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牛慧艷,張占強,韓 杰,王會芳,趙 亮,楊彩平,張宏艷,魏美玲,馬 寧
?
丁苯酞聯合針灸治療對腦梗死假性球麻痹病人肺部感染的影響
王海,牛慧艷,張占強,韓杰,王會芳,趙亮,楊彩平,張宏艷,魏美玲,馬寧
河北省涿州市醫院(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目的觀察丁苯酞聯合針灸治療對腦梗死假性球麻痹病人肺部感染的影響。方法根據洼田飲水試驗,選擇腦梗死后吞咽障礙并發肺炎病人159例,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53例。C組采用一般腦血管病治療,B組在C組基礎上病情穩定后加用針灸治療,A組在B組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100mL,靜脈輸注,每日2次,治療14d。結果肺部感染病人例數,C組>B組>A組;治療后,根據NIHSS評分,C組>B組>A組,3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病人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聯合針灸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卒中后肺炎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
關鍵詞:腦卒中后肺炎;丁苯酞;吞咽障礙;洼田飲水試驗;假性球麻痹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假性球麻痹后吞咽障礙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腦梗死病人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及時有效地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對于預防肺部感染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義,近3年我科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加用丁苯酞聯合針灸治療腦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礙,以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改善病人預后,取得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標準發病后72 h內入院,腦梗死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頭顱CT除外腦出血;發病年齡30歲~85歲;洼田飲水試驗分級5級;既往神經功能缺損不影響神經功能評分。排除標準:入院前有吞咽功能障礙病人;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意識障礙、精神障礙、生命體征不穩定的病人。
1.2一般資料選取涿州市醫院神經內科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59例腦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功能障礙病人為研究對象,洼田飲水試驗5級。根據評定指標分為A組、B組、C組,每組53例。A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38歲~82歲(65.26歲±6.18歲);既往腔隙性腦梗死48例,高血壓病史41例,糖尿病病史18例;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4分~20分(10.27分±6.19分)。B組男26,女27例;年齡35歲~80歲(65.07歲±6.02歲);既往腔隙性腦梗死46例,高血壓病史40例,糖尿病病史20例;NIHSS評分4分~20分(10.38分±6.08分)。C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36歲~81歲(65.13歲±6.22歲);既往腔隙性腦梗死45例,高血壓病史42例,糖尿病病史19例;NIHSS評分4分~20分(10.68分±6.24分)。3組病人性別、平均年齡、既往史、平均NIHSS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C組病人入院后均給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脂穩斑、改善腦代謝、改善血循環等治療,調節血糖、血壓水平。B組病情穩定48 h后在C組治療基礎上即給予針灸治療。A組于入院后在B組治療同時給予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100 mL,靜脈輸注,每日2次,14 d為1療程。3組病人入院后48 h內均行鼻飼治療,鼻飼時床頭抬高30°,住院過程中應用勻漿膳食1 000 mL~1 250 mL,分4次~5次由專職責任護士鼻飼。
1.4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4天時進行NIHSS評分及實驗室檢查,觀察藥物不良反應、血常規及肝腎功血脂變化。
1.5療效評價
1.5.1治療第7天評價肺炎的發生率根據中國專家共識組于2010年提出的診治標準:卒中后胸部影像學檢測發現新出現或進展性肺部浸潤性病變同時合并2個或以上臨床感染癥狀:①外周血白細胞≥10×109/L或≤4×109/L,伴有或不伴有核左移;②肺實變體征和(或)干濕啰音;③新出現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癥狀加重,伴或不伴胸痛;④體溫≥38.0 ℃。
1.5.2治療后第14天時療效評價根據洼田飲水試驗:病人端坐,飲30 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和嗆咳情況。1級(優)能順利地1次將水咽下;2級(良)分2次以上,能不嗆咳地咽下;3級(中)能1次咽下,但有嗆咳;4級(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嗆咳;5級(差)頻繁嗆咳,不能全部咽下。正常:1級,5 s之內;可疑:1級5 s以上或2級;異常:3級~5級。療效判斷標準:治愈為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有效為吞咽障礙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無效為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試驗評定3級以上。
2結果
2.13組病人洼田飲水試驗及NIHSS評分比較洼田飲水試驗,A組治愈18例,有效25例,總有效率81.13%;B組治愈10例,有效23例,總有效率62.26%;C組治愈8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50.94%。A組明顯高于B組及C組,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組病人治療14 d NIHSS評分比較,A組
表2 3組病人洼田飲水試驗及NIHSS評分比較
2.23組不良反應及肺炎情況比較3組在腎功能、血常規方面未見明顯異常,主要不良反應為轉氨酶升高,A組4例,B組5例,C組4例,經保肝及他汀減量后復查均正常,考慮他汀類所致。14 d內肺炎的發生率,A組33.96%,B組54.72%,C組71.70%,B組低于C組,A組明顯低于A組。肺炎治療時間,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3組不良反應及肺炎情況比較
3討論
卒中相關性肺炎(SAP)是急性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可顯著增加腦卒中病人的病死率。腦卒中各種臨床表癥狀中,吞咽障礙與SAP的發生和病死率關系密切。老年腦卒中病人尤為顯著[1-2],國內外研究表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與SAP關系密切[1-3],目前改善吞咽障礙主要方法是針灸治療及康復訓練,部分病人無明顯效果,臨床治療腦梗死過程中,發現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病人肺炎發生率較低。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體,是國家級一類新藥,它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收縮,增加缺血區毛細血管的數量,改善腦微循環及腦能量代謝,改善線粒體功能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對缺血性神經元損傷具有保護作用,能縮小腦梗死面積和改善神經功能缺損[4-8],并能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炎性反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9]。
本研究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針灸治療吞咽障礙,結果發現肺炎發生率明顯不同,A組33.96%,B組54.72%,均明顯高于C組71.70%。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有助于減輕吞咽障礙,減少肺部感染,同時加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比單加針灸治療在減輕吞咽障礙、減少肺部感染方面效果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NIHSS評分B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組與B組、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治療可輔助改善腦功能,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有明顯效果,并可以顯著降低SAP發生率,同時發現腦梗死并發肺炎后A組炎癥控制時間較短,大部分≤8 d,而B組和C組抗生素應用時間>8 d,說明應用丁苯酞治療可縮短感染控制時間。丁苯酞可通過調節炎性因子保護腦細胞,改善腦功能,抑制機體感染的加重,所以丁苯酞在調節免疫因子及炎性因子改善腦功能方面有不可忽視的作用[10]。肺炎后局部水腫、分泌物增多,血管氣管功能均受到影響,推測丁苯酞可能通過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作用于肺部血管及組織,改善肺功能,抑制炎性反應。
腦梗死急性期應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通過免疫調節及改善局部循環、腦保護等作用,促進病情恢復,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縮短抗炎治療時間,減輕病人經濟及心理負擔,改善病情及預后。
參考文獻:
[1]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2):2756-2763.
[2]Finlayson O,Kapral M,Hall R,et al.Risk factors,in patient care and outcomes of pneumonia after ischemic stroke[J].Neurology,2011,77(14):1338-1345.
[3]郇賽,馬躍文,張延輝.腦卒中相關性肺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3(2):142-145.
[4]Liu CL,Liao SJ,Zeng JS,et al.d1-3n-butylphthalide prevents stroke via improment of cerebral microvessels in RHRSP[J].Neurol Sci,2007,260(1):106-113.
[5]黃如訓,李常新,陳立云,等.丁苯酞對實驗性動脈血栓形成性腦梗死的治療作用[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8):985-988.
[6]陸國慶,吳雪釵,胡婷婷.恩必普[J].中國新藥雜志,2006,15(7):572-573.
[7]崔家輝,白鷹,唐偉,等.丁苯酞軟膠囊對急性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烯醇化酶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1(2):21-22.
[8]高蘭,婁季宇,楊霄鵬.丁苯酞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MMP-9活性和血腦屏障通透性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9:116-118.
[9]李山平,李豪俠,吳曉強.丁苯酞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1,16(3):331-333.
[10]牛慧艷,張占強,王會芳,等.丁苯酞注射液對腦梗死后同型半胱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響[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7(2):44-47.
(本文編輯薛妮)
基金項目:重點科技研究計劃(No.ZD20140132)
通訊作者:牛慧艷,E-mail:20530151@qq.com
中圖分類號:R743.3R255.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2.040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12-1421-03
(收稿日期: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