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黃 露
(重慶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沙坪壩401331)
重慶市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思考
王桂林,黃 露
(重慶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沙坪壩401331)
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重要聯接點,具有極其重要的區位優勢。依據重慶獨有的發展優勢,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對重慶市“西部地區開發開放支撐點”的定位要求,提出了優化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創新產業業態等方面的發展思路,以期實現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同重慶自身特點的深度結合,為將重慶市打造成為內陸開放的新高地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重慶市;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思路
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在世界新形勢下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在2015年3月,由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批準的《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中,將重慶市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西部開發開放的重要支撐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正確把握國家“一帶一路”開放戰略的布局趨向、積極融入戰略發展,對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深度融合、提升重慶市對外開放水平、加快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出訪中亞和東盟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形象概括和精煉整合,倡導的是合作發展,主張依靠中國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1]。
“一帶一路”戰略在內陸以我國太平洋沿岸的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的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建立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中緬印孟的經濟合作走廊。通過多條鐵路、航空、公路、水運等交通運輸干線和天然氣、石油管道、電網、電信線路等資源運輸干線,連接帶動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貿易、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在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和非洲。同時,將海上發展范圍從中國南海擴大到南太平洋,延伸到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海上運輸大通道。
“一帶一路”戰略以廣大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中間腹地國家為支撐,連接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和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形成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涵蓋東北亞經濟整合,并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的相互連通、聯系緊密的歐亞大陸海上、陸地的經濟整合發展大趨勢。“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使投資貿易更加便利、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共同打造出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國際合作新方式,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重慶市處于長江經濟帶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結合點上,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腹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不僅打開了重慶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彰顯了重慶市的獨特優勢,更賦予了重慶市開發開放的重大新機遇和挑戰。
(一)重慶市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新機遇
1.提升了重慶的中樞地位
重慶市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地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絡點上,擁有聯通東西、對接南北的獨特地理位置優勢,對整個中西部地區有較強的輻射和示范作用[2]。“一帶一路”戰略充分利用重慶市在內陸地區的區位優勢,依托黃金水道,實施向東開放戰略,推進寸灘、果園港等水運口岸的建設,打造出長江上游最大的國際集裝箱主樞紐港,以便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同時,依托“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實施向西開放戰略,拓展了重慶對外發展的空間,增強重慶與內陸各省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使之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中心樞紐和重要支撐點。據統計,自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提出至2014年底,重慶市生產總值從1.2萬億元增長到了1.4萬億元,增長了10.9%,其增速在整個“一帶一路”戰略覆蓋城市乃至全國范圍都排在了第一位,如表1所示。無論是地理區位還是經濟實力,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重慶市在內陸地區的中樞地位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穩固和提高。
表1 2013—2014年“一帶一路”戰略覆蓋城市GDP總量及增速情況
2.拓展了對外交流合作平臺
重慶作為中國中心城市的后起之秀,其發展和崛起歷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受到了國家大量的關注。中央曾明確指示要把重慶建設成為 “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西部地區重要的增長極”和“統籌城鄉發展的直轄市”。在2015年11月確立的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將以重慶為運營中心。這一戰略合作項目將為重慶帶來更加多元化的對外貿易渠道,拓展其對外交流和合作的發展平臺。借助國家對重慶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支持,重慶發揮其西南地區樞紐地位優勢,融入到對外經濟發展中,圍繞“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建設目標,加大口岸建設,以“三基地四港區”①國家級物流樞紐平臺為核心,著力做好口岸經濟,加快物流樞紐與物流園區建設,構建“一核心、多節點”的物流基礎設施網絡。以此加大重慶的對外開放程度,將重慶與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實現資源流通、技術互動、產品共享的開放型經濟,加快建成內陸開放型城市的腳步。
3.促進了產業結構提檔升級
“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開展,為重慶融入全球貿易和生產體系提供了重大的發展機遇,也為重慶市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機會。積極有效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發展產業,加強傳統產業與創新信息技術的合作,推進產業向以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的技術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發展。例如,具有重慶傳統優勢的汽摩產業,匯聚了力帆、長安、通用、福特、宗申等汽摩制造和上千家零部件生產企業,使重慶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基地;以富士康、惠普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也逐步向高端價值鏈延伸,實現了全球1/3的筆記本電腦都是“重慶造”的目標。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重慶本土企業融入了新的增長極,也為重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強勁的動力。
4.推動了本土企業走向海外
重慶是我國主要的工業城市之一,是全國重要的機械工業、綜合化工、醫藥工業、儀器儀表和汽摩產業主要的生產基地,行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然而,“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較為落后,生產基礎較為薄弱。傳統產業對這些區域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吸引力。因此,借助這一機遇,一批重慶優秀企業通過 “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了走出去。如重慶力帆集團在俄羅斯投資3億美元建設整車制造廠;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不僅實現垃圾發電裝備出口印度、越南等國,還向泰國普吉島等地成功輸出電廠運營管理服務等。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重慶民企對外實際投資額同比增長1.9倍,投資已覆蓋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37個國家,重慶的本土企業在世界“舞臺”上得到鍛煉和成長。
5.加大了投資融資力度
國家發起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強大的金融支撐下,重慶的對外投融資平臺也更加開放和多元化,大大減輕了重慶市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方面的資金壓力。據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門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重慶市直接投資涉外收支1 4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倍。共辦理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結算業務1 612.3億元人民幣,保持中國中西部第一的地位。截至9月末,與重慶發生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的境外地域已拓展至98個國家和地區,新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等。投融資力度的加大,促進了重慶涉外經濟的發展,使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二)重慶市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發展面臨的挑戰
1.區位優勢相對不足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擁有8.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京、津、滬三個直轄市總面積的2倍多。但由于地處四川盆地,存在地勢起伏大、地形較為復雜的特點,自古以來重慶就被形容為“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山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重慶市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偏高、難度大,嚴重影響重慶對外通道的建設進度和開放程度。雖然在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部署下,重慶大力推進“渝新歐”鐵路的建設,在陸地交通上取得了一定優勢,但由于重慶深處內陸地區,距離沿海發達地區較遠,對外運輸仍受到上海、寧波等港口城市的限制,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對外投資吸引力受到阻礙,使重慶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受到一定影響。
2.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重慶市以新興產業為主導、傳統產業為支撐的發展格局,存在著“汽摩企業多、房地產企業多、中小企業多,高成長企業少、高新技術企業少、資源高聚企業少”的特征,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機電產品、汽摩及零件、鋁材、鋼鐵制造等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含量為主的重工業在2014年總產值達到13 790億元,同比增長16.1%,而輕工業只達到4 932億元,同比增長10.8%,重工業的絕對總產值是輕工業的近3倍,且多以簡單加工、原材料供應的產品為主。“一帶一路”戰略在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沿線國家市場份額的爭奪。因此,要增強重慶產品的競爭力,必須要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的結構,推動重慶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層次的升級。
3.對外開放整體水平仍然不高
由于重慶成為直轄市的時間不長,起步晚、起點低,因此對外開放水平依然有限,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效果不明顯。一是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對外貿易依存度不高,仍落后于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的東部沿海省份,如表2所示。據統計,2014年全國平均外貿依存度高達41.5%,而重慶外貿依存度為41.1%,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企業開放意識不強,國際化程度較低。截止2014年末,重慶的上市公司共40家,總市值4 456.67億元,遠低于其他直轄市,甚至不及鄰省四川。三是高端技術涉外人才的短缺。“一帶一路”戰略加快了重慶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化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由于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國際法律、現代企業管理和新興技術研究的高端涉外人才的短缺,導致重慶對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的吸收和引進存在障礙,在國際經貿問題中處于弱勢,影響重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開放發展。
表2 重慶與沿海部分省市對外開放情況對比(2014)
(一)優化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重慶要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就離不開對外開放環境的改善和優化。改善重慶對外交流硬環境,加強內陸的重慶與世界經濟的聯系互動,為重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實現內陸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1.改善發展硬環境
在硬環境方面,要充分利用重慶地理位置的優勢,改善和加強對外硬件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公路、水路、空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綜合緊密銜接的對外交通網絡。首先,要優化構建鐵路網,推進重慶北上至蘭州的蘭渝高鐵與南下云南的渝昆高鐵建設,以提高“渝新歐”鐵路大通道的承運水平,縮短重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距離。其次,在高速公路方面,要加快連通我國西部云南等地沿線,保證同緬甸、越南等國際交通聯絡的暢通。在重慶市內,要根據“三環十二射七聯線”③交通格局發展目標,讓重慶市形成葉脈狀整體公路聯運,加強物流交通承載能力,將重慶打造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再次,要充分發揮重慶長江中上游的地域優勢,以“一網絡、八大港、三體系”④的聯動航道網絡為支撐,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的樞紐型港口物流園區,形成立足重慶、服務長江上游和整個西部地區的內河航運中心。最后,要豐富和完善重慶至東歐、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的空中運輸網,增加國際客貨航班,以實現“四小時周邊、八小時出海”,實現通達國內所有省會城市和國際五大洲主要樞紐城市的國際航線網絡全覆蓋的目標。
2.培育提升軟環境
軟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軟環境是增強發展能力、競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3]。在軟環境建設方面,首先要政府創新對外信息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例如,政府可以設立政策信息發布窗口,及時為重慶市內企業提供國內外“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情況,幫助企業及時掌握政策信息動態、把握商機;同時,建立企業信息交流平臺,加強“走出去”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其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商會建立積極的聯系,為當地渝企創造更好的合作環境。最后,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開展登記制度改革、推行“三證合一”一站式辦理,簡化企業境外投資審批手續,提高進出口項目審批的辦事效率,提供有利于外商來渝投資開發的政策便利和制度保障,培育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發展軟環境。
(二)創新產業業態,提高市場競爭力
首先,鞏固汽摩產業和電子產業等重慶工業支柱產業優勢,推動其與信息技術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實現產業轉型增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慶龍頭企業,并通過模范帶動效應,引導重慶企業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的集團管理體系,形成特色產業的“集群化”和優秀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模式。
其次,以創新驅動作為結構調整的主引擎,培育壯大富有活力的新興產業體系,重點發展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云計算、文化創意等為主的現代產業集群,推動重慶產業結構由資源密集型驅動向創新型驅動轉變。
最后,要堅持市場導向,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依托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建立免稅品物流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充分激發本土消費潛力,以吸引更多國際商貿企業進駐重慶,不斷提升重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三)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
重慶市是我國對外開放較早的地區之一,在適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新要求和市場發展新形勢下,必須充分發揮重慶的政治、經濟和區位優勢,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做好資源、資產、資金“走出去”和“引進來”,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推動重慶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4]。
1.要重點培育、扶持重慶市優勢產業“走出去”
重慶是中國最大的汽摩生產基地,裝備制造業遙遙領先于國內大部分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汽車之都”。近年來,以筆記本電腦、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成為重慶經濟的重要支撐。然而,在“一帶一路”戰略覆蓋的國家中,仍有部分國家處于初級工業化階段,對交通運輸、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等方面的需求較為旺盛。因此,要鼓勵和引導這些領域的優秀企業“走出去”,通過在國外設立加工企業、參與當地項目建設等方式,把重慶機械制造、汽摩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培育成重慶市開放型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
2.積極將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引進來”
首先,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加強資源融合。政府可以通過組織項目推介、會展的形式,主動對接國際大市場,邀請優秀的外資企業來渝合作洽談,更好地了解他們對產品的服務需求,以增進共識、深化合作,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服務。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宣傳或積極承辦世界重大會議、大賽等方式,全方位展示重慶的地域文化和資源優勢,提高重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爭取外資優秀企業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投入,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技術與經貿合作,增強重慶在“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城市的發展優勢。
其次,發揮金融機構的優勢,提升區域經濟對外開放水平。充分利用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投融資平臺,引導重慶優秀企業在沿線國家開設企業或工廠,實現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資源的有效整合。同時加快金融市場的開放,加強同跨境金融機構的交流合作,為重慶境內企業提供更全面的投融資支持,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有效結合。
最后,要積極從海外引進尖端科技領域和新興產業的稀缺人才,吸收當今世界前沿的科技文化,充實戰略“智力庫”。同時,加快建設技術研發中心、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其更好地為重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服務。同時加強海內外人才的互動,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完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人才支撐水平,為重慶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持。
“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深入,為重慶內陸的加快發展和對外開放創造了重大的發展機遇。要牢牢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優化對外開放的良好環境、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創新產業業態,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平,提升重慶城市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重慶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現其成為西部開放重要支撐的發展目標。
注釋:
①三基地四港區:“三基地”包括團結村集裝箱中心站鐵路物流基地、江北國際機場航空物流基地、巴南區公路物流基地;“四港區”則是結合長江水運資源和國家批準的內陸唯一保稅港區優勢,規劃布局的寸灘港港區、果園港港區、東港港區和黃磏港港區4個水運物流樞紐。
②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以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6.142 8)計算。
③三環十二射七聯線:“三環”包含重慶內環快速路、重慶繞城高速路、以渝北區為起點至長壽高速路;“十二射”分別包含成渝高速、渝蓉高速、渝遂高速、渝武高速、渝廣高速、渝鄰高速、滬蓉高速、滬渝高速、渝湘高速、渝黔高速、重慶至習水高速、渝瀘高速;“七連線”包含重慶對外7個出口高速路線。
④一網絡、八大港、三體系:一網絡指一干兩支、干支聯動的葉脈狀航道網絡,八大港指果園、寸灘、東港、萬州新田、涪陵龍頭山、永川朱沱、江津仁沱、忠縣新生8個規模化、專業化的樞紐型港口物流園區,三體系指安全監管、應急救援和現代航運服務體系。
[1] 毛艷華.“一帶一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價值與貢獻[J].人民論壇,2015(9):31-33.
[2] 周慶行,楊福.西部地區貿易結構的實證分析——以四川省和重慶市為例[J].科技與管理,2009(1):12-15.
[3] 徐雙敏,楊瑞.治庸問責——優化投資軟環境[J].學習與實踐,2011(8):81-85.
[4] 朱晞顏.重慶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踐構想[N].重慶日報,2015-05-07(11).
責任編輯:吳強
Thinking of Chongqing Integration in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WANG Guilin1,HUANG Lu2
(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Shapingba Chongqing 401331,China)
As one and the only municipality in Southwest China,Chongqing is the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nd the north and South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which has a extremely important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que advantages,combined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of Chongqing“the support point of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and opening up”of the positioning requirements,it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to insist the combination of“bringing in”and“going out”,and to innovate industry formats,hoping these efforts will realize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with Chongqing'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th of the combination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and raise suggestions for creating the Chongqing as inland open new heights.
Chongqing;into;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F127
A
1673-8004(2016)04-0126-06
2015-12-29
王桂林(1954— ),女,四川廣元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黃露(1989— ),女,重慶永川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共管理研究。