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女定海區白泉鎮中心衛生院全科,浙江舟山 316012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80例臨床分析
張國女
定海區白泉鎮中心衛生院全科,浙江舟山316012
目的旨在通過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觀察,以期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方法該研究選取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糖尿病治療的患者16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患者只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堅持治療1個月。待所有治療完成后,將兩組取得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分析其異同。隨訪1年,將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結果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且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中西醫結合;糖尿病;臨床觀察
糖尿病是臨床上高發的內分泌科疾病之一,其基本病機為機體的胰島素分泌絕對及相對不足或者靶細胞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以高血糖、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等為其主要臨床癥狀[1],具有難以根治、易引起并發癥等特點[2]。本試驗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臨床結果令人滿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試驗選取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糖尿病治療的患者16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齡范圍為36~80歲,平均年齡為(57.2± 4.5)歲,病程范圍為1~12年,平均病程為(4.6±1.2)年;對照組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其年齡范圍為35~81歲,平均年齡為(56.9±4.6)歲,病程范圍1~15年,平均病程為(4.7±1.1)年。觀察組和實驗組患者在性別組成、年齡分布、病程范圍等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試驗數據擁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患者只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堅持治療1個月。待所有治療完成后,將兩組取得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分析其異同。隨訪1年,將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
1.2.1西醫常規治療給予口服1~4片格列齊特片;給患者安排糖尿病防治知識培訓,指導進行常規的運動康復訓練以及保持合理膳食。
1.2.2中西醫結合治療 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成藥消渴丸5~10丸。
1.3療效判斷標準[3]
①治愈:患者的癥狀徹底消失,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如正常人;②顯效:患者的癥狀顯著改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明顯好轉;③有效:患者的癥狀有所緩解,其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有所好轉;④無效:患者的癥狀無顯著緩解甚至有病情惡化的狀況,其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沒有明顯好轉。
1.4統計方法
該研究采用統計軟件SPSS 18.0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取(±s)描述,選用t檢驗進行比較;記數資料選用χ2檢驗進行比較;把P<0.05作為有統計學差異的判斷標準。
2.1療效比較
堅持治療1個月,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的總有效率為91.25%、治愈率為17.5%;而只進行西醫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2.5%、治愈率為6.25%;觀察組取得的療效明顯優于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參見表1。
[作者簡介]張國女(1964.9-),女,浙江舟山人,大專,主治醫師,現主要從事全科醫學。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血糖水平對比
采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來評價患者的血糖水平。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通過1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明顯低于較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s)
組別 階段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觀察組(n=80)對照組(n=8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0.71±3.22 6.85±1.24 10.44±3.69 8.12±2.16 16.41±4.06 10.05±1.74 15.42±4.59 11.31±2.19
2.3血脂水平對比
采用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來評價患者的血脂水平。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脂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通過1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脂水平明顯低于較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對比(±s)
組別 階段 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觀察組(n=80)對照組(n=8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21±1.38 4.48±1.16 6.42±1.13 5.34±1.12 1.89±1.83 1.29±0.92 1.95±1.35 1.72±1.24
2.4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期間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中觀察組有8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2例患者出現胃脘部疼痛、1例患者出現皮膚紅斑、1例患者出現血小板和粒細胞下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而對照組患者中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且存在肝腎功能受損的情況。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參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2.5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已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其中,觀察組有3例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病變以及眼部病變,并發癥發生率為3.75%。而對照組患者中有10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2.5%,且出現了糖尿病腎病及反復感染的情況,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也日益攀升,其中尤以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最為常見,以長時間的高血糖為主要臨床特征,基本病理學改變為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以及胰島素抵抗[4]。目前臨床上常規采用口服格列齊特片等單品種降糖藥進行治療,臨床療效并不十分理想,且藥物不良發應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常居高不下。因此,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至關重要[5]。
中醫里并無糖尿病的病名,其癥狀多歸于“消渴”的范疇[6],<素問·奇病論>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陰津虧損,燥熱偏盛為其主要病機,治宜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中成藥消渴丸由古方消渴方制作而來,其組成最早見于《丹溪心法》,本方中黃芪益氣生津、生地黃、天花粉滋陰潤燥,配以葛根、玉米須、五味子、山藥等共湊滋陰清火、益氣生津之功。臨床試驗證明,消渴丸不但具有很好的降血糖功效,還能夠緩解格列齊特片引起的惡心嘔吐、血小板及粒細胞減少等副作用[7]。
格列齊特片是第二代磺脲類降血糖藥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因其具有很強大的降糖功效,故常被臨床上用來治療2型糖尿病。格列齊特片的作用機制為選擇性地作用于胰島B細胞,一方面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另一方面促進飲食后機體釋放胰島素,并能夠抑制肝糖生成以及輸出[8]。臨床試驗還證實,格列齊特片能夠顯著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力,對臨床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有突出作用[9]。
該研究發現,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只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且能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萬寶臣.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z1):22-24.
[2]袁峰.中西醫結合治療50例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病變的臨床報告[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4):693-694.
[3]郭曉紅,萬亞巍.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的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5(18):106-107,108.
[4]張艷彬.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100例臨床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5(9):960-961.
[5]楊振杰.中醫治療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J].內蒙古中醫藥,2015,(9):7-7.DOI:10.3969/j.issn. 1006-0979.2015.09.008.
[6]黃惠.天麥消渴片與消渴丸在2型糖尿病中的臨床療效對比[J].醫學信息,2015(3):209-210.
[7]耿春賢,劉菊妍,鄒琦,等.消渴丸中藥組分對GK大鼠血脂、胰島素和胰腺影響的實驗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8):822-825.
[8]谷磊,趙家勝,宣淼,等.不同磺脲受體基因對格列齊特治療Ⅱ型糖尿病的效果影響[J].西部醫學,2015,27(4):526-528.
[9]李志紅.格列齊特片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致低血糖發生的原因探討[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z2):46-47.
R58
A
1672-4062(2016)06(b)-0132-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2.132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