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慧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33
淺談廣播電臺輿論監督類節目的多元化運作
楊春慧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130033
隨著廣播電臺的發展,節目逐漸呈現出的多元化,基于此,本文對廣播電臺輿論監督類節目的多元化運作進行研究。
廣播電臺;輿論監督;多元化;運作
新聞媒體最為基本的任務就是輿論監督,輿論監督節目能夠對社會上丑惡現象進行揭露,能夠向社會受眾傳播正義,體現出媒體的內在與真實品質。近年來,與大眾輿論監督相關的欄目越來越多,這些節目能夠對受眾的生活以及社會法制進行監督,為老百姓辦實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將這類節目辦得繪聲繪色,為了受眾提供新的信息傳播平臺,是每一位媒體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1.1廣播電臺媒體發展現狀
據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在2015年我國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在98.6%,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在98%,從數據中表明,電視覆蓋率與廣播節目相比高出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廣播節目的發展與電視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劣勢。近年來在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信息技術的改變,帶動了廣播節目的發展,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廣播節目發展依然存在著危機。“互聯網+”模式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2015年底,移動用戶數量超過了9億,人們通過手機客戶端來實現信息分享,為傳統模式下的媒體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基于廣播電臺的輿論監督類節目發展舉步維艱[1]。
1.2輿論監督類節目內容
輿論監督類節目是政府部門的警示鐘,同時也是百姓代言人,在弘揚正義以及維護受眾權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類節目是傳統媒體在自身優勢基礎上,為了獲取關注度,以及提升節目公信力的重要表現形式。該類節目與社會受眾所接觸的比較廣泛,與新聞當事人直接接觸,反應的都是民間事實,并直接與政府部門工作直接接觸。輿論監督類節目是傳統廣播電臺發展中所不能缺失的,其地位不容小覷。如政府大老虎的落馬等與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離不開。
2.1來自上級媒體的壓力
在地級的輿論監督類節目中,其發展受到多方面機制的阻礙,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上級政府部門以及省級的監督類節目所施加的壓力。政府部門對國家媒體資源有著不同方向的傾斜,無論在人力、技術、財力以及信息渠道方面都具有品牌效應,而省級部門在信息發送上優勢明顯,地級的監督類節目,在這兩個上級中缺乏技術支持以及經濟支持,使得廣播輿論監督節目的多元化發展受到阻礙與制約。輿論監督類節目發展最為重要的就是經濟,但是地級輿論監督類節目的資金不足是事實,與上級媒體相比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2.2來自下級媒體的挑戰
與地級輿論監督類節目相比,區級以及更小些的節目秉持著“船小好調頭”的模式,通過比較小的運行特點以及發展模式,提升收視率,在社會受眾中的親和力比較強,同時能夠達到很好的新聞監督效果,這為地級輿論監督欄目發展帶來嚴重挑戰。于上于下,該類節目的市場資源都在被瓜分,同時在圍追堵截的狀況中難以發展[2]。
2.3來自行業內部的競爭
近年來,傳統媒體發展緩慢,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受眾關注度有所下降。新媒體的出現不僅在輿論監督方面起到較好的效果,還對電視媒體發展帶來阻礙,可以說新媒體是廣播電臺輿論監督類節目發展的攔路虎。以其信息傳播速度高效性,和互動性,輿論監督發展帶來打擊。
3.1與新媒體輿論監督機制相結合
在新媒體中新聞傳播的意義與電視新聞傳播所有不同,隨著媒介技術不斷提升,不同類型的客戶端在新聞傳播中得以應用。廣播電臺輿論監督欄目發展,不能脫離了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而獨立存在,而是需要在結合其他媒體的不同形式,來實現其自身的輿論監督功能。手機是新聞傳播中最為重要媒介之一,手機新聞以及快速性以及間接性,被廣大手機用戶所接受,在新媒體新聞傳播中,人本主義傾向的體現,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新聞傳播以及新聞討論,需要發動社會受眾的力量與智慧,而不是單一的官方新聞平臺進行監督與信息輸出。
廣播電臺輿論監督節目與新媒體運行機制相互結合,為社會受眾提供了言論自由的新聞平臺,任何人對新聞事件的發生,都有抒發觀點的權利。目前在用戶手機中,二者相互結合的新聞傳播客戶端有新浪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等,用戶只要注冊賬號,就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時間進行評論,參與線上互動。廣播電臺輿論監督節目與新媒體運行機制相互結合下的新聞傳播,充分的發揮出了社會受眾的新聞參與力以及新聞傳播力。同時廣播電臺輿論監督節目與新媒體運行機制相互結合形式的出現,將單一方向的新聞傳播方式改變,在提升社會受眾言論自由的基礎上,實現了媒體與大眾的雙向信息傳輸。該種方式雖然充分體現出了人本主義,但是需要提升言論自由在新聞傳播中的法律約束力度。
3.2欄目內容精細化處理
欄目內容的精細化是廣播電臺輿論監督類節目發展中的關鍵,節目的關鍵是其內容。內容實現精細化,選題是關鍵,如果選題與人們生活距離比較遠,將會降低關注度。在實際選題環節中,首先需要具有清晰的思路,采訪環節需要層層深入,并對新聞事實的剖析要深刻。把輿論工作做好之后,才能夠實現節目內容拓展,實現多元化發展。
3.3欄目形式精細化處理
廣播電臺輿論監督類節目發展,實現其形式的多元化,一方面是從其內容上進行分析,將其內容進行精細化管理;另一方面是對其形式進行精細化處理。形式是節目發展的外衣,沒有優秀形式的節目難以吸引受眾。因此需要對節目進行精細化管理。在實際的工作環節中,實現精細化的節目形式,需要從以下方面的做起:
第一,監督的迅速性。無論是電視新聞還是廣播電臺新聞,其實現監督功能,最為主要的就是其監督的迅速性。也就是說,迅速是新聞發展的第一要素。對于一件事,其發生時,所受到的輿論監督越迅速,能夠引起媒體的關注,同時直接的體現了媒體監督的態度,避免監督性行動與實際發生時間相隔比較遠,使得監督效力下降。
第二,信息報道的客觀性。新聞信息報道中最忌諱的就是失真,因此,在實際新聞報道中,不僅要實現監督,還需要充分實現監督欄目評價的客觀性,不能加入新聞人的主觀臆斷,而失去了是新聞的真實性,對新聞受眾的判斷帶來干擾。
第三,信息報道的全面性。在輿論節目監督中,首先需要將實際報道中的信息全部披露出來,不能有所隱瞞。
綜上所述,廣播電臺輿論監督節目的多元化讓發展是傳統媒介向著現代化的媒介方向中發展的重要內容。輿論監督類節目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是上級政府部門所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面下級節目的競爭與挑戰。為了促進廣播電臺輿論監督節目的多元化讓發展,在本文中提出相應的對策。
[1]肖葉飛.媒介融合語境下廣播電視經濟性規制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李春華.地方廣播輿論監督類熱線節目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G2
A
1674-6708(2016)166-0048-02
楊春慧,編輯,研究方向為新聞編輯與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