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芳(西北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中亞東干族文化適應問題初探
厲芳
(西北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東干族文化變遷是與所在的移民國家長期直接接觸后進行的文化選擇。東干群體在移民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將中亞的主流物質文化環境與東干人傳統文化特征相結合,在物質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找到適合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同時,通過分析中亞東干族跨國民族的形成過程及其主流文化適應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實踐,來說明東干族如何對待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問題,從而在國家意識的基礎上發展同東干族族的文化聯系,為民族文化發展及國家間經濟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關鍵詞]東干族;文化變遷;文化適應
東干族是我國絲綢之路上的友好伙伴。早期的東干移民,面對陌生的文化體系,在本身固有的文化和新環境的主流文化間找到了平衡點。在物質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做出適應性的選擇,與中亞各族文化多元并存、和諧發展。
(一)服飾文化的適應
服飾變化最顯著。東干男子放棄滿清右衽長袍或坎肩,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剃光頭發,戴上了中亞各族的冬皮帽和西式帽子,代替以當地諸突厥民族的緊身外衣、無袖外衣和長袍,穿上了韃靼人的坎肩、烏茲別克人的長衫、俄羅斯人的皮靴、哈薩克人和吉爾吉斯人的皮衣。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干族婦女已經普遍穿吉爾吉斯式的連衣裙。東干人對周圍的服飾文化所采用的是開放而又保守的策略: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縮小與其他民族的差異,拉近與其他民族的距離,又對服飾文化加工改造,以適合自己的民族特征和審美情趣。
(二)居住格局與建筑文化的適應
在新環境中,他們逐漸學會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如房蓋鐵、膠合板和玻璃等,學會細木工、油漆工藝,“東干移民開始漸漸改變了住宅的民族類型,并接受了較好的當地房屋類型。在托克馬克、比什凱克、威爾內地區,東干市民建筑帶蘆葦、木料及鐵屋頂的俄羅斯類型的兩面斜坡的房屋”。①住宅建筑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集體農莊運動時期,在東干人密集的地區基本上實現了標準化的住宅建筑設計?!坝捎谌狈嫌玫牟牧匣蚴墚數剜徑募獱柤谷?、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和俄羅斯人的影響而不得不逐漸摒棄?!雹?0世紀60年代,在楚河河谷、伊塞克湖凹地及塔拉斯河谷,大多數東干人選擇帶涼臺、供暖的單套住房,屋頂是兩邊斜坡,由混凝土板和鐵皮制成。從外表上很難區分東干人和相鄰其他民族的房屋。另外,東干人受中亞突厥語族穆斯林的影響,在家中都鋪有地毯,在墻上也掛著色彩艷麗的地毯。
(一)政治體制的適應
隨著東干人與周圍社會環境的接觸越來越多,意識到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其完成生存適應之后,民族心理無形中也在發生變化。在不斷構建民族認同的基礎上,獲得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愿望也開始增強,想以主人翁的身份被認可。1916年,中亞大起義爆發,東干人同中亞各族人民一道,參與到轟轟烈烈的起義當中。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時期,許多東干人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影響下,參與了推翻沙皇的斗爭,并為維護蘇維埃政權做出努力。十月革命勝利后,為響應蘇維埃政權號召,鞏固蘇維埃政權,東干人紛紛組建騎兵團。東干人這種政治上的參與也使其從難民身份轉換成保家衛國的功臣。1924年民族識別后,東干人的身份徹底實現轉變,他們正式成為所在國家的一分子。東干人在政治上獲得主流文化認同的愿望更加迫切,換句話說,東干人需要找到在中亞的政治歸屬感。在此后,東干人又經歷了蘇聯衛國戰爭,很多東干群眾自發入伍,聯合起來反抗法西斯,為捍衛自己國家的主權流血犧牲,涌現了諸如蘇曼子·王阿訇似的英雄。
(二)經濟體制的適應
初到七河省的幾千東干人構成了自己的社會圈子。他們基本上以同一原籍聚于一處的原則居住,形成若干個陜西村、甘肅村。俄國政府也是以東干人聚居鄉莊為單元安置他們。政府將土地整塊地分配給各東干鄉莊,即土地屬于全體東干村民所有,大家共同利用水源,集體擁有村社的草場、林場,除了按戶分配宅園外,每戶還可得到一定數量的可耕地,即份地。這咱體制一改他們在滿清封建統治下的地主私人土地占有制與無地農民佃租制。
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后,東干人已經適應的經濟模式又被推翻,這對東干的小商品經濟是一種重創,私人的店鋪、作坊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規?;⒑献骰洜I?!斑@種經營模式,打破了東干人傳統的私營模式,聯合生產擴大了生存規模,促進了技術革新。許多東干農莊因此成為強大的再生產技術基地,伏龍芝、克孜爾·沙爾克、得勝等東干農莊在當地都是有名的‘百萬盧布以上收入的農莊’??俗螤枴ど碃柨宿r莊因其在生產中優秀的表現,農莊中多人還獲得了‘蘇聯勞動者勛章’。”③這一時期的東干人,為蘇維埃經濟做出卓越貢獻,得到了主流文化認可和熱烈贊譽,這種主流文化態度也提升了東干人的國家歸屬感。
(一)語言的適應
“語言的存在不僅是外人所施加的,也依賴于語言使用者的選擇和處理?!雹苤衼問|干人在踏入中亞土地的那一刻,就開始面臨語言文化的適應。
十月革命之后,在蘇聯政府自由平等的文化政策之下,其語言的適應開始朝整合的方向發展。在主流文化語言政策的向導下,東干人的語言文字先后經歷了三次改革。東干人積極主動接受蘇聯政府的俄語教學,并逐漸把俄語作為與周圍民族交際的主要語言工具,到蘇聯解體之前,東干人已經掌握了俄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等多種語言。東干人根據交流的不同需要,選擇使用不同的語言。另外,東干人還開始運用俄語進行書面文學的創作,其傳統民族語言也因為社會生活的需要,不斷受到周圍語言的影響而發生變遷。
(二)習俗禮儀的適應
婚俗方面,“東干族婚禮程序至今較為完整地保持著中國傳統做法,但也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如婚禮當天的載歌載舞(多民族語言歌曲)、新人攜親朋好友去廣場或公園游玩、婚禮的晚宴或舞會”。生活習慣方面,他們也不再以中國的尺、寸等作計量單位,而是開始使用阿爾申(俄尺)、塔哈兒(突厥語,日袋)等借用語;其中百、千、萬等中國常用的數量詞,也開始像俄羅斯人一樣稱為百、千、十千等。游戲活動方面,加進了游牧民族特色的賽馬、叼羊等。禮儀方面,東干人的見面禮也已經像當地習慣一樣,手捂胸前鞠躬行禮,而后再以俄羅斯人的方式互相擁抱。這些文化習俗的適應,已經深深影響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宗教信仰的適應
十月革命之后,中亞地區實行宗教自由政策,規定公民信仰自由,教會和國家分離,學校和教會分離,同時規定國家不得干涉宗教組織內部的事務等。這一時期,東干人的宗教事業發展良好,并對東干的整個社會都起到了良好的規范和教育作用?!昂髞硎軜O左勢力的影響,蘇聯開始限制宗教活動,大批宗教組織被取締,宗教場所被封閉,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壓制?!雹葑鳛槊褡鍌鹘y文化的部分,其得以沿續發展與宗教教育有著密切關系。蘇聯解體后,由于中亞各國開始推行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又開始在東干人的文化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東干人開始重建清真寺,其宗教活動也逐漸增多。既具備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又通曉伊斯蘭教學理是新一代東干族宗教界人士的顯著特征。以音樂舞蹈贊念真主的儀式在中國回族中是少數。
(二)教育的適應
東干人的教育系統分為主流文化教育和非主流文化教育兩個方面。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俄語、俄羅斯文學、哈薩克語、哈薩克文學、哈薩克斯坦史等主流文化科目,同時,允許女生進校學習。這種教育的實行,一方面,是他們適應主流文化及社會發展趨勢的結果;另一方而,也影響了他們對主流文化的適應程度。因為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充當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對主流文化的適應能力就越強,整體民族受主流文化教育程度越深,其融入到主流社會中就越快,從而減輕了傳統文化的阻力。
東干族面對陌生的生存環境沒有畏懼,而是主動進行文化適應,在物質文化層面(服飾、居住格局與建筑風格)、制度文化層面(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行為文化層面(語言、習俗)和精神文化層面(宗教信仰、教育)分別進行了選擇性適應。通過改變某些形式來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尋得生存與發展的方向,與中亞其他文化和諧相處,共同促成了中亞多元文化的局面。同時,為我國與中亞地區友好合作交流搭建了橋梁,為我國“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做出貢獻。
[注釋]
①M·Я·蘇三洛著,郝蘇民、高永久譯:《中亞東干人的歷史與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23頁。
②斯維特蘭娜·達耶爾著、馬青譯:《東干人的歷史與現狀——〈亞瑟爾·十娃子——一位蘇聯東干族詩人的生平與創作〉緒論》,《回族研究》,1994年第3期。
③宏:《〈回族〉——文化交流的橋梁》,《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
④阮洪波:《超越“民族建構”與“價值中立”——多元文化主義的語言觀述評》,《甘肅理論學刊》,2009年第1期。
⑤丁宏:《東干人與伊斯蘭教》,《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4-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