮文化站和一些“鄉村舞臺”文化活動點開展書畫獻藝、文藝展演等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活躍了城鄉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村鎮精神文明建設,也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活力。
(四)想法設法,全力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渭源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保護全縣范圍內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群眾的強烈愿望。但這項工程長期而艱巨,僅靠文化館是無法完成的。尤其是省、市級項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申報工作常常是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專業性強,對專業人員的要求更高。而文化館業務人員少,業務門類單一。因此,文化館想方設法籌措經費邀請縣里文學、民俗、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優秀人才,成立了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小組,從非遺項目調查、項目論證、文本寫作,乃至視頻制作,發揮各自專長,協同完成。省級非遺項目申報對視頻的拍攝和制作要求很高,而縣上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因此文化館出資邀請省電視臺有關專家來拍攝制作。渭源縣的非遺項目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目前已列入省、市、縣級非遺名錄的共有98項。2012年,“麻家集高石崖花兒會”、“渭源皮影戲”、“羌蕃鼓舞”、“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成功入選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市級非遺名錄的有30項,縣級非遺名錄的有64項。全縣被命名為省、市、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53人,其中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人。
文化館還十分重視非遺項目及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保護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現有民間節會,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如春節期間的羌蕃鼓舞表演和渭源皮影戲演出,農歷四月初八的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和首陽山山會活動,農歷五月二十五日會川本廟廟會和儺舞表演活動,農歷六月初六舉辦的麻家集高石崖花兒歌手大獎賽等活動。二是設法提高非遺項目傳承人的保護傳承積極性。盡管經費困難,文化館還是采取重點保護的方式,籌措少許資金對部分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慰問和生活補助,并積極為他們爭取補助經費,組織傳承人赴定西、岷縣等地參加了市文廣局舉辦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學習培訓班,提高了他們的傳承能力。
為了充分展示非遺保護成果,文化館召集全縣文藝人才整理出版了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渭源民間故事》、《渭源小曲》和《渭源花兒》,編輯整理了《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查表》、《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圖片集》和《渭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圖》等。通過購買和租借方式,征集到渭源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物近300件,布置裝飾了渭源縣民俗文化展室,展出珍貴實物百余件,展館長期為觀眾免費開放,現已接待觀眾5萬多人。
(五)館企合作,打造文化精品,弘揚地方優秀文化
為繁榮文藝創作,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切實貫徹建設渭源文化大縣的戰略,文化館聯合本地文化企業渭河源演藝公司,積極挖掘渭源本土文化資源,創排了以東漢醫生封衡為主人公的新編秦腔歷史劇《渭水醫魂》。文化館策劃申請劇目創拍經費及與省市縣相關部門的銜接工作。在劇本寫作、導演邀請、劇目排練方面,邀請省上有關專家召開研討會,文化館全力協助渭河源演藝公司開展工作。該劇作為“甘肅省推進戲劇大省建設優秀劇目展演”活動的優秀劇目之一在人民劇院演出,在渭源、蘭州、天水、武都、臨夏等市州縣演出了40余場,反響熱烈。在甘肅省推進戲劇大省建設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得了三個三等獎。
如今,借助于各個文化社團、文化骨干、文化企業,全縣的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全縣的文藝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每逢節假日,就有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及書畫、攝影展覽。有群眾聚集的地方,就有民間文藝團隊和民間藝術家進行文藝表演。在文化館的倡導下,在文藝骨干的帶動下,縣上的文藝愛好者又自發組織起30多支演出隊,其中老年歌舞團、北苑藝術團、大公園廣場舞團、青少年現代舞團、老年秦腔自樂班、汪蓮蓮花兒藝術團這六支隊伍常年活躍在城市鄉村的文藝舞臺上。民間文藝團體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渭源縣5個協會首批會員106人,現已達到282人;省級會員由23人發展到60多人,在市省級展覽和比賽中,捷報頻傳,年年都有渭源文藝團隊和個人獲得獎勵的活動、作品。
渭源縣文化館克服不利因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民間文藝力量相結合,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形成了文化館策劃組織、藝術家施展才藝,互相融入、共謀發展的格局。開門辦館,借助民間文藝力量,既繁榮了群眾文化,又促進了經濟發展。文化館真正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的紐帶和龍頭,成為發展農村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織者、輔導者和帶動者。不久的將來,隨著新建的渭源縣綜合文化場館投入使用,以及相關設施的配套完善,政府如能在人員配備和機構編制上解決有關問題,相信公共文化建設會再上新臺階。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4-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